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动物性是人与动物相通的一切属性,它是人类生命的基础,是生存的本然状态。动物性本能书写是莫言小说的重要特征,它在作品中表现为食的动物性回归、性的动物性张扬、感觉的动物性位移和人物变形为动物等文学形态。莫言将动物性书写纳入文学实践与自身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童年时代的饥饿与孤独经历是动物性书写的主要思想来源,荒诞年代对人类兽性的异化所造成的恐惧是动物性书写的直接体验,无形的礼教桎梏所带来的伤害使莫言痛心疾首。这些曾经的生活历程使莫言感受到历史的苦难、人性的复杂,从莫言生命的体验来考察其作品中的动物性书写对于理解莫言的创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掺杂政治因素并不能贬低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因素第一,莫言获奖符合“六个幸运号码”与“一个活动号码”,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莫言获奖说明中国当代文化渐为世界主流认同,意识形态渐与世界接轨.莫言作品思想性方面的欠缺,引议颇多.中外当代作家最重大的差距还是在理论修养与哲学根柢上,但中国作家偏偏普遍轻视理论修养,成为制约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瓶颈.  相似文献   

3.
高志 《天府新论》2019,(3):134-142
“救救孩子”作为文学母题曾被反复书写。追溯莫言的创作谱系,该文学母题的书写具有共性和个性,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之为社会或者启蒙主题。莫言《酒国》是一个独异的文本,它是文化、市场和社会的合力的结果,这些细微的征兆可由文本的微观和宏观隐喻显现;莫言从社会问题切入,链接问题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层面,以审美现代性质疑经济现代化的病症,他从制度、引导者和批评的角度思考拯救孩子的可能性。莫言没有提出具体的拯救路径,但不能简单地将《酒国》贴上隐喻批判的标签,他从人物设置、情节处理和叙述者声音视角等方面探索问题的解决;莫言在时代限制和书写的阈限中试图勾勒现代“救救孩子”的文学路线,从叙述多重声音、戏仿经典“拯救”模式、文体互文等角度突破“救救孩子”的原有模式进行解构书写,尝试突破书写困境,凸显拯救书写的纵深性和复杂性,简单用“晦涩”和搁置评价的态度视之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4.
张志忠 《齐鲁学刊》2022,(2):143-160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张志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变革经验”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文学发展所做的一个抽样研究,该项目结项成果“莫言与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经验研究丛书”(9种)以莫言的文学创新道路为中心,揭示其与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内在联系,全方位拓展了莫言研究空间,深化了对中国当代作家和当代文学进程的研究,有助于世界进一步了解莫言等中国作家。世界性与本土性的文化交汇、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进一步助推,是莫言创作变革创新的内在条件,也是他走向世界、获得世界声誉的重要原因。今年是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0周年,丛书出版对纪念莫言先生获奖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以“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为契点,探讨莫言文学道路的发展与流变,分享莫言创作与中国文学变革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5.
莫言是狂放不羁的小说家,但是,其散文世界却相对规范。莫言的散文是五四以来的那种乡土抒情散文,以故乡、童年的乡土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带有一定的自传性。和小说相比,莫言散文固然也书写童年的苦难,然而,更主要的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亲情的归依,对童年欢乐的回味:本色、质朴、真挚。莫言的幽默小品是狂放性幽默,犀利而风趣,这是他的小说精神的外射。  相似文献   

6.
“种的退化”与莫言早期小说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歌东 《齐鲁学刊》2005,(4):97-100
“种的退化”是莫言早期小说创作中一个原创性的叙事情结,这一情结不仅构成了莫言早期小说创作的生命意识,而且也在整体上奠定了莫言小说创作的生命基调。以“种的退化”为基点,莫言早期小说对民间社会中原始生命力的萎缩和异化表现出某种忧患意识。莫言早期小说中的审父意识和儿童本位观念是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雷登辉 《江汉论坛》2023,(12):77-83
在以往研究中,域外视域(如福克纳与马尔克斯作品)和民间资源(农村生活与志怪传统)等因素对莫言小说的影响都得到重视和强调,然而艺术家创作状态有其微妙之处,仅仅依靠对作家的时代背景、阅读资源和生活经验的探讨,未必能解开莫言小说创作的独特奥秘。感官化与肉身性,是莫言小说在1985年前后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本文以身体书写为视角对莫言小说初创期(1981—1984年)与1985年前后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身体书写在莫言小说创作发生学中的表现、地位与影响。在对身体感觉的多重书写中,莫言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再现论思维方式对其的影响,实现了个人创作的“身体转向”。经由身体书写视角,我们可以对莫言小说生成的动态过程、内在动力和影响因素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透视。  相似文献   

8.
莫言小说有“讲史”冲动,但绝少对现代性的简单认同.在莫言的历史叙事中,截然对立的新旧模式失效了,习以为常的历史主体不再是自明的显赫存在,小人物甚至“历史反角”的出场搅动起历史长河的大小波澜,讲史者角色的替换实际上使历史变得歧义丛生而又意味深长.莫言小说可以说是“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整个的小说叙事也正是凭借这种“有意味的形式”抵达了历史的敏感细微之处,同时也获得了尽情言说的叙事快感.莫言小说所焕发出来的民间神韵与狂欢气息更新了中国小说的文体气质.莫言的叙事解放与文学想象表达了审美救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陈可 《天府新论》2018,(3):137-143
“濯足”书写具有丰赡的文化内涵。先秦至晚唐,“濯足”经由儒、道语境的阐释而进入文学领域,历经虚实相与的语义发展后,凝定了典雅高致的精神主题。两宋之际,“濯足”书写生成了趋向市民审美的新特征,建构了以对适身体验的智性追逐来化解生活动荡的美学策略,从而完成语义书写的宋代转型。“濯足归隐”在唐宋诗叙中的变迁,产生了“主体强调”与“时序紧迫”两种新征状,所折射的是两代士人在心态、身份认同、审美倾向等方面的差异表达。  相似文献   

10.
浅析《红楼梦》里的“梦”黄燕尤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文学艺术峰巅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早以它精湛的艺术赢得了世界声誉。《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之一,正如小说标题所提示的,是全书贯穿了一个“梦”字。可以说,小说以“梦”的形式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把理想与现实,梦幻...  相似文献   

11.
高志 《天府新论》2018,(6):153-160
莫言的《檀香刑》借镜传统章回体形式和猫腔民间艺术,与其之前偏重汲取西方文学资源的创作相比,有较明显的改变,但不能将此简单地理解为向传统文化母体的回归。作者以酷刑、猫腔和中西双重语境下的身体话语为载体,策略性、多维度地思考文化的“正义”性,而以“正义”或“非正义”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点来评定和统摄都是简单粗暴的表现。“酷刑”惩罚具有 “政治正义”的内涵,但行刑者作为生命体和民间社会中的一员,需要自我建构政治“正义”和道德“正义”的统一体。猫腔汇入大量异质文化,超越了单一的历史文化形态,莫言运用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质疑单一“正义”性思维和解构宏大叙事;莫言以个人话语为突破口,思索个人解放的“正义”性,借助身体欲望既凸显个人话语的“正义”,又反省了西方经济文化的偏执。本文将焦点置于莫言的“批判现实主义”理念上,试图勾勒莫言创作中“正义”观念表达的焦灼与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2.
陈俊杰 《理论界》2023,(1):102-109
贺铸常将心中之孤苦与“物是人非”意识融为一体进行创作。考察其《东山词》中的相关内容发现,“物是人非”的表现方式有四:“重游故地”的书写,“物”指草木、山河等,而“人”指美人或亲友;“旧屋、故院”的书写,“物”指房屋里的日常用品、庭院中的自然景致,而“人”常指妻子;“老年”的书写,“物”亦指自然之物,而“人”指作者本身;“回顾古人”的书写,“物”泛指某个地点,而“人”则指古人或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3.
杨子怡 《天府新论》2006,(5):137-141
韩愈、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座大山,他们各自构建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世界,他们以其博大和深邃奠定了自己在唐、宋文化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以至赢得“韩潮”、“苏海”或“韩海”、“苏潮”之称。最早对此评价的是宋人李涂,他在其《文章精义》中说:“韩如海  相似文献   

14.
“典”“册”考源王蕴智从考古发现的各种早期书写浆来看,早在原始时代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处于不同地区(主要见于黄河和长江流域下段)的华夏先民、曾有意进行过使用书写符号记录语词的一些尝试_(1).古汉系统大概即形成于有史社会时初期阶段当文明社会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15.
王玮 《南方论刊》2008,(1):86-88
林白的小说可以说是纯粹的女性小说文本。她用大胆细腻的笔触,着重描写了女性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成长过程,营造了一个又一个隐秘幽深的女性世界。而作家对“姐妹情谊”的书写是她所描绘的女性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种边缘化的女同性爱题材在女性文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柏拉图的药”中,德里达对柏拉图的《斐德罗》进行了创造性解读。根据塞乌斯神话,书写是“药”(pharmakon),它作为“助忆”会导致遗忘。在古希腊语境中,药既意味着良药,也意味着毒药。书写是良药,因为它能够弥补记忆力的不足,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写是毒药,因为它可能毒害记忆、背离真理。为消除书写的毒性,柏拉图诉诸辩证法以维护言谈的本源性;而德里达与斯蒂格勒则提倡“药理学”。但问题不在于消除药的毒性,而在于学会与药共存。  相似文献   

17.
李鸿章的“外须和戎”思想是他办理外交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基于他认识到国家实力是解决中外争端的决定因素,也立足于他对当时中国国情和国际局势的清醒认识和急盼中国拥有实力。为此,他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完整纲领,试图对外“力保和局”,争取一个和平外部环境,赢得变法自强的时间;对内大办洋务,使中国早日进入世界强国之列。因此,他的“外须和戎”思想包含着一定的爱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妥协投降的卖国思想  相似文献   

18.
刘露 《快乐青春》2011,(1):14-15
1983年,汉姆徒手攀上了纽约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19.
离3月20日台湾“总统”大选只20多天了,竞选双方已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究竟谁能赢得这次选举?一、民调数据看。“连宋配”略胜“陈吕配”根据最新的几份民意调查,“连宋配”、“陈吕配”的支持度各不相同,而且差异较大,而未表态  相似文献   

20.
感觉抒写是研究者对莫言文学表现艺术的重要关注点之一,但这种关注基本上聚焦于莫言作品中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体验的表现及通感艺术的运用。其实,在莫言的文学表现中,更主要的是基于感官又超越感官的心灵、精神或灵魂触动,是对人、事、物的整体感觉与核心体悟。莫言让笔下所有的故事都进入自己的感觉场,故事中的人物成为感觉中的自己,主人公的处境就是他感觉中的世界,他以丛生的感觉与丛生的思维写出了"普通人的传奇和传奇中的普通人"。丰富的感觉组成了莫言小说的氛围、细节、场面,构成了作品"密集的事件"与"密集的人物",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感悟则构成了作品"密集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