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3~4期刊登了国存丰先生的文章《简析综合年鉴与部门年鉴之间的关系》(以下简称《简析》),提出了正确处理综合年鉴和部门年鉴关系的问题,并且以《浙江年鉴2008}和《浙江外事年鉴2008》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观点。笔者从事年鉴工作多年,并且非常凑巧,担任过这两部年鉴的编辑工作,既有编辑综合年鉴的经历,又有编辑行业(专业)年鉴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1938年到1940年间,邵茎麟在浙江金华参加省委领导文化小组工作,后担任由东南局领导的东南文委书记。1939年主编《东南战线》。“皖南事变”前夕,局势日益恶化,按照党的指示和安排,他于1940年底从金华转移到了桂林,担任党的文化工作组组长,领导当时桂林的文化工作和文艺运动。先后当过《力报》主笔、文化供应社编辑和《文化杂志》主编,还任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常务理事,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人大学毕业后在学术上接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筹备和参加1962年纪念王船山逝世27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前写论文、赴济南接专家、开会时任小组讨论学术秘书、会后整理专家学者讲学稿。文化革命后,我参与了船山学社的重建并且一直担任副社长、社长,参与了1982年以来一系列王船山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1984年至1989年担任《船山学报》主编,学报停刊后我曾力促其恢复,在《船山学刊》创刊后,又先后担任副主编、执行编委、编委会副主任等,长期为刊物进行编辑、审稿工作;在《船山全书》编辑过程中,我曾参与收集船山手稿、马宗霍校勘记,与中华书局联系船山著作校勘稿的转让,对全书的编辑工作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杂志美术编辑琐谈●高海军杂志的美术编辑工作是一项独特的艺术门类,它的作用不仅仅是装点文章门面,依附于文章的存在,而是独立的乐章。它和文章组成了杂志的整体,并且相映成辉。我在《读者》杂志担任美术编辑十多年,现就综合类文化期刊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作一粗浅...  相似文献   

5.
2000年3月,作为基层干部的李昌平致信朱镕基总理,反映当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此信引起中央对"三农"问题的关注。2002年他的专著《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十年后,李昌平又推出新书《再向总理说实话》,再为"三农"鼓与呼。在这十年里,李昌平从经商,到《中国改革》杂志社做编辑,再到香港乐施会工作:2006年担任河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成立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并于同年在河南信阳平桥区郝堂村从事乡村建设。其身份经过了多次转换,他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也逐步深入,对于过去十年来的"三农"政策,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审视,并趋于理性和深入。从常年从事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到学界的知识精英阶层,再到以自己的想法实施乡村建设,无论赞成还是反对,李昌平有关"三农"问题的思考无疑值得关注。2012年底,《新京报》记者、本报特约记者张弘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6.
<正> 我跟华岗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但在年龄上他比我大十来岁。我和他接触较多是解放战争中在香港那一段时期。当时我在香港担任党办的《群众周刊》的编辑工作。华岗是《群众周刊》的创办人之一,我们要他写稿,记得他用林石父笔名发表了不少文章。同时他又参加中共香港工委的工作。香港工委是直接受党中央领导的,他除担任工委的工作之外,还进行研究工作,写了好几本书。那时在香港出版书并不容易,特别是革命的书。香港有个“海燕书店”是我的一个朋友开的,他要我给他出些主意,我给他订了个出书计划。“海燕书店”本是专出文艺书籍的,我建议也可以出些广大青年需要的社会科学书籍,这样我就介绍“海燕”的经理去认识华岗。我告诉他,华岗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著作很多。后来华岗的好几本书都是在“海燕”出版的。解放后我只在北京见到华岗一次,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时候。我们相见甚欢。但自那以后就再也没  相似文献   

7.
《许诺纪念文集》(余三定编:《许诺纪念文集》,人民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以下简称《文集》)是余三定先生在学者研究领域里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对学术规范建设的重要贡献。许诺(1910~1993),湖南省岳阳县人,30年代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统区担任过地下党的县委书记等职。1940年到延安后一直从事报刊编辑、新闻宣传和政策理论研究等工作,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资深理论工作者。他生前虽然没有显赫的名声,但几十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表现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所应…  相似文献   

8.
时光老人的脚步是那样无可阻挡,摹然回首,当初我进入《江汉论坛》编辑部工作,距今已有18个年头了。从1980年我30岁到《江汉论坛》担任历史编辑,到1985年35岁考入华中师范学院历史文献所攻读博士学位,离开编辑部,有5年的光阴专职从事编辑工作。这5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编辑部是我成长的摇篮。楚文化研究,我从这里起步,攻读博士学位,我从这里启航。往事历历,令人感慨万千。1980年初,正值国家在粉碎“四人帮”后,社会科学和文化事业百废待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向社会公开招考科研人员,我跃跃欲试,想成为专职科研人员。为…  相似文献   

9.
马庆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男,汉族1940年12月生于广东潮阳1959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在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从事图书资料。编辑工作25年1989年5月调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与李联海合著历史文学《一代天骄——孙中山传记》(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孙中山和他的亲友》(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担任《孙中山辞典》、(广东人民版社1994年版)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宋庆龄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宝安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特约编辑(总编纂)发表…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春节过后不久 ,我得知了永录过世的消息。我和永录相识于 2 0世纪 60年代初。当时我们同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从事教学工作 ,他当教研室副主任 ,我是一般的教学人员 ,他是我的领导。 1 964年至 1 965年我们又一同先后两次到金县、营口县参加“四清”工作组的工作。 1 990年初 ,永录在辽宁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时 ,我被派去担任该院的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我们又在一起共事了两年。在我们先后退出现职之后 ,共同参与了《当代辽宁简史》的编写工作 ,两人都是该书的副主编。算起来 ,我与永录的交往和友谊近 40年 ,他是我的良…  相似文献   

11.
周振甫先生从1932年应聘到上海开明书店做编辑工作开始,直到1975年调入中华书局,迄今已历六十载。在这六十年的编辑生涯中,周先生先后编校过《辞通》、《二十五史》、《明史》、《鲁迅全集》等重要文史大著,并在编辑《谈艺录》、《管锥编》等重要著作中和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振甫先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编辑精神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海内外同仁的高度赞誉,1981年中华书局和出版工作者协会还特意联袂为周振甫先生从事编辑工作五十周年举办了庆祝茶话会。更加可贺的是周振甫先生在编辑之余还撰写了《诗词例话》、《文章例话》、《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全译》、《李商隐选集》、《中国修辞学史》等深受学界喜爱的著作。  相似文献   

12.
正李世涛:缪老,您好。您在"文研班"毕业后被分配到《人民日报》,主要从事文艺宣传工作,一直到退休。在您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当代文艺一直处于大的变动和调整之中,您亲身经历和体验了这一过程。希望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一些当代文艺方面的情况,特别是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界的情况,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缪俊杰:我1963年被分配到《人民日报》文艺部当编辑,在陈笑雨和袁鹰同志领导下工作,后来又到上海  相似文献   

13.
编辑、编辑,既要编又要辑。这是我当期刊编辑,特别是学术期刊编辑多年来的感悟。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上,编辑这种职业很早就有了。有了文字、有了典籍,就肯定会有编辑。国学始祖、至圣先师孔子的语录、言论由他的弟子们记录汇集,编成了《大学》、《论语》等儒学经伦,这就是典型的编辑活动。  相似文献   

14.
把做编辑工作说成是“打杂”’,不知是谁的发明。从我曾经从事编辑工作多年的感受来说,它虽然没有“替人作嫁衣裳”的说法那么文雅,但却实实在在道出了编辑工作的烦杂与艰辛。 80年代初,我还在市委党校工作时,市社联领导陈家聪同志要我到社联来编刊物,我没答应。一  相似文献   

15.
我既是《学术月刊》的一位忠实的“老”读者,也是《学术月刊》的一位新作者。说我是“老”读者,是因我1974年在西安工作时,因为特殊的工作关系,竟然读到了《学术月刊》“文革”前的所有经济类的文章。当时我还只是一个经济学的业余爱好者,并不可能完全读懂那些文章,但《学术月刊》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文革”后《学术月刊》一恢复,我就成了忠实的读者。后来我又成了《学术月刊》的作者。正是因为与《学术月刊》有  相似文献   

16.
翟秋白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活动家和领导人之一,也是我党重要的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就参加创办或主编过《新社会》、《人道》、《新青年》、《前锋》、《向导》、《热血日报》、《布尔塞维克》、《共产》、《红色中华》等重要报刊。1920年秋至1922年底,他受聘为北京《晨报》驻俄特派记者,回国以后,又长期负责中央宣传工作。在领导报刊工作和具体的编辑业务中,霍秋白积累了丰富的报刊活动经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报刊思想体系。鉴于学界对溜秋白的报刊理论疏于整理,故本文在梳理霍秋白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其报刊编辑思想作…  相似文献   

17.
《社会科学战线》已经走过了 2 5年的历程。作为粉碎“四人帮”以后首开风气之先在全国第一家创刊的学术理论刊物 ,它同我国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革同步 ,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及其在中国的光辉实践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与此同时 ,它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一场浩劫之后的复兴、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个人虽然有机会见证了《社会科学战线》创刊的不平凡历程 ,但是自己直接到《战线》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比较晚。在刊物一度辉煌之后的平稳发展时期 ,我曾经有幸在该刊编辑部工作了四年时间 ,因而至今对《战…  相似文献   

18.
《艾思奇文集》第一卷终于和读者见面了,我急切地阅读着凝结了艾思奇同志心血的文章,一幕幕往事,又勾起了我无穷的怀念.艾思奇同志是我父亲的朋友.我父亲梁品青是一九二三年的老党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黄浦军校周恩来同志领导下的政治部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从事文化、  相似文献   

19.
翟德耀同志研究茅盾的论文集《走近茅盾》 ,最近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翟德耀同志从 30年前踏进大学校门便游进了书海 ,逐渐与学术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任凭风云怎样变幻 ,不管角色如何移位 ,总是坚定不移地守住内心的“学术情结” ,忧在学术 ,乐在学术 ,至今痴心不改。虽然他不是专职从事教学和研究 ,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报编辑工作上 ,但几十年来却始终没有松懈对学术的苦心追询 ,没有消解学术探讨的激情。从他的工作与科研实践可以看出 ,他较好地处理了三种关系 :一是既当好学报编辑又搞好学术研究。这两者看似矛盾 ,解决不好就会顾…  相似文献   

20.
唐国文197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从1976年开始,就在大庆展览馆从事文实物征集、编辑、展览和在《文化与生活》报担任编辑、记者等工作。1981年大庆市文物管理站成立,一直在文物管理站工作。多年来他默默耕耘,悉心钻研,以大庆出土文物来补写大庆没有古代史的空白。曾为《黑龙江省文博大事记》、《黑龙江省文博大全》、《大庆企业文化辞典》、《中国石油石化企事业大观》、《大庆市志》、《大庆市年鉴》等撰写大庆地区的文物发现、文物保护等相关辞条十余万言。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金史女贞史研究论著编年索引》、《金史女贞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