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反封建战士还是真的狂人?已经争论多年,两种说法都言之成理,但都不够完满。这篇杰出小说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现实主义,也有人说是浪漫主义,但没有引起多大反响。三年前,陈涌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他说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用的是象征的艺术方  相似文献   

2.
一谈到鲁迅的第一篇小说,几乎所有的鲁迅研究者都异口同声地说是《狂人日记》。这种说法,差不多已成为定论的了。我认为,这个“定论”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说法,有一半说对了,但也有一半说不对。说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形式上用白话写,这在“五四”时期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中,确是第一篇。说不对的,是指《狂人日记》在内容上却是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这两篇艺术珍品,都以其独创的典型艺术形象,列入了世界文学的画廊;都以其强烈的呼喊和反抗,震动了当时的社会;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思考。本文仅就这两篇同名小说,在思想艺术上的异同,谈谈鲁迅在创作他的《狂人日记》时,对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借鉴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作品,也是中国新文学史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的一块丰碑。几十年来,人们对它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近几年来,一些研究者、评论家又提出了不少新的意见和看法。杨江柱同志在《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两次崛起——从<狂人日记>到<春之声>》(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一文中提出的“鲁迅先生是我国创作意识流小说的第一个先驱者”,“《狂人日记》是中  相似文献   

5.
<正>文学史上不同的作家写出同名小说的现象并不鲜见,而后代作家继承前人的文学遗产也出于必然。从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文学发展长河中点点水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学习鲁迅对于外国文学遗产“拿来主义”的正确态度。 毫无疑问,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它运用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格式。这两篇小说用的都是日记体: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十九则,每一则有日期记载;鲁迅的《狂人日记》有十三则,每则没有日期,此外有一则前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创作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这取材于现代的,都编在《呐喊》和《彷徨》集中;取材于古代的,结集为《故事新编》。如果说,“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的话,那么,歌颂创造精神的《补天》则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同《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一样,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的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诞生之初,人们就注意到了它的创作方法的独特性,并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但几十年来,学术界却对此众说纷坛,各持一端,如有现实主义说,自然主义说,浪漫主义说,意识流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说,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并用”说,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三调和”说,写实的象征主义说等等,意见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大,简直令人眼花缭乱。一篇六、七千字的小说,仅仅在创作方法问题上就出现如此之多的不同意见,确实是一种很独特的现象,在中外文学史上恐怕绝无仅有。它说明了鲁迅小说不仅具有内容的深广…  相似文献   

8.
以鲁迅《狂人日记》为文本,论析其荒诞特色.这荒诞、荒唐的艺术形象,蕴含有普遍象征意义,即鲁迅自己所揭示的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吃人”的弊害不在真正吃人的本身,而在吃掉人的灵魂、精神、思想、自由、人格,成为一切听从主子的精神奴仆.  相似文献   

9.
关干鲁迅小说《药》的主题思想,长期以来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有人说,《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在这些人的眼里,鲁迅变成一个宣扬“人性论”的作家。也有人说,《药》是“解救中国的真正良药”。表面上的“褒”,导致的是曲解鲁迅的有害的结论。有人说,《药》的主题是破除封建迷信的;也有人说,《药》主要是歌颂资产阶级革命  相似文献   

10.
《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7月,发表于该年12月1日的《〈晨报〉创刊纪念增刊》。后收入《呐喊》。作品虽小如珠玑,但对它的认识却聚讼纷纭,各种看法相距很远,甚至相反。以下想择其要点,谈点自己的意见。 一、关于小说的主人公 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车夫,有人则认为是“我”。前者如李何林,他认为小说的主要内容“首先是歌颂劳动人民伟大崇高的精神,其次才是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车夫崇高无私的精神感动之下,进行自我解剖。表现出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对一般知识分子的影响”。(《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陈根生亦认为主人公为车夫。因其“处于情节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也说《蚀》     
《蚀》已到“古稀”之年,它无论是在茅盾个人创作的道路上,还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正象鲁迅这个光辉的名字伴随着《狂人日记》一同出现一样,“茅盾”的出现是和《蚀》联系在一起的,从《蚀》的发表开始,驰誉文坛的理论批评家沈雁冰同时也成了更有影响的、声名更加显赫的作家茅盾.但《蚀》却没有《狂人日记》那么幸运.后者在不同时期几乎都得到人们比较一致的肯定和赞扬(虽偶有不同看法,但极个别,或带有明显的偏见或偏激情绪,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影响).《蚀》却从它一面世就成为人们争议的对象.近年来,学术界对《蚀》及整个茅盾创作重新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但在一些观点上的分歧仍然是很明显的,因此可以说70年来关于《蚀》都未有定论.本文也就《蚀》谈谈一已之见,希望能够有助于对《蚀》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孤独者》写毕于1925年10月。这篇小说不仅具有象《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那样的较为单一集中的社会主题,而且更多地蕴含着作家自己的精神探索,内容复杂曲折,气氛沉郁悲怆。对于这篇集中反映了鲁迅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创作特色的作品,学术界至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试图针对这些不同见解,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场革命,它拉开了现代小说向传统小说挑战的帷幕。本文所要论述的散文化倾向,在《狂人日记》中就有了体现。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具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表现了“题材的片断性和主题的集中性的统一。《狂人日记》是以日记的形式出现的,按题材它应属于散文(当然,也有诗歌形式的日记,但更是“情文”),把它运用到小说中作为结构小说的一种手法,便于把日常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文学史上,很少有同名的作品,这是因为已经有了的书名,如果再去沿用,难免会引起一些误解。鲁迅不避这样的嫌疑,他在果戈理写出了《狂人日记》八十多年之后,自己也写了一篇《狂人日记》。无疑,鲁迅的《狂人日记》在某些方面是受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影响,在题材、体裁、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这些相同或相似,一点也掩盖不了鲁迅的创新精神和独具的思想光芒。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就曾十分客观地指出:“一八三四年顷,俄国  相似文献   

15.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胸牛不正,则眸子眊焉”。观代人也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的刻画,往往能显示出人物的内心活动与精神状态。鲁迅先生认为,作家要以极省俭的笔墨,集中地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最好是“画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因此,他的小说,常常“寥寥几笔而神情毕现”。在《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形象的眼神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血淋淋的吃人本质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愚味和麻木。深刻的主题思想,是由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出来的。《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栽,用第一人称来写,情节跳嵌,挥洒自如,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不受限制,所以鲁迅说:“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7.
两篇《狂人日记》的比是一个老问题。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人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两篇《狂人日记》的异同。但无论是直接的论述、还是间接的生发,都似乎不能抓住异同的本质问题,而停留在外围的感性观照层次,致使前些年竟有人提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之作”,小说结尾“救救孩子”的呐喊,则纯粹是“剽窃了果戈理的‘救救孩子’”。此案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但最后基本是用政治手段作结,理论上的探讨并未深入下去。笔者在这里旧事重提,绝非想重复前人的观  相似文献   

18.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论《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主人公究竟是清醒的战士还是精神病患者的争论,已经进行得很久了。小说体现的思想到底是阶级论还是进化论,以及这篇作品有没有和平进化思想,五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有过不同意见的商榷。讨论是有进展的,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于作品的实际。一些同志放弃了自己最早提出的并不正确的看法(如朱彤在最近写的《论鲁迅小说独创的贡献》一文中说:“我以前写到狂人,认为他并不疯,不过给罩上疯子的名目,好象精神上发了狂,其实他是清醒的反封建战士。这个错误的看法影响过一些人,我是深有负疚之感的。”一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祖”.《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写成于一九一八年四月,发表于同年五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后由鲁迅收入《呐喊》小说集.鲁迅将这篇小说的主题概括为“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并说《狂人日记》同《孔乙己》、《药》等一起,因“内容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震动了当时的文坛,显示了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