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对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基本战略判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冷战后东盟对华的主要战略。文章认为冷战后东盟的对华战略是“接触”战略与“大国平衡”战略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冷战后美国安全利益的新定位以及东亚地区对于美国的重要性,美国推出了“新东亚安全战略”。但此战略要具体发挥作用仍面临众多难以解决的矛盾。从与对东亚地区安全影响重大的国家的关系来说:(1)与日、韩:“协调”还是“领导”?(2)与东盟:“安全”还是“人权”?(3)与中国:“遏制”还是“交往”?(4)与俄国:“伙伴”还是“对手”?从此战略本身的目标和手段来说:(1)安全基础:“双边”还是“多边”?(2)战略目标:“支配作用”还是“美国利益”?总之,“新东亚安全战略”是冷战后美对其东亚战略的基本考虑,由于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其实现将面临诸多困难。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 ,美国安全战略在战略理念、威胁界定以及战略目标和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美国对台海的战略关注也从冷战结束初期的“价值关注”转为“安全关注”。这次战略关注的变化 ,与保守派势力影响的上升、冷战后全球范围内力量的失衡以及对中国崛起的忧虑等因素是分不开的。作为目前唯一深深卷入台海问题的超级大国 ,美国安全战略的调整和对台战略关注的变化无疑将会对台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遏制”这一概念的内涵、历史渊源的分析 ,结合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 ,指出这一政治学概念在中国长期———尤其是冷战后———被误解、误用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冷战后美国对华奉行的是接触战略 ,这一战略有防范中国的含义与安排 ,但与遏制无关。  相似文献   

5.
英美学术界近年对“冷战”的研究综述余昌楷“冷战”结束后,英美学界发表了不少研究专著和文章,对“冷战”的起源、“冷战”的分期、美国在“冷战”中的得失、英国对“冷战”的贡献乃至“冷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华政策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值得国内学者注意。本...  相似文献   

6.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张林宏“参与和扩展”战略是美国冷战后提出并施行的全球战略。该战略以“增进安全、促进繁荣、推进民主”为三大核心目标,以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为依归。“参与和扩展”战略是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一个纲领性方针,同冷战时期的“遏制”战...  相似文献   

7.
“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也称“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初期美国实施对苏遏制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恢复西欧各国经济、确立日后美国在欧洲事务中主导话语权的目的。战后初期的美国政府决意实施先行扶植欧洲,再遏制苏联的外交大战略,即采用“欧洲优先”的外交思路完善冷战初期大国竞争之战略储备。美国政府颁布《对外援助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即“欧洲复兴计划”正式实施75周年(1948—2023)之际,对于战后初期美国对欧政策的深入探讨,可以准确地勾勒出杜鲁门政府外交决策者们的思维轨迹,更好地理解美国冷战政策形成之深层原因,以及美国当代“印太战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8.
评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干涉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干涉主义”思潮王宏周冷战格局结束之际,恰逢克林顿入主白宫,美国新一届政府开始登上“主宰”冷战后时代的国际政治舞台。一年多来的事实证明,克林顿在就职前后为美国确定的外交方针,即“一个目标”──要在全世界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和...  相似文献   

9.
吴怀中 《日本学刊》2012,(5):65-80,158
中日复交后,日本对华大战略的核心概念由"接触"和"防范"构成,并经历了如下演变:在20世纪70~80年代意图通过接触使中国接受合作、推进改革开放并靠拢西方世界;冷战结束后,欲以"大接触"战略辅以战术性防范来引导中国接受西方标准并融入其国际体系;21世纪头十年,面对中国崛起,接触多舛、防范加剧,对华战略紊乱,中日关系由此波动;2010年之后,接触与防范围绕使崛起的中国"守规则、负责任"展开,对华战略重心向防范与体系之争倾斜。这预示着今后的中日关系可能面临更大的博弈和震动。  相似文献   

10.
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一般性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国际安全战略研究通常所涉及的国家安全利益、对利益的威胁、可动用的战略资源以及战略体系的定位等四个方面考察了冷战时期美国对华战略形成的背景和原因。作者在建立分析框架时所提出的五个假设 ,以及基于这些假设所作的分析对我们把握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的本质和走向 ,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余翔  王栋 《南亚研究》2022,(2):86-109+158-159
美印在联合军事演习领域的合作与进展是冷战后美印关系发展最突出的成果之一。美印联合军演先后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一是冷战结束后美印旨在扩展两国合作领域的试探性阶段,二是“九一一”事件后美印建立起各军种、多层次、多类型、例行性联合军事演习体系的全面发展阶段,三是2014年以来美印关系再调整后两国向高层次、复杂合作、多边融合方向发展的对华战略协作阶段。随着美印联合军事演习作为两国军事部门间的重要合作议题逐渐成熟,两国联合军演的复杂程度和协同程度都获得极大提升,这一合作机制对美印关系的影响也愈益深入和复杂化。从美印军演合作议题发展本身的影响来看,美印联合军演加深了印度对美国的军备依赖,促进了美印军事战术一体化,增进了美印军方战略互信,加强了美印对华战略协作紧密度。  相似文献   

12.
美国对华战略竞争主要围绕中国周边地区展开,呈现出战略打压态势,与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手段、特征等存在巨大差异。中国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美国以“打压假想敌”为出发点;中国以“经济手段”为主,美国以“安全手段”为主;中国的机制安排“开放包容”,美国的相关安排则热衷于构筑“小院高墙”、搞“封闭对立”。中美两国很可能在中国周边地区继续维持激烈竞争局面,两国的竞争模式将持续下去。面对中美竞争加剧,尽管中日韩加强合作的外部动力增强,但三国合作停滞不前,原因在于日本与韩国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战略打压最为倚重的盟友。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周边外交上要保持战略定力,统筹“发展与安全”,妥善处理美国因素。  相似文献   

13.
蔡亮 《日本研究》2013,(2):65-71
受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东盟“大国平衡”策略的运用及日本“新国家主义”思潮的泛滥等因素影响,安倍晋三并未像2006年首次上台那样为改善中日关系刻意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模糊立场,而是矢口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并借该问题制造舆论,渲染“中国威胁”,还重拾“价值观外交”,积极拉拢东盟相关国家,构筑包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在内的“民主安全菱形”,拉美国入局牵制中国,积极构筑对华的“战略对冲”,意图用“以包围迫谈判”的方式,逼使中国就范。对此,作为中国的对策思路,亟需战略定力与政策弹力的相辅相成,运用“两手对两手”的方式,积极实施对日“反对冲”,以进一步提高中国对日战略布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遏制"这一概念的内涵、历史渊源的分析,结合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指出这一政治学概念在中国长期--尤其是冷战后--被误解、误用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冷战后美国对华奉行的是接触战略,这一战略有防范中国的含义与安排,但与遏制无关.  相似文献   

15.
美苏“冷战”对战后东北亚政局的影响罗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次大战中反法西斯联盟同法西斯国家的生死较量变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形成了所谓“冷战”格局。这种格局直接影响到了战后初期东北亚地区的政局。...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美国南亚政策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 11”事件发生后 ,随着美国确定阿富汗塔利班为军事打击的目标 ,其南亚政策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如何准确把握美国南亚政策今后的走向 ,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一、“9· 1 1”事件前美国的南亚政策近年来 ,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美国对其南亚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在克林顿执政后期 ,这种调整已经显现出较大的力度。这就是彻底改变冷战时期“美巴轴心”的战略关系 ,以及冷战结束初期“印巴均衡”的平行政策 ,转而奉行“重印轻巴”的倾斜政策。1 布什上台伊始 ,美国南亚政策“扬印抑巴”的趋势更加明显 ,不仅出…  相似文献   

17.
王一晨 《日本学刊》2023,(3):93-112
二战后,日本在调整对外关系上多体现出因受到美国等外部压力影响而做出“反应性”政策调整的态势。由于对非洲的外交基础较为薄弱,日本在不同阶段制定对非政策时也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反应性”特征。日本基于不同基本动因和差异性政策取向,在对非关系发展进程中针对亚洲、中东、欧美等“第三方因素”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反应性”外交趋向。特别是当下日本对华战略制衡愈演愈烈且中国在非洲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国因素”逐渐超越其他地区成为影响日本对非“反应性”外交的最重要参照因素。2022年日本举办的第八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确立了对非合作新方向,其视中国为在非最大战略竞争对手,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对华开展地缘博弈的趋势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18.
冷战期间美国印度洋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苏联,冷战后美国成为印度洋的主导力量,开始在印度洋地区进行军事前沿部署。近年来,随着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高,美国提出了“印度-太平洋”概念,并强化其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保持主导地位、保护海上交通线安全、控制战略要冲等。美国在意识形态和经济因素的驱使下,通过军事部署和制度安排在印度洋取得霸权地位,但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印度洋霸权是“弱势”霸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科技竞争正逐渐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前沿与核心。为遏制中国科技实力的持续增长,自特朗普政府以来,美国按照“弱它”与“自强”的双重逻辑制定了囊括“一出”“三进”“场外犯规”“规锁”“自强”五大核心举措的对华科技竞争战略。五项举措分别围绕阻止对华技术出口,阻止中国资本、技术、科研人员进入,对中国先进科技企业“精准”打击,率先制定新兴技术标准与大举加强美国科技创新基础展开。美国对华科技竞争战略的实施在一定时段内对中国科技实力的持续增长将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这一战略自身也存在诸多的局限性,单方面的科技遏制将促使中国进一步增加科研投资、完善科技创新体制,进而加速实现“技术本土化”与“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20.
二战结束后,美国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和约》与《美日安保条约》,构建起“旧金山体制”,美日同盟关系由此确立。“旧金山体制”凸显了冷战思维,日本以不对等的身份参与了美国亚太地区的安全规范构建。冷战后期,美日同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同盟性质更加显著,日本的自主性不断增强。苏联解体后,美日同盟的最大挑战不复存在,但恐怖主义威胁、朝鲜核问题、中国军力增长等成为美日同盟面临的新挑战。安倍二次上台后,先后提出“自由与繁荣的印太”与“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概念,日本逐步形成自己的“印太构想”。与此同时,美国也从奥巴马时期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转向更为广泛的“印太战略”。在此背景下,美日同盟进一步强化,日本正在逐步摆脱战后的种种束缚,深化同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关系,由此形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印太地区多边体系,其针对中国的意图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