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结构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是中国金融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本研究基于金融市场的资金资源配置功能,将金融市场供给体系按照"二分法"分为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间接金融市场和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金融市场;从银行、股票和债券3个维度设定指标,基于CHOW检验工具探讨金融结构和产业升级关联机制。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产业升级的时间转折点发生在2003年;高技术新兴产业升级与全社会固资产及研发投入相关性增强;资本市场等金融供给侧对中国产业升级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作用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金融创新引起了货币定义与供求关系的全面变化,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预期目标发生了偏离。应建立货币政策体系自身创新机制和动态自我调整机制,进一步提升中央银行地位。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调整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以提高政策操作市场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M_2顺周期性的原因分析——货币供给内生性的视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我国的M2呈顺周期特征,货币政策没能逆经济风向而动。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这个现象的出现不是因为央行对目前以货币总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策略执行不力,而是央行根本无法控制货币量的供给,原因是货币量在现代银行体系内是内生变量,取决于银行的贷款标准和企业的贷款意愿等。因此,需要放弃数量型货币政策,转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银行的同业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分析了同业业务,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造成的影响。银行同业业务虽然给微观主体带来了效率和利润,但由于其存在的风险,会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造成很大的影响。本文也提出了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进行宏观管理的有效措施,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系统性风险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出现与发展,更多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金融需求增长与多元化,以及金融改革未完成所带来的金融抑制之间的矛盾,在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应对其体系范畴进行明确界定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以维护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金融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我国的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金融服务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实施银行监管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本文将从信息时代银行监管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3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马轶群 《管理科学》2022,(4):143-156
随着互联网金融井喷式增长,金融脱媒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因为金融脱媒会改变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已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但鲜有探讨金融脱媒下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问题。以金融脱媒对数量规则和利率规则的不同影响机理为切入点,使用数理方法分别推导出包含金融脱媒因素的数量规则和利率规则等式,基于此,构建一个考虑金融脱媒的DSGE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技术进步冲击、投资专有技术冲击、消费偏好冲击、货币偏好冲击、政府支出冲击、劳动供给冲击、价格加成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等外生冲击,使用2003年至2018年中国的季度数据,全面系统地比较金融脱媒影响下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央银行执行的货币政策更加关注通货膨胀,金融脱媒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面对金融脱媒,在利率规则下,调整名义利率幅度更大;在数量规则下,中央银行调整基础货币供给更稳健。②货币政策冲击的持续性在数量规则下明显弱于利率规则,金融脱媒对两类规则的持续性均有正向影响,但不足以改变两者的差异;政府支出冲击的持续性在两类规则下较为一致。③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效果在利率规则下高于数量规则,金融脱媒使数量规则下较弱的货币政策效果变得更弱。④政府支出冲击在利率规则下长期效果明显,在数量规则下短期效果明显。金融脱媒强化了财政政策冲击,并有平滑财政政策冲击、避免经济过度波动的效果。技术进步冲击对产出有较强的持续正向影响,是政策效果所缺乏的,金融脱媒放大了技术进步的作用。⑤在利率规则和数量规则下,货币政策、政府支出、技术进步和投资专有技术等冲击贡献了绝大部分的产出和物价波动。利率规则下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较小的扰动能使产出得到较大的增幅,这是数量规则无法获得的效果。无论哪种规则,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波动的贡献均超过一半以上,是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中央银行在利率规则下行事,对物价的控制力更高。金融脱媒进一步提高了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贡献。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丰富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研究,突破目前以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为主的研究范围,不仅深化了对金融脱媒的理解,更为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提供新视角,研究结果将为中国在货币政策实际操作中选择有效规则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本文构建包含银行部门的DSGE模型,研究金融冲击下资本监管与货币政策最优配合问题,并在异质性金融冲击下拓展分析结论。研究发现:(1)货币政策应关注金融因素,泰勒规则盯住信贷价格优于信贷规模,逆周期资本监管熨平经济波动的效果显著优于顺周期监管;(2)基于"保增长、稳物价、控风险"三重目标,外源性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力度与资本监管强度高低搭配可明显降低福利损失,双高搭配导致福利损失最大化;(3)内源性金融冲击下,福利损失最小化要求资本监管从紧而货币政策具有更大灵活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须更加关注金融价格波动、同时要加快完善资本监管逆周期调节机制,此外能否准确识别金融冲击来源会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整体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体系不健全,整个社会融资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几乎垄断了社会的全部金融业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1990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发育,我国的融资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的比重有所下降,以债券、股票为主的直接融资比重逐步上升.新形势下,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给传统融资体制的优势主体--银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如何抓住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促使自身业务健康发展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为更好地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目的是通过建立健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来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使货币、信用政策等经济杠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推动作用,以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现行金融体制必须深化改革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一个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  相似文献   

11.
严露  叶盛 《经营管理者》2013,(20):104+397-104
自从2007年影子银行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后,影子银行就迅速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关注重点之一。之前已有大量的文献研究了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影子银行的存在除了对金融系统稳定性造成威胁以外,对货币政策也是个挑战。而影子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处于什么地位?又是如何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12.
《领导决策信息》2014,(28):17-17
正7月15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宣告正式成立,并将总部设自在中国上海。该银行的问世,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并震动了西方秩序。埃菲社称,金砖国家决定建立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是对西方金融控制的挑战。这两个迄今为止由金砖国家建立的最大的金融机构将开启金融国家合作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3.
利率政策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霍宏涛 《管理评论》2004,16(3):35-39,61
利率自由化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核心政策建议,也是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构件。但是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实践却表明,能够促进储蓄与投资的并不是自由的利率体系,而是受到控制的,稳定的正实际利率。供给导向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和需求导向的传统货币理论的不协调是致使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发展中国家经济特征的货币政策模型,分析了利率变动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并对影响我国规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是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应保持利率水平的稳定,同时对资本账户进行管制,以外国直接投资为主要引资方式。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深化财政、税收、金融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郑州市商业银行淮河路支行认真学习和贯彻十六大精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上级单位和同行所称道。  相似文献   

15.
论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适应效率的实证分析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可以找到许多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适应或不适应的例子。如战后的日本,根据自身的国情,政府对金融体系实施了广泛的规管,并形成了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结构。一方面,银行集中了资源,并利用自身在信息处理上的规模优势来分配这些资源;另一方面,主办银行制使得银企之间通过融资与持股的纽带建立了一种长期稳定的特殊关系,确保了银行低成本地获取有关企业的信息,并能很容易地识别好的投资项目、对企业进行控制和为有前景的企业动员储蓄。这种金融体系适应了当时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增长的瓶颈在于缺乏大量的资本来建设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实体经济的需要,降低了信息非对称性和谈判问题,弥补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以来,对影子银行进行规范和监管受到重视。文章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分析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高杠杆率以及期限错配导致的极大风险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文章提出加强监管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新监管模式、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风险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我国对外依存结构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入手,对经济体系内流动性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金融制度不完善,传统的货币政策难以对流动性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因此需要对当前的货币政策体系及经济增长结构进行变革。通过建立有效的政策调控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使金融改革步伐同对外贸易发展速度相协调,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央行为应对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局面,在较长时间内将实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大票据发行量、实行窗口指导等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对银行的存储款货币环境、信贷、资金运转和收入等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银行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做好应对的准备。本文将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给银行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研究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的原因,探讨政策影响下的银行运营策略。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的确立,源于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银行倒闭风潮。此后,各国对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进行了探索。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金融自由化发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各国金融机构和国际金融组织更加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工作,对以银行业为主的金融机构的绩效进行科学、严谨、及时地评价,成为度量金融风险,考核银行经营效益的有效手段。这样,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随之常态化,其科学的分析方法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成熟。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货币金融体系有两大特征事实:一是非正规金融(或民间金融)发达;二是利率双轨制。这两个特征事实相互依存,对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产生重大冲击,使得我国货币政策运行模式明显有别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非正规金融不受中国人民银行直接监控,由非正规金融体系中借贷资金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化的资金价格不同于正规金融体系中的资金价格,资金价格扭曲长期存在。为此,本文将非正规金融和利率双轨制这两个特征事实引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信贷扩张政策在增加银行系统信贷投放的同时会抑制非正规金融体系的借贷活动,而非正规金融与银行借贷之间的此长彼消关系削弱了信贷政策的调控效果。正向的信贷冲击减少了企业对非正规金融体系的可贷资金需求,从而降低了市场化利率,使信贷政策包含了信贷供给调节和资金成本调节双重效应,增强了信贷政策的调控效果。以降低非正规金融体系借贷摩擦为目标的金融管制放松政策能够减轻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并通过增加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资金供给降低市场化利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