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德育在传统思维定势下,放逐了自身原初的德性追求,进而陷入种种窘境之中.在社会发展到信息化的今天,剖析德育出现的问题,勾画德育变革的新思路,希冀行用新方法,焕发德育德性活力.  相似文献   

2.
试论在青少年德育中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永芳 《学术论坛》2007,30(8):150-153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青少年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是提高青少年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在青少年德育中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要遵循辩证性、开放性、针对性和创新性原则.课堂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主要阵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途径;网络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重要载体;隐性德育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是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德育作为一种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价值选择多元化,以规范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德育必然要被以包容和疏导为手段的发展型德育所代替。建议立足社会教育发展与大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依靠制度建设鼓励德育方法与手段创新,在实践中构建新型德育。  相似文献   

4.
吴玲玲 《南方论刊》2015,(3):71-73,75
《德育鉴》一书是传达梁启超德育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明确求学目的、树立远大志向、致良知等德育内容,存养、省察、克治等德育方法。学习和借鉴梁启超《德育鉴》中的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高校德育在加强对德育的重视、建立科学的德育目标体系、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加强德育社会实践和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与我国德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给我国德育工作带来了强大的冲击,社会思潮中能够映衬出德育对象的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青年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加强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研究,是加强和发展我国德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蒋业华 《学术论坛》2007,30(8):177-180
德育是指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有道德知识和经验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一种活动.在现代社会里,网络德育作为新生事物,在德育生态视野下它保证了德育生态链的连续性,增强了德育生态系统的丰富多样性,而且网络德育更是德育系统内在生态与外在生态之间交换协调的重要介质.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而且也给传统德育带来了全新的德育环境。网络在对主导性的传统德育理念和单向性的传统德育方法的反叛中,也呼唤着传统德育的革命性变革。正视网络对传统德育的反叛与诉求,有利于高校更新德育理念,整体性发挥学校和社会的育人功能,把握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促进人的德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赵全宇 《学术探索》2013,(9):136-1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伦理道德的进步。人本德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新的德育模式的诉求,即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向公民道德转向,道德价值的衡量上向多元一体的集体主义道德转换,道德社会化途径上向交互隐性转轨,这为人本德育的生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在高校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人格养成的重要手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内容及目标要求,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德育中长期积累的观念却使德育的效果收效甚微,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缺乏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的贯彻.  相似文献   

10.
德育具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随着现代社会德育领域的不断拓宽,德育功能亦全面拓展。  相似文献   

11.
张传燧 《云梦学刊》2006,27(4):159-160
进入21世纪,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经济一体化、教育网络化、高教大众化的趋势;我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由计划向市场转变以及加入W TO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呈现出全面改革全方位开放的态势;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出现了加速和提前的特征。这一切使我国高校德育在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业已形成的模式遇到了空前严峻的挑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的客观要求。我们的德育理论研究远远脱离社会生活现实,不能满足高校德育的需要。因此,高校德育无论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必须加强,需要改进,需要…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德育观的确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学校以人为本德育观的确立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要求 ,是现实德育的需要 ,更是我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高校德育应在思想观念、目标内容、方法手段、途径渠道等方面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受主知主义的影响,品德发展主要变成道德知识的教学、德育概念泛化、德育与生活疏离、"条块"分割的德育实施方式,使道德教育变得无根、无趣、效果低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德育理论发展滞后,使德育应对新情境无力、无措。多元文化社会的出现、社会道德滑坡,使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挑战。突破德育困境,需要在遵循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德育理念与方式的创新,实现认知式德育、信仰式德育与生活德育的有机整合;需要做好传统道德资源的传承,夯实核心价值观教育,建立健全社会制度伦理体系及监督执行体系,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内涵夯实必然需要德育外延的拓展给予支持 ,提供保障 ,同时新时期也给德育外延发展提出诸多挑战 ,这些要求与挑战是基于德育的特性 ;基于德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 ;也基于现代社会和学科领域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需要我们在新时期在正视德育的特殊使命、科学把握德育特点的基础上 ,重构德育的外延 ,发挥德育过程的开放性和可控性 ,以充分拓展与提升德育的功能领域。  相似文献   

15.
"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反映的是德育中的主体际性关系问题,并将探讨的侧重点聚焦于主体性德育的贯彻实施,它强调德育活动要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上,教师在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中仍然是大有可为的。"促进自我教育的德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是信息化时代青少年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助推器".是向德行"慎独"境界推进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渗透性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寓德育于潜移默化之中。德育渗透性教育具有有目的性、易接受性和非强制性的显著特点。高校德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研究这种德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我国高校现代德育模式的构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而且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需要借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验材料。而我国儒家实施德育的学说和做法,诸如重视和强调德育的社会作用,重视实施德育的可能性的理论研究,把「得民心」的道德理想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强调统治者率先垂范作用,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德育中的作用等,无不对今人有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儒家一直是中国传统德育资源里历久不衰的"显学",而道家在此领域的建树却乏人问津,甚至还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说过"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之类的话而认为德育与其无缘。实际上,老子以其深邃的哲学智慧开创出有别于儒家主流教育传统的新路向,它们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解读这一理论,对于今天全面认识和挖掘我国传统伦理资源的精华,以及加强现代德育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趋势要求建设与国际范围的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相适应的公共行为准则。全球性德育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人)公共行为准则的研究、体认、确立和普及。全球性道德是现代道德的基础部分,社会主义道德应在这个基础上构建现代道德景观。  相似文献   

20.
德育实效实质上是教育内容要求被教育对象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现实状况。当前,我国虽有德育评估指标体系,但这种评价模式注重德育实践整体的系统性评估,是从教育目标要求而非教育内容要求角度来确定评估指标;虽有品德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但其是对品德素质现状的评估而不是对德育实效的直接考评;虽有检验德育实效的宏观标准,但其抽象宏观且不具有可操作性。当代德育实效测评的发展取向应是根据教育内容要求建构具有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效测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