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艾丽丝·默多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她的哲学思维潜移默化赋予了她审视和书写当代人生存状况的独特视角。由于受柏拉图思想以及她亲身经历战争的影响,默多克没有将创作用于客观表现社会现实,而是通过对当代人的所思所想进行想象性摹仿,展示人与真实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女性形象是进入艾丽丝·门罗小说世界的最佳途径。门罗笔下的女性形象系列经历了从男权社会中女性生活空间和女性话语权的缺失,到女性从精神和肉体两个方面来找寻和建构自我身份,再到解构父权中心,重建女性家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门罗以女性特有的关照方式和性别敏感切入到女性生活的内部,展示出女性个体对寻求人格建立的完整过程,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是美国人信奉的主要宗教,但以西方白人文化为主导的基督教宣扬的种族主义、男性霸权和自然歧视等观念对美国黑人,尤其对黑人女性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摧残,对自然的肆意掠夺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沃克在中后期几部小说中对基督教二元对立的种族、性别、自然观予以有力批判,并从关心全人类完整生存的状况出发,对基督教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做出修正,从而建构了积极健康的种族观、性别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空间》的主题构建中,空间表现形式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理空间中,男权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女主人公多丽遭受压抑和制约;精神空间中,多丽得到帮助和支持,女性独立意识逐步觉醒;第三空间中,多丽彻底摆脱对过去的依附,最终创建独立自由的人格尊严.多丽在这三种空间表现形式中的艰难历程,是其寻求女性独立意识的成长过程,也由此展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5.
南京师范大学王晓英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艾丽丝·沃克与当代美国女性文学"(批准号为01EWW001)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该项目最终成果为专著《走向完整的生存--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6.
艾尤 《贵州社会科学》2007,(10):101-104
20世纪80、90年代的台湾女性小说,无论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或叙事技巧上,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化特征和美学风格,尤其是欲望书写的现实策略和文化建构欲望,更值得深入探讨.分析台湾女作家们如何通过欲望书写介入台湾社会政治、历史、经济、文化、道德、伦理等各个层面,梳理这一时期台湾女性小说的欲望书写发展演变.可见,她们在解构男性权威话语的同时,借助叙述策略建构女性话语的象征体系.  相似文献   

7.
《男孩和女孩》是艾丽丝·门罗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之一.从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视角来看,小说中的三组对立结构,即空间对立、分工对立和功能对立,展现了叙述者从反叛到妥协的女性性别意识发展历程.叙述者反叛女性身份的失败,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约束、改造和压迫,揭示了加拿大女性的生存困境,说明女性想要通过依赖男性的方式去改变自身弱势地位是难以成功的.女性只有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重新定义女性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属性,才能摆脱被动、从属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欲望叙事:世纪之交以来叙事伦理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芒  马航飞 《河北学刊》2005,25(4):156-162
现代叙事在本质上具备伦理的意义。关注伦理核心要素的欲望叙事无疑更集中而深切地反映着自由伦理的演进历程。伴随着商业世俗主义思潮的合法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欲望叙事所呈现的现代主体性自由伦理现在其后、尤其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中发生新变,衍化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核心、以“消费欲望”为表现核心的新的消费伦理观。欲望叙事伦理的转型,表征着时代精神的转型。具体表现为:本能与灵魂分离的人性异化;从“创造者”到“消费者”的主体异化;从自律到自恋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9.
艾丽丝.沃克在小说《紫色》中展示了男性与女性、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三个阶段:分裂、缝合和完整。在分裂阶段,自然和女性受到父权制的共同压迫,其压迫的根源是二元制思想。到了缝合阶段,女性开始觉醒、自然开始报复人类,这两种变化最终导致了男性思想的觉悟。这其实是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矛盾缓和并逐渐走向和谐共存的过程。在完整阶段,女性完成从被压迫走向独立的转型、男性开始尊重女性和自然,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即将形成。沃克正是通过揭示黑人妇女和自然在重重压迫下的生存状态来唤醒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探索缝合破碎灵魂以实现完整生存的途径,作品表达了渴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入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11.
凡一平无疑是广西作家群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不仅在于他作品所具有的影视化特征,亦在于他以欲望作为叙事手段,较为集中地书写大都会生活的小说家,或市井人物,或商场虚诈,或官场人情……其人性在欲望追逐中异化,导致真情失守,疏离了物质与精神的契合关系,呈现出灵与肉脱离的生存悲哀。凡一平以欲望作为透视点,解构了传统的叙述方式,以逆向式创作和错位性思考,追问灵魂的走向,既是作家对文学创作形式的探索,亦是作家在都市文化语境下对灵魂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2.
身体本质上是一个表达空间,是我们拥有世界的总媒介。花间词在轻视身体的传统语境中书写身体和欲望,其方式主要有用直笔敞开身体,表达欲望;用服饰置换身体,悬置欲望;用物象隐喻身体,暗示欲望;用美人意指身体,寄托欲望。文章对花间词身体和欲望时隐时显的矛盾书写进行审美和文化透视,认为花间词开始了文学对身体的关注,遥遥预示着一个世俗化文学写作时代的到来,透露出古典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的消息。  相似文献   

13.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折射出一个伦理缺失的悲剧世界。在伦理缺失的世界里,演绎着有悖伦理的故事,发生了不可避免的悲剧,然而道德审判并没有缺席,伊本对内心道德审判的接受,正表明了奥尼尔对人类道德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刘小平 《江淮论坛》2003,(2):146-151
本文从欲望叙事的角度对<小鲍庄>及其评论进行个案再解读,试图窥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叙事的进入和隐藏在文本中的欲望叙述策略,在解读中揭示了三个问题1、仁义欲望和本能欲望的冲突表现以及正确把握欲望结构的方法,2、涝渣的欲望结构及其被主流话语改造的过程,3、现代性欲望话语改造仁义欲望话语并建构当代历史文化的策略.本文认为<小鲍庄>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儒家仁义观念的现代寻根,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寓言书写,并展现了中国当代的现代性建设的踪迹和缺失.  相似文献   

15.
茅盾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高度评价,一方面为这篇小说赢得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遮蔽了小说中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展现这篇小说对战争背景下人的"欲望"的美丽风景的叙述.  相似文献   

16.
香港作家李碧华,立足于香港这个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舞台通过自己对欲望的体认以爱情为切入点对人性进行书写,展现了被欲望扭曲后的人性面貌,批判了欲望狂欢下人性的丑陋。小说以丰富的质感和强力的当下意识对历史故事进行重新叙述,她的作品化约了香港文化的自由主义和反崇高精神,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小说属于一种诗化的欲望叙述,表现为城、乡对立背景下欲望释放的内在统一,其间女性被指派为超越性的向度,构成男性生命力普遍萎缩的对比性力量,改变了男性在欲望世界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使得沈从文小说对于理想人性的建构表现出明显的女性意识,而其对于现代人性的文化批判也由此具有了性别的意义。这种连接身体美学的欲望品格,不仅参与了现代小说欲望叙述格局的构建,甚至参与了对文学现代性的反思,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 ,在 2 0世纪 90年代强调物质利益的商业化社会语境下 ,小说创作的审美视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 :从侧重对精神性内容的叙写向对物质性追求的表现 ,从古典式的抒情表现向现代社会的欲望表达转化。生存的物质性欲望和情爱的本能性欲望的表现 ,导致小说美感形态由宁静柔美、蕴藉清雅向琐碎紊乱、浮泛粗鄙的转换  相似文献   

19.
欲望是隐藏在罗斯小说中的重要话题。他对欲望的探索与揭示建立在美国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上,但传统犹太文化依然在的他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烙印。主人公们在欲望驱使下,呈现出困惑、冲突和回归的动态变化。这在罗斯的代表作品“凯普什三部曲“和“美国三部曲”以及《反生活》中都有体现。从最初揭示第二代犹太移民精神压抑和生存困境到探索本民族文化之根丧失的根源,最后回到追寻犹太人的归属问题,菲利普·罗斯多角度描写了美国犹太人近半个世纪的心路历程,在人物的内心深处,欲望支配着选择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