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然而时至今日 ,我们却忧虑地看到先驱们在那个时代提出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复 ,而伴随着改革开放、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冲击 ,以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化为标志的现代文明发展 ,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上的负面影响。在散文化的现代社会中 ,人们日益被外在的经济生活撕得支离破碎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 ,“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越来越多 ,相信宗教的人也越来越多。对此 ,人们不禁要深深思索 :美育与宗…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社会信仰混乱、宗教泛滥猖獗的历史背景下,蔡元培先后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和“以哲学代宗教”的思想主张.蔡元培的目的就是希望在通过美育来替代形式宗教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哲学对宗教信仰的替代,从而改变社会现状,挽救世俗人心.  相似文献   

3.
蔡元培大力提倡教育,其中又特别重视超轶政治之教育,而最为推崇美育,认为欲从现象世界到达于实体世界,不可不用美育。蔡元培关于两个世界之说来自康德,康德学说给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很大的一块地盘,最终走向了目的论,走向了宗教神秘主义。正是在这一点上,蔡元培与康德存在着重大分歧。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既有对于康德的接受,又有对于康德的改造。  相似文献   

4.
“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育代宗教”是内涵丰富的理论命题,也是“五四”时期一面进步的思想旗帜。它反对宗教愚昧,倡导思想自由,是“五四”科学与民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反对宗教不仅仅是针对基督教,更重要的是针对孔教,对反抗封建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新文化运动推翻了以孔学为代表的传统理念,因而倡导美育以代替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填补人生价值真空的意义。直至今天,舍宗教而取美育,对培养人文情感,建设绿色人生,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杜卫 《浙江社会科学》2003,1(5):192-195
蔡元培从他的教育即启蒙观念出发 ,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其实质是在感性领域建立启蒙理性的精神 ,即“感性启蒙”。这种美育思想为20世纪中国美育理论铸就了理论模式和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追溯,认为美育代宗教是人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从原始宗教,人为宗教,哲学、科学发展,教育的发展中论证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过程及必然趋势,展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美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对宗教的批判到对美育的倡导,构成了以美育代宗教思想的内在逻辑。该思想认为,宗教不仅没有永存的本性,而且还具有强制性、保守性等弊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非宗教精神也格格不入;而美育则不一样,它不仅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情感慰藉功能,而且还具有宗教所没有的自由、进步、陶冶感情之优点和长处。分析、研究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健康精神家园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美育代宗教”:中国美学的百年迷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年以来,“以美育代宗教”始终被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几代美学家奉若神明。然而,百年后的今天却必须要说:“以美育代宗教”,20世纪中国美学成也在兹,败也在兹。新世纪中国美学必将从跨越“以美育代宗教”的失误开始,从而实现自身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是中国较早在学校教育中提倡美育者之一,他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褒贬不一.蔡元培先生对宗教负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批判也是尖锐的,但对宗教整体上的把握和认识确是片面的,由此产生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但这在学理上是无根据的,在实践上也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蔡元培先生曾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过"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和由此带来人们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关注等,也不能忽略宗教对人的作用.通过对"关于人本身"、"个性与共性"、"情感"、"理想境界"、"生存方式"等几个共同关注的话题的展开,探讨了"以美育代宗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是在"反愚痹""反宗教"和"收回教育权"的时代语境中立足于"国家主义"立场发出的思想主张和理论宣言。通过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借鉴与改造,"以美育代宗教"具有审美无利害与情感启蒙的学术指向,以期通过"情感陶养"启蒙心智、调和情感以塑造艺术化的"人心"并实现艺术转向和人生美化,进而完成生活改良和社会改造。与此同时,这种人生艺术化转向之思想功能改造,既是一种现代性思想启蒙和建设"新文化"的民族拯救方案,又是蔡元培借助美感教育问题之"教育学模式",试图重建儒家传统"诗教"功能、重建社会理想秩序和信仰体系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终极追求。这也是其身份、地位和角色所扮演的学术指向背后暗含的更为深层的意识形态症候。  相似文献   

12.
刘颜玲 《理论界》2011,(6):85-87
吕澂,一个尘封在历史中的佛学家和美学先导,在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的现代性转换中渐渐进入学人视野,吕澂致力于构建的"唯识美学"体系是20世纪初中国首例较为全面的美学体系。本文以吕澂对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的反对为切入点,在深入阐述吕澂美育观的同时,将其美育观与蔡元培美育观作了一个横向比较,最后得出吕澂对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激烈反对完全是由于误读所致。  相似文献   

13.
14.
“以美育代宗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李泽厚先生在2008年从文化哲学的视角进一步发掘了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他指出,在中国的文化特质中,存在着一种以审美而通达神性的“天地境界”,而这种境界具有了宗教意义上的超越性和神圣感.在这一层面上,“以美育代宗教”这一命题既包含了宗教的关怀,又肯定了人世的价值,进而成为人类可以深长思之的文化愿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乃至全国都出现了“宗教热”的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社会转型则是“宗教热”产生的重要原因。本文仅就社会转型与“宗教热”产生的关系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6.
高冀 《社会科学战线》2022,(2):136-145+282
法国学者夏尔·巴托《归结为同一原理的美的艺术》一书在推广"美的艺术"这一概念中做出了独特贡献。巴托明确提出了"美的艺术"的划分,即"5(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2(演讲术和建筑)"。其中,诗、绘画、雕塑、音乐和舞蹈以愉悦为首要目标,并不追求实用,因而是最典型的"美的艺术"。巴托重新阐述了古已有之的摹仿论,并对各门主要艺术的特点详加分析,认为所有的"美的艺术"均能体现出"同一原理",都是对"美的自然"之模仿。巴托系统论述了艺术创造问题、艺术欣赏问题和模仿原理在各门艺术中的体现,在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美的艺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在词汇、制度等层面对同时代人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和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是我们党处理同爱国宗教界人士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而不同”的理念,有助于在思维方式上纠正过去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上过分强调“斗争”的偏差;有利于化解宗教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团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一道,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奋斗。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50年代,河南宗教界局面十分复杂,河南省在宗教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全面布局和重点突破,清理宗教界与西方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旧时关系,引导宗教界独立自主自办宗教,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宗教工作经验的干部,为之后的宗教工作建设做出了准备。  相似文献   

19.
解读“天人合一”要放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 ,而不能望文生义。“天人合一”不是近代哲学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而是古代观念中人与神的关系 ,是一种宗教意识。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三种理论形态 ,即殷周“天命”观念、汉代“天人感应”观念以及宋明“天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以美育代宗教”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丕显 《文史哲》2002,1(4):72-76
以美育代宗教 ,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寄托 ,是对现代世界课题的积极回应 ,是对宗教双重性格的辩证扬弃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在今天仍具有实践的和理论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