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宋史·夏国传》译音二题看西夏语辅音韵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宋史·夏国传》译音二题看西夏语辅音韵尾问题聂鸿音《宋史·夏国传》里有一批译自党项语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部族名等。这些名词多是当时的史官随手而译,没有经过仔细的音韵推敲,论对音的精密程度它比不上《番汉合时掌中珠》,论反映语音的系统性它比不上...  相似文献   

2.
朱郑勇 《理论界》2013,(8):137-139
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417《赵葵传》校勘记认为:《赵葵传》"时金人陷蕲州者至久长,数十骑出山椒"之"久长"为"天长"之误,"山椒"为"全椒"之误。然细考当时宋金战争之形势,及《宋史》、《金史》其他相关纪传,可知《宋史·赵葵传》之"久长"、"山椒"不误,"久长"即《元丰九域志》所载之久长镇,此镇至南宋犹存。久长镇方位的确认,有助于澄清《宋史·赵葵传》及《扈再兴传》关于嘉定十四年宋金战争纪事含混不明及错误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王柏,朱子嫡传,《宋史》有传。然《宋史》本传中有关王柏学术见解及著述的记载却多与史实不符,今略作考辨。1.《王柏传》载其论《书》曰"大禹得《洛书》而列九畴,箕子得九畴而传《洪范》。范围之数,不期而暗合。《洪范》者,经传之宗祖乎!"(《宋史》卷四三八《王柏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2981页)按:危素《王柏补传》与《宋史·王柏传》相校,仅多数  相似文献   

4.
《旧唐书·日本传》:“日本国开元初遣使来朝,……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上元中擢衡为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又,《新唐书·日本传》:“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天宝十二载朝衡复入朝。”对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这位名人,两唐书所载不过如此,且于史实多有失误。王琦注《李太白集》,于《哭晁卿衡》注云:“新旧唐书俱不言衡终于何年。据太白是诗,则衡返棹日本而死矣。岂上元以后事耶?抑得之传闻之误耶?”看来王琦对仲麻吕亦不甚了了。《旧唐书·日本传》称阿倍仲麻吕之名为仲满,检日本史有关资料,知仲麻吕初未尝名仲满。“满”可能是日文假名合读的汉字谐音(麻吕,日文读作)。据日本平凡社  相似文献   

5.
日本文豪真人元开公元 779年撰写的《东征传》 ,不仅对研究唐代高僧鉴真大师的生平事迹、中日文化交流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而且对于唐史研究也同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文章从唐史研究的诸多方面具体地分析了《东征传》的价值 ,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了使用《东征传》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岳飞“尽忠报国”,出自元人编撰《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明嘉靖平话《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武穆精忠传》,也有作岳飞出钱请工匠在背上涅刺“尽忠报国”四字。按.“精忠”见于《宋史》岳飞本传,“帝手书”精忠岳飞’字,制旗以赐之。”但见有“精忠报国”,初始于明末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杂剧《精忠旗》,“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此或为作者误识.不作为凭;但后来重蹈此误,而影响于它者,当出自清乾隆帝。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帝所写与汤阴岳庙…  相似文献   

7.
开拓发掘之作拾遗补缺之功──《陈元赟集》评介王步贵明亡,中国的一批学者东渡日本,亡命海外,在日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朱之瑜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还有一位在日本很有声望,对中日文化交流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陈元...  相似文献   

8.
孙卫国 《学术研究》2024,(2):110-120+178
元官修《宋史·文天祥传》将邓光荐《文丞相传》的叙述,删节编改,生造出文天祥“黄冠归故乡”之说,弄清其史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朝鲜正祖御撰《宋史筌》,因惩处洪启禧,而摒弃其《文山先生详传》中的说法,沿袭《宋史》之说,致使朝鲜儒士多不质疑“黄冠故乡”说,而是给予各种解读,诸如为宋复仇说、效仿微子与箕子之“教化说”“时义说”等,丰富了对“黄冠故乡”之理解,也有助于深入探讨文天祥之生死观。文天祥的忠诚节义精神,契合朝鲜王朝后期“尊周思明”的政治文化,因而他成为朝鲜儒林关注的中国历史上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四对《宋史·曹友闻传》所载李显忠事迹提出质疑,认为其败于元兵之事,与史不符,可能另有一个李显忠。陕西洋县文化馆所存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六年(1233年)刻的《统制李侯重建州记》碑文中有“侯名显忠”句,故清代几次纂修《洋县志》著录此碑时,也都认为此是记载理宗时李显忠的事迹,致使混淆错乱。细读宋史,原来南宋确有两个李显忠。他们同为抗金将领,  相似文献   

10.
《龙图公案》及《杨家将演义》均有八贤王赵德芳。按《宋史·宗室传》德芳为太祖第四子,以太平兴国六年(981)薨,年二十三。德芳早薨初无表现,则所谓八贤王者,殆指太宗之子周恭肃王元俨也。《宋史》本传称元俨早出宫,期以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在兄弟中行第八也。元俨历事四朝,位望崇隆,极人臣之遇,薨于庆历四年正月,赠燕王,传又称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四夷。”  相似文献   

11.
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六朝文化是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六朝时期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活跃时期。本文根据有关考古资料与文献对此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做一概述。中日文化交流以往国内外有些史学工作者对3—5世纪的中日文化交流,特别是江南地区与日本的交往重视不够,有的日本学者甚至称公元4世纪的中日关系为“空白的4世纪”,这是不科学的。现将六朝时期对日文化交流分述如下。1.中国文字和书法输入日本。据《日本书记》卷十四记载,百济人王仁带《论语》10卷、《千字文》1卷去日本,从此日本开始采用中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宋史·外国传》中贺兰山下四族回鹘应当如何断句谈起,利用审音勘同的历史语言学方法,对涉及到的官称、官号进行了逐一考证。不仅解决了断句问题,对贺兰山回鹘的部落构成也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典籍通过中日文化交流的各种渠道传播到日本,曾对古代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的发展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中国典籍传入日本后,往往迅速以传钞、翻刻、注疏、释解等形式,进一步流播开来。所以,流传于日本国土上的汉籍,既包括由中国输入的典籍,也包括中国典籍的日本传钞本、注释本和汉籍日本刻本(即“和刻汉籍”),甚至包括部分日籍学者用汉文著作的典籍。汉籍在日本流  相似文献   

14.
<正> 徐福东渡是我省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中日两国广泛流传的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体现了中日两国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历史.徐福是齐郡徐乡县(今山东黄县)人,为避秦患而东渡日本.加强徐福研究,对促进中日之间,特别是山东与日本之间的友好交往无疑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一) 中日两国的交往从什么时候开始,史学界的认识不尽相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  相似文献   

15.
相柔千里亦同风——评《〈日本书纪〉与中国古代典籍》〔日〕镰田良一在对延绵两千余年的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中,中日两国学术界呈如下态势:日本学术界多集中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中国学术界多倾心于近现代日本经济。近日,欣闻徐晓风博士所著《〈日本书纪〉...  相似文献   

16.
《江淮论坛》一九八○年第三期李桂海同志《论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在论述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问题时,引证了《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中的一段记载:川陕豪民多旁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庸敛,悉佃客承之。其实,“州陕”应为“川峡”。中华书局校点本《宋史·刘师道传》即为“川峡豪民多旁户”北宋太宗时王小波、李顺起义发生于今天的四川,并非今天的四川和陕西两省。宋太宗淳化四年,宋朝全国划分为十六路,川峡地区称为西川路和峡西路。《宋史》卷八十九《地理志》载云:川峡四路……南至荆、峡,北控剑栈,西南接蛮夷。可见,“川峡”所指地区是明确的,绝不包括今天的陕西。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这部小说借用北宋末年的历史背景写明代中叶以后的现实,臧否人物,寄寓深意,加上它的作者和成书过程一直扑朔迷离,成为争论不休的疑案。因此,对小说人物的考证,也许可以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先说《金瓶梅》中的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吴月娘等人是真名还是假名?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虽有些民间传闻,很难视作信史;次说小说中相当数量的昔通人物,他们的名字,有的是谐音,隐寓着作者的爱憎褒貶,有的也可能是信手拈来的,于史无考,也没有考的必要。引入注目的是,《金瓶梅》一书中,特别是第十七、十八、四十八、四十九、六十五、七十、七十七、一百回中提到的一大批上层人物,我粗粗统计一下,知县以上的中高级官员,包括皇帝在内,约有130余人,经我初步考证,发现其中半数以上的人都名载史册,而且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第一类:《宋史》中有传的历史人物。《金瓶梅》的故事,是从《水浒》第二十三回到第二十七回内容中演绎出来的。两部小说都以北宋末年的朝政作为背景,其中涉及到宋徽宗、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张叔夜、侯蒙、陈瓘(即陈了翁)等等,都是历史上的着名人物,毋庸考证。但《金瓶梅》以蔡京父子影射明朝嘉靖时期的奸相严嵩父子,另寓深意,这是两者不同之处。同时,《金瓶梅》提到的北宋人物,包括王安石、苏东坡、米元章在内,多达数十人,这是《水浒》所不及的。如: 安妃娘娘(第七十八回),《宋史》卷243有传。朱勔(散见各回),《宋史》卷470有传。蔡攸(第十八、九十八回),《宋史》卷472有传。张邦昌(第七十回),《宋史》卷475有传。李彦(第七十回),《宋史》卷468《杨戬传》后有附传。汪伯彦(第六十五回),《宋史》卷473有传。  相似文献   

18.
张戒是南宋初期第一个起来反对苏、黄诗风的人,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他的诗歌理论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本文试图对张戒其人及其《岁寒堂诗话》作初步的探讨。 张戒,《宋史》无传,其名见于《宋史·赵鼎传》。钱曾《读书敏求记》误为赵戒。《三  相似文献   

19.
郑樵(1104-1162年)福建兴化人,是我国南宋大史学家。《宋史》卷四三六有传。传后对郑樵评价曰: “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成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平生甘枯淡,乐施与,独切切于仕进,识者以是少之。”这个评价是不正确的,但《宋史》议论对后世影响很大,直到今天,一些学者还引用它来批评郑樵,所以有辨明的必要。《宋史》这种议论来自道学家周必大。周氏在《辛巳亲征录》说:  相似文献   

20.
壮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败逸大理后,结局如何?各类史书所载甚略,或相互矛盾。例如:《宋史·广源州传》说“其存亡莫可知也”;宋代马端监撰《文献通考》亦说“不知所终”;《宋史·萧注传》述萧注“募死士使入大理取智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