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对外匡扶朝政有一套,对内持家教子更是有自己的独特观点。自曾国藩开始,曾氏家族英才辈出,盛及五代。曾氏家族之所以兴盛,正是得益于曾国藩独特而丰富的家教思想。从修身的视角来看,其家教思想主要包括修身养德、谦谨勤俭、孝悌友爱和读书明理四个方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子女的品德修养教育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曾氏家族从曾国藩开始,绵延至今200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赢得了“曾家无一废人”的美誉.如此长盛不衰的家族,呈现出如此蓬勃发展之势,得益于曾国藩那具有深远影响、富有科学性的家教思想,这样的家教思想以其蕴含的丰富内涵给予现代家庭教育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金代西京为辽金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影响。西京又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区,既有少数民族性格纯朴豪放,又有中原家族重视读书教育的多元特征。西京刘氏家族秉持地域文化传统,耕读传家、崇儒重教,对金代科举文化、理学传播、史学传承、文学创作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刘氏联姻家族也表现出重科举、重文学、重操守、重吏能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金代士大夫阶层形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曾国藩乃晚清鸿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明理齐身"之修养极其重视,对家庭、家族成员之思想教育亦独具匠心。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传承中华民族孝悌仁义、谦虚谨慎、勤俭节约、读书明理等儒家传统优秀文化思想,融汇了他的为学为人风格,以及对当时时代、社会之探索和独特见解。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独具特色,自成体系,其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对现代家庭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作为晚清一代大儒,理学大师,不仅对自身的修养十分重视,而且也十分重视对家庭以及家族其他成员的教育。因此,我们才会看到曾国藩家训这样厚重的书,以及记载丰富实践经验的曾国藩日记。曾国藩日记也可以说是一部东方的忏悔录,也就是他修身自省的经验总结。在当时纷乱的晚清时期,曾国藩仍不忘对家人和家族成员的指导,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渊源入手,分析他教育家族成员的特点和内容,总结出他的成就,并且探析这种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被誉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官场楷模"、"千古完人",曾国藩家族子弟及其后人共240余人,得到"曾家无一废人"的美誉,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是曾国藩在其祖父曾星冈家教方法和形式的基础上,实践完善了家教理念,至今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相似文献   

7.
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的家训以儒家思想教育为核心,讲求内圣治家,其家庭内部人才辈出,受到后人一致推崇.曾国藩的家教注重内圣以修德,强调读书志在明理修身,不求功名显达.他要求子侄半耕半读,秉持寒士家风,家中耕纺不辍,以戒除仕宦习气,永葆淳朴家风.曾氏家教的优秀品质可为今天的家庭教育提供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主要体现于重孝、崇德、求和的持家思想和立志守恒、全面实践、自修明理的教育思想,究其渊源主要是受其家庭出身、教育经历、经验阅历、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0.
从岳飞的素养看宋代家族教育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岳飞出身于贫寒家庭,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被誉为文武全器之才.岳飞为景尽孝,为君尽忠,传统道德和礼仪观念十分浓重.其不凡素质与他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是封建时代家教成人、成才的典范.宋代从司马光到朱熹等,都十分重视家族教育的立制和规范.岳飞在侍亲、事君、礼贤、母丧之哀等方面及表奏题咏中所表现出的素养,折射出宋代家族教育的世风和特色.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家族与基督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湖南在清末民初以反基督宗教而闻名天下.湘乡曾国藩的中兴名臣美誉得自他对打着基督教旗号的太平天国革命的镇压,而对天津教案的处理又使曾国藩名誉扫地.曾国藩对基督教的反感并未在这个以儒教传家的清末最有影响的家族里得到全面彻底的传承,其后人在辛亥革命这样的社会巨变中有几位由儒入耶,改宗基督教.他们赋予基督教以自救救人的功能角色,希冀借助于对西学与西教的接受和传播,实现其先人曾国藩的自强中兴之梦,这种可疑的救国方案彰显了曾经被曾国藩奉为圭臬的儒教在其后人心目中的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2.
曾国藩的家教思想主要体现于重孝、崇德、求和的持家思想和立志守恒、全面实践、自修明理的教育思想,究其渊源主要是受其家庭出身、教育经历、经验阅历、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晚清重臣曾国藩的家风传承与家教实践,历来受到后人关注。他继承发扬了祖辈以耕读为本的家风,对儿女倾心爱护、灵活施教,对弟妹反复训诲、大力提携,对妻妾恪守礼道、严格要求,形成了尚耕读、务勤俭、重孝友、戒骄奢的家风特色。由于曾国藩的谆谆教诲和殷勤培育,100多年来曾氏家族人才辈出,早已成为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历史现象。探寻曾氏家风家教的思想与实践源流,对今天我们深入总结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一个政府力量十分强势的时代,一个家族的发达与否,取决于与政府是否合作。在汉人当政的宋朝,杨氏乐与朝廷合作,出了一些官员。到了蒙古人统治时期,则坚决不出仕,表现出较强的民族气节思想。不乐出仕习惯影响的结果,让这个家族在元代没有政治人物。进入汉人重新掌权的明朝,因打击豪右政策而受到牵连。虽然有人想走科举之路,但准备不足,成功率低。直到明中叶才有突破,一门出了两个尚书、两个侍郎。此后百年左右,杨氏成为宁波科举大家族。正德以后,偶有人中举,固然有杨氏后裔退化因素,也与宁波科举教育不受重视的大环境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为学德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做读书明理的君子,其主要表现在:真正的读书人应当勤奋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志在科举;读书只有两件事情,就是进德修业;学问并非只在书本上,若能日常生活落实圣贤所说孝悌之道,那也是大学问家;读书人最大的美德是要虚心,虚心才能有识;读书进德,需要一生持之以恒,只有如此才能成为君子;作文需要读书和生活的积累,不断明理,不断实践,一旦顿悟,机到神到,就能写成千古美文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仅以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为例,分中举之前、中举入仕至辞官归家和弃官家居三个时期,看汤显祖的诗文以及戏剧创作,得出结论:汤显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举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科举经历在诗文及戏剧创作中都有所表现,从而也可以说屡次科举成就了汤显祖。  相似文献   

17.
六朝时代之世族无不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佳子弟,以延续和光大门第。作为当时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门第之一,陈郡谢氏也如此,其家族发展史上最关键的代表人物谢安极重家教。据相关记载,谢安家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以儒家礼法为核心的“仪范”、子弟的从政态度与能力、玄学清谈及文学艺术等。谢安之家教在遵循普遍规律的同时,表现出了诸多具有家族印记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其家教内容上重视玄言与文学,更体现在其方法上强调启发、平等、身教及重视子弟的独立思者与个性自由等。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能成为晚清重臣,离不开湘乡文化的长期浸染。湘乡文化造就了曾国藩,曾国藩以生为湘乡人而骄傲,而曾氏的家风家训、教育思想、治学观念等又促进了湘乡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仅以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为例,分中举之前,中举入仕至辞官归家,和弃官家居三个时期来看汤显祖的诗文以及戏剧创作,从而得出结论:汤显祖一生的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的科举经历有关,他一生的科举经历在诗文及戏剧创作中都有所表现,从而也可以说屡次科举成就了汤显祖。  相似文献   

20.
以张玉书为代表的张氏家族是清代镇江地区的文化望族,该家族科举鼎盛,家族中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具有经世之才,勤政爱民,忠贞节义,这与张氏家族重视教育有关,张氏也因此形成了以科举文化、经世思想与史学传统为特征的家族文化;张氏家族人文荟萃,文学创作丰富、形式多样,宗尚唐音是张氏的诗学传统,吟诗结社是张氏家族的风雅方式,张氏家族中女性文人更增添了文化家族的风流儒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