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年前曾听过这样一段相声,甲说:“你能把《离骚》背出来,真是高人。”乙说:“不高啊,才一米七。”这里,甲说的“高人”指的是“水平高”,乙则曲解为“个头高”,这样一曲解,便造成了幽默的态势。不论在说话作文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妙用曲解,都能给表达带来新颖鲜活、揶揄嘲讽、幽默含蓄等特殊效果。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有一次与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一同赴宴。席上,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敬你一杯酒。”在场听者无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张大千先生解释说:“你唱戏,动口;我画画,动手———君子…  相似文献   

2.
马坚先生去世后3年,1981年4月,他的《古兰经》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回族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白寿彝在评价这个译本时说:“这个本子的出版,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中国伊斯兰研究工作上、中国翻译工作上的一件大事。”他还说:“子实在序文里说到他在翻译的时候‘力求忠实,明白,流利’,我相信他的这句话。在‘忠实、明白,流利’三者并举的要求下,我相信这个译本是超过以前所有译本的。”可以认为,在汉译《古兰经》中,马坚教授的通译本,是孕育过程长。准备久、公开发行量最多、社会影响面最广的一部。 1983年,我参加伊协朝觐团在麦加朝觐期间,世界伊斯兰联盟的负责人曾与中国朝觐团商量过关于出版中阿文对照的《古兰经》问题,主要是中译本的选择。一位主管东方穆斯林事务的负责人向我征求意见,我就向他详细介绍了马坚先生的知识水平、治学精神和对信仰的虔诚,我认为马坚先生的中译本最合适。他说他们听到了一些不同看法。我说这是正常的,对《古兰经》阿拉伯经文尚有不同的理解,何况是把它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在用词选字方面肯定会有不同意见,但不能因此而废。1986年(伊历1407年),马坚先生的《古兰经》中译本,经中国伊协认可与世界伊斯兰教联盟同意,山伊斯兰世界最高权威出  相似文献   

3.
演讲语言的音韵美志敏演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用、富于美感的言态表达艺术。我以为,演讲的这种美,不仅体现在思想内容等方面,还显赋于表达形式之中。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中说:“语言的形式之所以能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  相似文献   

4.
正不晓得是咋个搞起的,我忽然就混到100多岁了。当代著名作家马识途先生,是一位才思敏捷、笔耕不辍、创作成就卓著的作家。几年前,一部由马识途作品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更让他家喻户晓。虽然今年已经101岁高龄,但马老身体还很康健,神采奕奕,鹤发童颜。马识途是一位非常逗趣的老爷子。他不仅谦虚、淡定,还很风趣幽默。每次说话时,马老有时说  相似文献   

5.
蔡恩泽 《现代交际》2003,(10):21-22
著名漫画家方成先生有一幅漫画叫《武大郎开店》,店小二对应聘者说:“我们掌柜的说了,比他高的都不用!”那么那些已经被武大郎录用了的店小二又是如何在武大郎手下做事的呢?他们能安生吗?且看一组当今店小二的倾诉及反思。 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阿亮,男26岁,原公司销售部业务主办 我长得很帅,身高一米七八,外形也很俊朗,公司上下,回头率数我最高了。而且我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经常参与与外商的谈判。相比之下,我的顶头上司——部门经理就比我逊色多了,不但个头比我矮,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社会教育家戴尔·卡耐基以其《人性的弱点》等著作在世界各国享有盛名。卡耐基成名前,干过一段推销工作。当他第一次应征销售员岗位时,负责招聘工作的经理约翰·艾兰奇先生突然问道:“你有什么办法把打字机推销给农场主?”卡耐基稍稍思索一番后坦诚地回答:“抱歉,先生,我没办法把这种产品推销给农场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艾兰奇高兴得从椅子上站起来,拍拍戴尔的肩膀,兴奋地说:“年轻人,很好,你通过了,我想你会出类拔萃!”  相似文献   

7.
《社会观察》:沈教授,您平时喜欢看历史剧吗?沈渭滨:因为时间关系我看得不太多。印象中有这么几部还能看得下去,比如早期的电影《林则徐》、《革命军中马前卒》《、康熙王朝》,最近的《汉武大帝》等,还有一些不是谈历史,但我认为亦可归为历史剧,比如《大宅门》、《大染坊》,我也比较喜欢。《社会观察》:历史剧现在绝大部分都是“帝王戏”,您怎么看?沈渭滨:这个现象很值得关注。毋庸讳言,当前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尽合理、不尽完善的地方,而我们民众的心理也还未能摆脱几千年来的“清官意识”。老百姓希望有一个好官、好皇帝能为民做主,改变那些…  相似文献   

8.
《公关世界》2009,(9):9-10
这篇文章作为《迟浩田传》的“序”,写得坦荡、平易、谦虚,读罢让人肃然起敬,现将此文精发如此,以飨读者。 在开始布置写《迟浩田传》时,我是不同意的。像我这样的人,平常得很,在全军数以万计,还写什么《传》呢?!我对军委办公厅的同志讲,别人的《传》可以写,我的就免了吧。但他们说,按上面的规定,到了您这个份上(意为军委副主席这个职务),一定要组织写《传》。传记组成立后,查阅档案资料,进行访谈,历经数载,几易其稿。成稿后,我认真看了几遍,对人生和终生为此奋斗的事业有了新的感悟。值此《传》出版之际,谈几点感想:  相似文献   

9.
海伦 《职业时空》2005,(13):48-49
《枫华》与《读者》常常有读者朋友对我说:“在中国我们爱看《读者》,在加拿大我们爱看《枫华之声》”。每当这时,我总是热情地对人家说:“谢谢鼓励,多多支持”。发自内心的显现出又感激又自豪的表情。应该心怀感激。加拿大的华人朋友们真的是很宽容。其实我心里很明白,我们这本小小的《枫华之声》哪里能跟《读者》相提并论。《读者》的印数上百万,《枫华》的印数才几千;《读  相似文献   

10.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强调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也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作为老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知识,  相似文献   

11.
正收藏家、《鉴宝》栏目评委马未都在鉴宝时的语言幽默诙谐、真情直率,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截了当说赝品一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拿着自己淘来的八件古董来到《鉴宝》栏目,让马未都品鉴。主持人说:"马先生,给您手套,帮我看看这八件文物。"马未都:"我不用手套,你那东西还没手套值钱呢!"主持人拿着一个佛龛问:"马先生,您看看这个。"马未都说:"这个最不靠谱。"主持人说:"马先  相似文献   

12.
快乐驿站     
幽默学写文章男青年:“作家先生,我想向您学写文章,写能够吸引青年女性的文章。”作家:“好吧,我就来教你怎样写征婚启事。”配套书籍大李到书店买书,对店员说:“我要买那本《如何在一夜间成为百万富翁》。”店员很快地从书架后面拿来两本书,并动手包扎起来。大李忙说:“我只是  相似文献   

13.
引诱     
英国绅士与一法国女人同乘一个包厢,女人想引诱这个英国人。她脱衣躺下就抱怨冷,先生把自己的被子给了她,但她还是不停地说冷。 “我还能怎么帮助你呢?”先生沮丧地问道。 “我小时候妈妈总是用自己的身体给我取暖。”法国女人说。 “请原谅,夫人。我可不想半夜跳下火车去找你的妈妈。”先生道。引诱  相似文献   

14.
快乐驿站     
《女性天地》2005,(9):38-38
机智的报幕员”尊敬的女士和先生们:下面我们将请在国际比赛中多次获奖的世界著名艺术家用小提琴为我们演奏几首美妙的乐曲。”报幕员对观众说。“可我根本不是什么小提琴家,”艺术家不好意思地对报幕员说,“我是钢琴家。”  相似文献   

15.
彭燕郊淘书     
彭国梁 《老年人》2006,(1):24-25
彭燕郊先生,今年应该是八十有六了。在中国的诗坛,说到他恐怕没有谁不知道的。如果说有谁不知道,那我就想说,此人和诗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或者风马牛不相及。人过八十还能写诗,而且还能写得那么好那么“年轻”,我估计当今诗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用古话说就是“无出其右”了。我这里不想说彭老在诗坛上的影响和成就,而是想说说他的淘书。在说淘书之前,又想学学前人写文章,先来个“破题”。所称“彭老”,不是说他的年纪老,而是对他的一种由衷的尊敬。虽然86岁算不得年轻了,但与彭老接触,怎么看他都显得年轻。初次跟他通电话,我就以为他是一个年轻…  相似文献   

16.
陈初越先生曾在《南风窗》撰文指出:“中国,从更大意上来说,就是乡土中国.乡村的和谐,就是中国的和谐,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和谐.”一向追求和谐,以诗歌闻名于文坛的著名作家蒋巍先生说,当他“敲完《沉没的“草根声音”》时,整个生命仿佛被冻结了,一种惊愕与疼痛的寒流包围了我的身心.”  相似文献   

17.
讲中国的“文艺复兴”,最近是《南方周末》开的话题,后来有其他学者的回应,论者顺着话题还谈到了后来的启蒙运动的得失问题。在我看来,最有洞见的,还是来自艺术家陈丹青先生的回应:他先将“复兴”与“文艺”两个概念分别对待,然后再讨论两者之间为何会有特殊关联的思路,使他能很快进入问题的关键点。他认为,秋风先生把今日中国的问题归结于“个性解放”过头,是错误的,在这一点上,我很有同感。陈丹青先生谈到的启蒙理念与跟随其后的社会历史进程之间关系的出人意料,我已在《百年启蒙中的几个重大偏差》一文中有所论述。在这篇文章里,我要讨论的主要是在现代艺术的背景下要在中国期待何种“文艺复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老舍素以“边饮茶、边写作”而著称于世。夫人胡絮青曾回忆说,早在济南、青岛和重庆时期,他就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常住北京后更是嗜茶如命。他在《多鼠斋杂谈》中写道:“我是地道中国人,咖啡、可可、啤酒等皆非所喜,而独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了”,可以说饮茶与老舍先生的生命水乳交融了。  相似文献   

19.
元旦之夜,我乘埃及航空公司的飞机波音747飞往开罗。 飞机从曼谷机场一起飞,我便从自己的座位上站起来,在450名乘客间渡来渡去,端详着每一张面孔。我的这一举动,引起一位航空小姐的注意,目光里带着几分怀疑。她走上前来,笑着问我:“先生,有事要帮忙吗?” 我说:“有。但除了我自己,谁也帮不上忙。” 她说:“先生,您是在找朋友吗?” 我说:“他胜过朋友,亲过兄弟。” 她说:“请您告诉我他叫什么名字,以便为您广播找人,。 我说:“我要知道他的名字就好了!” 她说:“她的职业是……?”  相似文献   

20.
焦点·人物     
《老人天地》2014,(10):9-9
“我错了”——9月9日晚,著名学者、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去世。汤一介的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其家风。汤一介曾提出中西方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近年来致力于《儒藏》典籍的编纂,先后创立中国文化书院和北大儒学院。汤一介教授“文革”中曾参加过中央“文革”小组写作班子“梁效”,他在晚年从没有回避这段历史,78岁高龄时依然还在为那段历史道歉。(相关报道见本期第17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