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帝王的仙道追求,对神仙崇拜的蔓延推波助澜。道教法器崇拜,是明清小说宝物描写原动力之一。许多宝物及描写套路,来自外域传来的佛经文献和佛教文化。密宗对小说中宝物、斗宝叙事作用巨大。佛教观念与宝物信仰结合,触发了许多具体情节、场面和细节的想像生发。民间秘密宗教,也构成了宝物描写依托的重要故事题材。清代小说多女将运用法宝的描写,因秘密宗教中女性地位突显。女将以其性别特点,更需要在文学表现上突出其宝贝兵器。小说中女性的经历、命运结局,是现实中秘密宗教女大师们的文学写真。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富翁,垂垂老矣。他把儿子叫到跟前,讲述了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希望儿子也能奋发图强,靠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番天地来。 儿子听了很感动,决定独自一人去寻找宝物。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树木,这种树能散发一种香气,放在水里不是像别的树一样浮在水面而是沉到水底。他心想这一定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宝物叙事的常规艺术手法,有想象与夸张、构设悬念或补叙出身、类比与示现、铺叙与渲染等。宝物符号,构成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描写模式化的核心,而宝物的叙事模式,既是古代小说文体本身的变异——通俗化与史诗化,又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套语,与明清小说中宝物叙述有密切关系。宝物崇拜构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史诗手法为核心的创作受到市民接受心理欢迎,宝物的价值意义不断增值。  相似文献   

4.
1980年,英国人斯特·威廉姆斯创作出版了一本名为《化妆舞会》的儿童读物,要小读者根据书中的文字和图画猜出一件“宝物”的埋藏地点。“宝物”是一枚制作极为精巧、价值昂贵的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其突出表现之一就在于对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莫言小说中对故事的重视契合了说书艺术以故事为根本的首要特征.莫言的小说不仅包括故事,还包括讲故事的人,而讲故事的人的说书姿态使之与一般的含有故事和叙述者的小说区别开来.同时,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存在、互动、置换革新了传统说书艺术的“说—听”叙事模式.讲故事的人充分利用第一人称追忆叙事模式、对谈、书信和诗歌等形式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极大丰富了说书艺术有说有评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6.
才子佳人是中国封建社会最理想的婚姻观念,这类故事中的主角类型有高度的相似性。《西厢记》是才子佳人故事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传统才子佳人的婚姻观念,但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和发展。作者在传统的"才子佳人"的世俗婚姻观中注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忠贞互爱的新婚姻观。理想爱情的描写赋予了《西厢记》巨大的思想魅力,使它成为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7.
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提出,对西藏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站在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西藏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发展价值,提出挖掘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健康向上的文化价值,讲好西藏故事,发挥在“治边稳藏”和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推进西藏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戏曲的音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戏曲在近现代文化艺术变革中走向式微,其艺术精神遭到误读甚至误解.与近代在译介和学习西方戏剧基础上产生的现代话剧不同,传统戏曲并不像话剧那样单纯讲求故事叙事与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是注重以“歌舞表演故事”.戏曲中的音乐、诗歌和舞蹈作为表现手段的独特性和它们各自独立的审美存在使得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其中的音乐(曲)性质,在传统戏曲中占有重要和特殊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是人们展现社会文化身份、构建地域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作为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符号,中国传统故事的现代传承与创新承载着人们对地方的再认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故事的跨文化传播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文化张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叙述主体的合作方式可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和更加包容的姿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多元共存、互生互鉴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明清小说审美触角十分关注宝物的局限性和禁忌。一是宝物功能有限,二是宝物之间往往相约相克,三是特定宝物具有权威性力量可使对手法宝失效,四是宝物惧怕动物血及秽物,某些法宝还具有使用禁忌。阴阳对应、五行相克,也被广泛地运用。魏晋南北朝时某些兵器使用即带有口诀,8世纪后密宗流行,其咒语运用是要义之一。密宗咒语与道教法术在后世渐趋融合,成为明清小说斗宝、用宝必施加咒语的文学表现模式。宝物局限与禁忌,带有儆世教谕意旨,其宣扬了宝物尊严,提高了其可信度和灵验度,增强了其文学表现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明清小说中,宝物描写出现频繁、涉及民俗学与叙事文学,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三个纬度:一、宝物与小说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的关系;二、宝物崇拜及其相关描写的叙事来源;三、宝物与兵器衍化的关系.对新时期以来明清小说宝物描写研究作相关综述,发现其中亦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明 《东岳论丛》2023,(3):184-190
“白蛇”故事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之一,自19世纪末起被多次改写和改编成不同语言和形式的艺术作品,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当考察“白蛇”故事在海外的跨文化改写改编与传播实践时,应当追问并思考谁在改、为何改、怎么改、如何评价等问题,从而总结出“白蛇”故事在不同时期和语境下发生变异的原因和规律。中国“白蛇”故事经过改写者的再创作进入世界文学空间,其内容和形态虽发生巨大变化,但作品却饱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伦理价值与美学价值,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故事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国际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发的本土化进程,从而加剧了本土电影必须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紧迫性.本土电影对传统文化故事的讲述,应着重解决"讲谁的故事"、"给谁讲故事"、"讲哪些故事"和"怎么讲好故事"四个问题,即在讲述中坚守民族文化立场,立足本土并面向国际,通过精彩的故事创意与影像意象的成功营造,辅之以高新技术和对先前经验的借鉴,讲述出拥有广泛受众基础与蕴含普世价值,且与时代审美精神相对接的传统文化好故事.  相似文献   

14.
饶鑫  朱景林 《南方论刊》2022,(7):81-82+88
中国故事是凝聚了中国人思想、情感、意志等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中的影响力重要手段。陶瓷文化源于人们在制作陶瓷过程中的能动创造,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陶瓷作品能反映特殊时期特定个体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人文精神。景德镇陶瓷不仅可以作为载体承载着中国故事的内容,其自身的文化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两个结合”的时代背景下,二者之间也愈加难以割裂开来,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探索也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尚毅 《中州学刊》2004,(3):126-128
民间巧女故事一直流传于中国各民族间,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男尊女卑传统里是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巧女故事数量多,内容上也可分为多种类型;并且在艺术特色上,不同民族、不同内容类型的巧女故事却有着多方面的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6.
话本小说韵散结合的重要文体特征源流较为复杂,除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之外,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文人个性等也有很多关系。"韵"与"散"主要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两个层面,并且其功能各不相同。话本小说中的韵文和"说话"艺术的随意穿插不同,大多具有叙事功能。韵散结合在话本小说里不单单是话语方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维持其虚拟"说、听"交流关系下"拟书场叙事格局"的需要,是一种叙事合理性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日本军记物语中经常会引用或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但不是为了讲述中国历史故事,而是为了陪衬物语中的故事内容特意穿插进来的章节,因而其记述并不严格忠实于中国的文献史料。中国文献中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在物语中会被分解、重构或虚构,以适应物语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需要。日本历史上军记物语的著名作品、被称为"史诗"的《平家物语》,记述了日本平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借用了许多中国历史故事。从史料运用和日本的文学传承等方面来看,《平家物语》中的苏武故事突出反映了物语对中国历史故事进行借用或改编、分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威廉斯的"感觉结构"为理解"中国故事"提供了富有启发的视角.通过对中国网络文学、传统文学、当代电影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各种文艺实践中普遍萌生的感觉结构,总体上强调以新的视角和自觉的态度面对"中国性",表达"中国经验",建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和侧重又因不同文艺类型在创作机制、传播途径和读者受众等方面的特性而有所差异.可以说"中国故事"在文艺实践中的显现方式是迫切的又是混杂的,因此"讲好中国故事"的倡导以及理论批评的介入才更有必要性."讲好中国故事"既体现了文艺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又表征着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民族寓言"诉求,从理论立场和文化导向方面影响了"中国故事"作为一种"感觉结构"的明晰化和再度构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蛇郎故事在社会历史的流传演变中具有了中华文化鲜明的特色。其中围绕蛇郎进行争斗的"善恶"两姐妹形象鲜明。笔者用女性主义文艺批评的方法对文本进行解读,挖掘出在姐妹争斗中流露的女性意识,并对该类型故事折射出的中国传统男权社会的文化内涵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9):96-100
莫言对中国传统叙事中的"宗于情感""情景交融"的叙事内容产生了共鸣,通过叙事技法、情节结构、人物刻画等手段传达出他的志情倾向和某种意旨。莫言积极发掘中国神话中的民族精神,把神话作为寻求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品格的文化之母,从六朝志怪、唐传奇、元曲到明清传奇以及近代新兴的民间传统戏曲,他都积极借鉴与吸收,从中找到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泉。多元叙事结构与视角的融合从人物故事场景、叙事策略到语言形式全方位地塑造了莫言的小说文本,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突出了"中国叙事传统"的意义,从而确立了莫言小说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