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东剧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重又回到资本主义阵营,一大批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甚至一些联盟国家分崩离析.其中原因纷繁复杂,但不可回避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这些国家的传播,甚至扎根泛滥,对这些国家的剧变起了很大作用;相比之下,社会主义中国虽也经历了"8.9"风波,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也曾出现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但我党越过了历史险滩,社会主义这面大旗非但没有倒下,反而迎来了中国改革的春天,社会主义在中国日益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相似文献   

2.
俄国、中国等国家,由于经济上的相对落后性,易于发生革命,革命的攻击力量异常强大,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易于把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因此,这些国家必然先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由于这些国家革命前的经济社会落后性和现实的经济落后性,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在寻求克服和纠正曲折的手段时,其思路也应紧紧地扣住这些国家的经济落后性.  相似文献   

3.
四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不仅是旧中国根本不可比拟的,而且同其它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它初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也有力地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在一国取得政权已经有70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各个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也经历了40多年的征程。这些国家在各自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是,在理论上如何估计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如何根据这种估计来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规划社会主义建设的兰图,对各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有待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我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十月革命以来,无产阶级在一国取得政权已经有70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建立起来的各个无产阶级执政的国家,也经历了40多年的征程。这些国家在各自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但是,在理论上如何估计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实践中如何根据这种估计来确立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规划社会主义建设的兰图,对各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仍然是一个至关重要有待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赫鲁晓夫在对二战后时代特点、国际局势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外战略思想观点,其中包括战争与和平思想,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简称“三和”)思想,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和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客观现实,对苏联的外交实践、国内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这些观点也存在着不足,过分强调和平共处,对苏美关系过于理想化;对社会主义力量估计过高;由于对这些思想观点的不同认识,引发了社会主义国家间、特别是中苏间的论战,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是政治体制的最高和最后的历史形式,它随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是随着国家政权转移到与其他劳动群众联盟的工人阶级手中而产生。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与社会主义建设相应的一系列阶段。这些阶段是:  相似文献   

8.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无论苏联、中国以及 欧亚其他国家,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首先取得胜利,改变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胜利的预想。只 有科学地阐明这个问题,才能使我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本来是中国人民的共识。但近几年来,有人只看到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并以此与我们前进中的一些失误作比较,认为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应当向社会主义转变,而应当让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东欧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变化后,也有人一时间曾经很模糊,似乎认为中国也应当如此。这些情  相似文献   

10.
毛主席最近在谈到社会主义制度时指出:“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  相似文献   

11.
专政与民主     
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巩固人民政权的斗争期间,不可避免地对过去的剥削阶级和反动力量的政治权利要进行限制,其目的是为发展劳动人民的民主和保障国家的社会主义进步创造条件。问题是,这种限制的范围究竟有多宽、时间有多长,以及怎样执行这些限制的准则,才不至于从根本上限制劳动人民的公民权与自由。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国家的阶级力量对比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在那一阶段中主要社会矛盾的性质,也取决于历史的传统和当时社会政治成熟的阶段。作者指出,从社会主义利益的观点出发,下述  相似文献   

12.
列宁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创者,他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不仅阐明了进行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也提出了如何搞好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些思想反映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对当前我国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具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执政党以后,实行何种治国方略来治理国家?这一问题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必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等大政方针固然可行,但长期发展怎么办?在领导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列宁非常重视法律在国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必须通过法律来管理社会主义国家事务的重要思想。列宁时期的法制建设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有积极的成果,也有某些历史局限性,这些成果对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制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苏联为主力的反法西斯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社会主义的越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在欧洲和亚洲的一系列国家里取得胜利,形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体系——这些都是这个客观规律的最雄辩的说明。社会主义国家是完全新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相互间的关系是完全新型的国际关  相似文献   

15.
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面临的共同性的根本任务。我们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也将把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体制改革做为中心议题。而对有关民主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在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还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分歧。对这些问题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澄清,是非常必要的。本文试就民主的基本涵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有各种复杂的原因,而斯大林模式却是这些原因的原因,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辉煌几十年,但最终又葬送了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我们不妨对其作个“对半开”的评价,目的在于要充分而深刻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以警醒自己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走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17.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因此,对于苏联来说,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没有任何别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对于在苏联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其它国家来说,苏联是世界上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第一个,它所实行的一切措施、一切政策,都带有开创性和经验性(正、反两方面)。这些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都程度不同地借鉴或照搬过苏联模式,后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搞清苏联模式的内容、苏联模式的利弊。这对于各国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和欧亚一系列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由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带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阶段。这些落后国家的国情虽然不同,但都经历了一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世情相结合的产物。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国和欧亚一系列国家先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纪元,也开创了由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带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阶段。这些落后国家的国情虽然不同,但都经历了一条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世情相结合的产物。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列宁关于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念列宁诞辰120周年之际,重温列宁的这一光辉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全面调整时期。不同类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休制改革首先从东欧开始。目前,我国也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实际上,这些调整或改革也就是要解决生产关系如何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着的生产力的要求这样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