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老的乐器-箜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箜篌是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源于西亚,历经埃及、波斯、亚述等地传入新疆,并于汉代传入中原地区.在传播中其称谓、形状及种类发生了许多变化.虽然该乐器后来悄然消失,但在文献和石窟壁画等中仍残留了许多相关的记载和形象的图案,尤其是在且末县扎洪鲁克出土的两件木竖箜篌,在印证文献记载同时,亦填补了我国文物藏品种类空白.  相似文献   

2.
王莉 《兰州学刊》2006,(9):77-78
对于《箜篌引》的音乐属类问题,大多数学者庶无几考,个别学者认为应将其归为琴曲歌。本文根据相关的音乐史、目录学、作品的传播状况,结合诗歌文本的情感特质和表现手法等,从《箜篌引》由琴曲歌到相和歌的演变过程可以考出,《箜篌引》虽然作为琴曲歌存在过,但最终作为相和歌固定下来,流传开去,所以就音乐属类而言,应将其归入相和歌而非琴曲歌。  相似文献   

3.
朝鲜古代名谣《箜篌引》存疑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箜篌引》作为古朝鲜名谣,即是中国古代汉魏乐府之乐曲名称之一,也是《公无渡河》的直接歌名;《箜篌引》来之于街陌,采取"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形式;此歌列入瑟调,一是根据古代音乐理论中的"阴"、"阳"说,二是根据作品悲剧本质;《箜篌引》歌名的认识和使用情况尽管复杂,还应主张继续称作《箜篌引》为妥。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两首乐府诗,在器乐演奏的描绘方面取得了杰出的艺术成就.无怪乎清人方扶南称,白香山江上琵琶,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至文.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演奏者的高超技巧,通过诗人的表达,传递给今天的读者丰富的听乐感受.文章从音乐空筐、善意的偏离和物我两忘等三个层面来梳理这两首中唐的乐诗.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亚各地及新疆近年来出土的箜篌实物以及文物资料中的箜篌图像为线索,结合文献资料,梳理箜篌在传人新疆后,与本地文化发生接触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旨在说明弓形、角形两种箜篌与所流经地域的密切关系,从西亚到新疆,从竖琴到箜篌,可清晰看到箜篌自西向东流播中与沿途不同宗教、文化兼容并蓄的过程,也体现了西亚、中亚、东亚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6.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三首诗被誉为我国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三大名篇。韩愈、白居易的诗作直抒胸臆 ,雄健深沉 ;李贺的作品得力于大胆的想象 ,更富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是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古体诗发展而来的,它在南朝后期出现了雏形,到了唐代,经过宋之问、沈俭期的总结,最后完成了定型。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从古体诗向律诗的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特点,但极少从语言结构这个角度来谈律诗对古诗的发展。我们所说的语言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词与词是如何构成句子的;二是句与句是如何构成篇章的。下面我们试就这两个方面来看看从古体诗到律诗在识言结构上是怎样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朱学东 《云梦学刊》2006,27(4):87-93
风骨根植于刚健的生命意识,在作品中体现为理想人格精神与世俗社会的矛盾冲突,是一种愈挫愈愤的悲情体验。唐代风骨论是六朝风骨论的实践和发展,融合了儒释道仙各家的思想。唐代诗人始终推崇风骨,初唐重刚健、盛唐重气质、中唐重气力、晚唐重格调,构成唐代风骨诗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与唐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显祖之所以能写出《牡丹亭》)这部不朽杰作,除了其他因素外,还与他受唐代文学的影响有关。唐代文学对汤显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奇”、“神”、“丽”四个方面。所谓“情”,是指唐代文学重视抒发真情;所谓“奇”、“神”,是指唐传奇重视情节构思的新奇、重视人物刻画的传神;所谓“丽”,是指唐诗特别是晚唐七言律绝重视语言的工致婉丽。汤显祖对唐代文学极为熟悉和喜爱,他写作《牡丹亭》时有意在以上四个方面继承借鉴唐代文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0.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是源远流长的诗歌艺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全唐诗》共搜集了唐诗四万八千多首。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且,透过它还可以窥探到唐代音乐的全貌,对于研究唐代的音乐历史会有较大的帮助,正如阴法鲁先生所说:舟代的音乐和舞蹈在唐诗里留下了生动的形象化的记载、有着重要的音乐史学价值。一、《全唐诗》反映了唐代音乐生活的概貌唐代的中国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代的音乐、舞蹈繁荣,无论在宫廷、贵族阶层,还是在普  相似文献   

11.
○何萍教授 ,在我们开始这次访谈的时候 ,您能不能首先对您的治学特点作一个简明扼要的说明 ?●我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如果说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有什么特点的话 ,我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这里所说的“历史” ,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史中所吸取的哲学传统 ;这里所说的“现实” ,指的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及其所提出的诸多重大现实问题。在我看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一个根本特点 ,就是面向时代 ,思考人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  相似文献   

12.
唐代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是伴随着周边民族的冲突和战争、民族迁徙和经济文化的交流而进行的.在这个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下,固原境内的民族迁徙及其融合,也体现了大唐开放文化的特点.固原宋元时期,亦是民族迁徙、融合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元代的固原.  相似文献   

13.
对比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和任职教育的特点,从形式和具体举措等方面研究了二者的融合发展,并对如何推进融合发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琵琶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古老弹弦乐器,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它融合了中国本土与外来乐器的优势,在形制、演奏方法等方面日臻完善.本文以汉族琵琶的演变为探讨对象,在整理汉族琵琶发展脉络的同时,说明中国琵琶作为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源自中国本土并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用语言学     
应用语言学是近三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和语音学在各方面的应用及有关各实际领域的学问的统称。从广义上说,它是普通语言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语言教学、文艺评论、文字改革、词典编纂、机器翻译、信息传递、情报自动检索以及言语病理、精神病诊疗等领域的应用;从狭义上说,它是指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应用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题目是指唐代章怀太子李贤召集一批学者给<后汉书>作注.章注<后汉书>的目的并非是影射武则天专权和外戚专权,而与唐初史学的发展、社会需要和他对<后汉书>的喜好、政治投资有关.章怀太子既是<后汉书>注的组织者,又是执注者之一.他采用了较为科学的方法,从注音、释义、校勘、补遗等方面对<后汉书>进行注释,从而提升了<后汉书>的学术价值.<后汉书>注体现了章怀太子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也反映他对唐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霍然 《西域研究》2003,(2):80-85
北朝以来中国实现的民族大融合,乃是造成唐代诗歌繁盛的根本原因。唐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皆是在这一条件的基础上形成。北朝民族的大融合,开启了有唐一代三百年势不可挡的诗歌大潮的闸门。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家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家训文献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在唐代由于帝王高度重视儒家思想,积极推进与完善科举制度,大力提高妇女地位等多重合力与原因,使得唐代家训文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这一时期的唐代家训文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不同人员从多角度对家训的内涵给予了深刻诠释,尤其是存在于普通百姓之中的民间家训更是由于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喜闻乐见而受到广泛推崇与关注。本文对唐代民间家训文献进行考证,包括作者生平、家训内容、流传、影响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杜甫是一个政治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也反映了他在这急剧转变的时代中思想的发展;而且随着他思想发展的逐步提高,对于这一时代的反映也就更加深入。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最大的转折点,杜甫的中年正跨在安史之乱前后这个转折点上,他的作品才成了划时代的诗篇。可是处在这一时期的诗人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的诗才被称为“诗史”?这是和他的生活与思想的发展分不开的。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年时期”,是指他  相似文献   

20.
初娇娇 《理论界》2022,(11):92-98
道家逍遥游思维对唐代审美意象时空建构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指空间层面的无所待,同时也暗含时间上的无际涯。道家美学能够透过象外之象的妙象走向时空的融合,渗透于唐代美学与文论之中。在其影响下的唐代审美意象时空是超越性的道体意象时空,从社会人生走向宇宙自然层面,从物我间隔走向心物之间。审美意象时空视域由此无限打开,在时间上形成以“道”为中心的审美意象时间建构途径,从空间维度打开逍遥游空间视野,将存在空间诗意化、审美化。主体“游”于心物之间,在无限的自然界有着唐人独特而又恣意的意象时空想象和意象时空审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