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张承凤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
黄庭坚的创作趋于淡化社会背景,采用线型结构沿题赋诗,强调内容的切题.他在处理诗歌基本要素时,使景物皆著主观色彩,个人情感隐于意象与情趣之间,以叙事为主而穿插情景.他往往借虚拟的方式创造艺术中的景观、事物,并抒发诗人隐微雅致的情感,向往自由闲适的精神境界,以生新的形象启示某种价值观念,实现对"诗之美"的追求.这是黄庭坚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黄庭坚贬谪时期的唱和词记录了谪居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展现了士大夫的人格情趣,且唱和形态多元,具有鲜明的儒雅化特征,有力推动了词体由类型向个性的转变;唱和词的文本有鲜明的诗化特征,在遣词造句、风格意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体现"雅辞"特点.在"词分南北"这一断裂的雅化脉络之中,黄庭坚上承柳永、苏轼的词体革新,下开姜夔的"清... 相似文献
4.
白蓝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1):120-124
苏轼题画诗涉及骏马意象的篇章共14篇,这些诗篇具体生动地描绘了各类骏马多姿多彩的形象和风神独具的精神面貌,蕴涵着值得关注的美学意蕴,既展示了诗人高超的描写技巧,寄寓着作者复杂的感慨,又透露了诗人精彩的艺术见解,是一组题画诗精品. 相似文献
5.
论黄庭坚的题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个层次:一、黄庭坚在题画诗中发抒他论画的见解与审美趣尚,认为画家须具备人品学识,其次要讲究画的形似、技法以及笔力,方能得心应手,在形似的基础上融入情感,力求做到神似,画中有“意”有“真趣”。画之最高境界是遗形得神,出神入化,好的画应是无声之诗。二、题画诗三种写法范式。(1)就画论画,对画中之景作出恰当的描述、概括与补充,同时亦可借景抒情,略有阐发。(2)借画师之画,言我之心志,将画意加以引申与发挥。使绘画借诗的境界意趣而得到升华。(3)在题画诗中点明诗中之景乃写画景而非真实之景。三、黄山谷题画诗的艺术特色。(1)尽可能运用比喻与夸张手法去表现景物之物态。(2)炼句琢字,力求生新出奇。(3)章法布局,曲折而驰骤。(4)于诙谐风趣中寓深意。(5)议论带情韵而发。这三个层次互为映发,构成其题画诗瑰丽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李哲理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1):33-36
宋代是词的时代,继柳永创慢词之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开创豪放词风,黄庭坚踵武其后,形成了豪放清雄的格调。他们开启了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的词思,百川汇河,豪放派遂蔚为大国。 相似文献
7.
李成晴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96-99
万历《严州府志》、顺治《州志》载范仲淹《送邵炳赴召》《眉寿堂劝农》两首;乾隆《济源县志》载苏轼《题傅钦之草堂》其二、《重阳登灵山》两首,《河南通志》载苏轼《登啸台》一首,道光《吉水县志》载苏轼《龙济寺访友云禅师》、黄庭坚《寄南冈寺惟信大师》两首,《大明一统志》载黄庭坚《龙眠山》一首,嘉靖《长沙府志》载黄庭坚《古云山寺》一首,光绪《湖南通志》载黄庭坚《题灵岩》一首。十首诗皆不见于三人本集及《全宋诗》,可予辑补,并与作者生平相印证。 相似文献
8.
9.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3-75
进入新世纪以来,苏轼诗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渐趋多元化、细致化。总的来看,将苏诗与党争、地域、佛禅及接受传播等结合的文化型研究占了主要部分。对苏诗叙事性的探讨及饮食题材的关注,对苏轼唱和诗、和陶诗以及其贬谪状态下思想心态的再认识,与佛禅关系研究的深入细致化,以及包括域外传播在内的苏诗接受史研究是本时期值得注意的方面。与苏诗所创造的巨大的文化世界相比,苏诗诗学理论的建构,对作为文学家、诗人的苏轼及其日常家居、行迹细节等"小环境"的研究仍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0.
通过几对范畴"神、形"、"意、法"、"道、艺"来探讨苏轼文论、书论、画论的同构。"传神"本是绘画理论的概念范畴,苏轼将之运用于对文学和书法的阐发,提出"传作者之神(人品)"的理论。同时以人论艺,提出"文如其人"、"画如其人"、"书如其人",认为观书如观诗,观诗如观画,观人即观书。就"意"与"法"而言,苏轼出于对独立自由的艺术精神的重视,崇尚"意",同时注重"意"与"法"的辩证关系。而在"文"、"艺"与"道"的关系上,苏轼强调"艺"与"道"的"两本""两进"的原则,为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王德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苏轼、黄庭坚是宋代书坛上的两位艺术巨匠,也是宋代尚意新书风的倡导者和改革开拓者。他们以自己独具特色的书学理论指导自己的书法艺术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以极其丰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书艺硕果确立了在他们所处时代的非常显赫的地位。对宋以后的书坛一直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向小金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33-138
本文采用文献法、解读法、统计法来研究湘籍诗人李祁的题画诗。在一般性的概述之后,重点探讨其题画诗的功能。李祁的题画诗有丰富的意蕴,本文从画幅的扩展、画意的补充、画旨的升华三个方面来解读其题画诗的意蕴。由此得出结论为,李祁是湘籍第一诗人,对后来整个诗坛及湖湘文化产生过较大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跨越时空的群体性唱和——“苏门”晚期交游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铭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93-98
“苏门”交游晚期,成员之间的现实联系十分稀见,代之而起的主要是隔绝环境里的独自追忆,但此时仍有几次重要的群体性唱和活动。这些群体唱和大多不具备互动关系,而带有追和的性质,从交往的层次来看,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建立在群体思想与情感基础上的潜在交往或神交,是“苏门”群体内聚力的外在表现,也是“苏门”后期存在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14.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31-133
题画诗是历代文人喜用的诗歌形式,明清以降尤为风行。周渔璜作为清代黔诗的开山之祖,其学力深厚,诗歌创作更是享誉全国。在他的《桐埜诗集》中收录了70首题画诗作,涉及山水园林、道释人物、花鸟鱼虫等,展现出诗人丰富真挚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以画阐诗、以诗赏画、诗画相融的深厚功力。 相似文献
15.
16.
17.
苏轼、朱熹文艺观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成金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在封建社会的转型期,苏轼以其自由不羁而又思无所依的文艺创作和生命实践,建立了自由文艺观;朱熹则从调整意识形态、再造封建秩序的历史要求出发,建立了理学文艺观。二者如双峰并峙,各领风骚。理清其深厚的内涵,对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文艺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陈詠红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10-13
韩愈、苏轼的岭南行政方式存在着三个不同点:(1)韩、苏对治岭南者的要求都是廉洁和有才用,但韩愈看重才用廉洁对长治久安的统治效用,苏轼则着眼才用廉洁对改善百姓生存状况的作用;(2)韩、苏对岭南百姓都进行教化,但韩愈注重儒学传播,苏轼则融入当地生活;(3)在治理岭南一方水土方面,韩愈以祭礼解决困难,苏轼则以知识和实际行动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韩、苏治理方式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底蕴不同。 相似文献
19.
2004——2006年全国报刊黄庭坚研究论文索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漫谈黄庭坚题画诗的文艺评论特点/昊畏//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一期2、黄庭坚的画论与禅意/龙延//嘉应学院学报2004年一期3、20世纪的黄庭坚诗歌研究/叶帮义//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一期4、宋代诗学批评视野中的黄庭坚论/邱美琼.胡建次//九江师专学报2004年二期5、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评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张丽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三期6、黄庭坚“心”意象中的儒与禅/咎红霞//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三期7、金末元初文人论黄庭坚/高桥幸吉//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三期8、… 相似文献
20.
李福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4):135-139
中期唐诗坛发生了题材倾向从重大、高雅向琐细、平凡的转变.韩孟、元白两大文人集团的唱和之作,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特征.晚唐著名的松陵唱和中,皮日休、陆龟蒙等对此多有继承和发扬,诗的取材更为凡琐,多小视角,且多杂体.其唱和的深度无疑超越了前辈,而且把唱和这一诗歌存在方式真正传播到了民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