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介绍跟普通话不同的、富有方言特色的广州话称呼语,所介绍的称呼语包括对称(对面称呼)、背称(背后称呼)和对各种人物的指称。阐明广州话称呼语的特点,词义内涵和感情色彩以及构词、造词手法、并谈一谈广州话称呼语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1 我都称内子为“小姐”,因为她喜欢年轻,怕老。 2 哪怕她是五十八,在我眼中永远是十八。我说:“丫头呀,来杯热茶!”  相似文献   

3.
王丽彩 《广西社会科学》2008,153(3):171-174
河北鸡泽话在称呼上存在着两个小称词缀,前缀"老"和后缀"的"。"老 人名"主要用于同辈人之间的互相称呼,以表达一种亲热的感情色彩;"人名 的"用于长辈称呼晚辈,表达一种亲昵、疼爱的感情。有时这两个词缀可以同时使用。其中,"老 人名"在鸡泽话中得以保存并发展源于一定的历史基础、社会交际需要和"称呼缺位"所带来的系统内部的调整;鸡泽话中的"的"源于普通话中的"子"。河北鸡泽话中的小称词缀,弥补了鸡泽话中的"称呼缺位"问题。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史,发现称呼某些皇帝时用他们的谥号,如称刘彻为汉武帝,称杨坚为隋文帝等;在称呼某些皇帝时又用他们的庙号,如称李世民为唐太宗,称赵匡胤为宋太祖等;而在称呼另一些皇帝时则又用他们的年号,如称朱元璋为朱洪武,称朱由检为崇祯皇帝,称玄烨为康熙皇帝,称载湉为光绪皇帝等。同样是皇帝的称谓,为什么有的用谥号,有的用庙号,  相似文献   

5.
自50年代初,达斡尔人的民族成分被最后确定后,做为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它的族称——达斡尔也就统一地被使用开来。达斡尔族自形成至今,曾有过繁多的称呼,数量居多的是本民族的自称,也有一些是他称。有的称呼与地名相关,有的与族源有关,有的则与经济生产有密切的联系。还有极少数含有民族歧视的蔑称。分析和研究这些称呼的由来与意  相似文献   

6.
解放前互助土族的赘婚和服役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我国土族最大的聚居区,约5万余人。解放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赘婚现象和较多地存在着服役婚现象。前者被土语称“库日盖铁什加”,意为“抱女婿”,后者土语叫“别日增兰”,意为“挣妻子”。但在习惯上,都笼统称之为“招女婿”。现仅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这两种婚姻现象的形式、原因作一简要叙略。  相似文献   

7.
称谓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因此英汉称谓也就难免体现各自语言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操不同语言的两个民族人民的情感.称谓是人们日常交际生活中应用最为频繁的话语之一.根据使用范围,称谓可分为面称呼语(direct address)(以下略作面称)和他称呼语(indirect address)(以下略作他称).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对同一个人或同一集团使用的面称与他称并不总是一致.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说话人对听话人或谈话中涉及之人选用不同的称谓会产生各种言外之意,从而达到各种不同的交际目的.正如美国语言学家罗杰·布朗曾指出的那样,"有时某个代词的选择明显违反集团规范及说话者平时的习惯.这表明说话者的某种情感或态度,就好比两人之间的称呼变动一定意味着他们相互之间态度的变化."(Braum,Friederike.1988).  相似文献   

8.
论梁启超的启蒙“三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孙中山有三民主义,梁启超也有“三民”主义.不过,前者经过孙中山本人和他的追随者的概括,已为世所公认;后者却未经梁启超本人和别人概括,故世人不知,而笼统以“改良主义”称之.以“改良主义”统称所有维新派人士的言行是否科学,本文暂且不论;而以此称呼梁启超的一切主张,起码显不出其个性,正如以革命民主主义称呼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必将失却孙文学说的特点一样,毫不足取.  相似文献   

9.
<正> 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称呼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各少数民族的族称,有自称,有他称,在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往往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称呼。下面我们先对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称呼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新版《鲁迅全集》日记人物注释在许寿裳夫人陶伯勤名下,出现凡六次,其中五次因《鲁迅日记》明言“季市夫人”,故归入陶伯勤名下,完全正确,唯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三日《鲁迅日记》所记:“得季市信并还陶女士医药费十六元。”之陶女士非陶伯勤。鲁迅在书信、日记中称长辈和并辈朋友的妻子,不以女士、小姐相称,都是以夫人、太太称呼,  相似文献   

11.
徽州方言对妻舅的称谓非常特别,教你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歙县人称妻舅为“打米仂”;黟县称妻舅为“带米汉”;休宁人对妻舅的称呼便只能以音度字,公认的两个字是“插米”.然而“插米”是什么意思呢?休宁人似乎并不想深究这称谓的来源,只把它当作约定俗成的符号,大咧咧地照用不误,且由“插米”而派生出一系列称呼来:老插、大插、细插、插仂、插米仂、插米嫂……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2.
“巴克什”是后金时期对女真族文人的称呼 ,分为一般低级文职役吏和“赐号”贵族高官两种 ,他们共同构成了后金时期的女真族知识分子群体。这些人中前者管理钱粮账目 ,记录文案档册 ,教授文化知识 ;后者创制满文 ,翻译汉文典籍 ,通使往来。他们对后金 (清 )政权的巩固与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名人的妻子称夫人;凡人的妻子叫老婆。 名人的孩子称公子、千金;凡人的孩子叫“讨债鬼”、丫头。 名人用过的物品叫文物;凡人用过的东西叫旧物。 名人酗酒称豪饮;凡人多喝叫贪杯。 名人略上年纪称“某老”;凡人上年纪充其量叫“老  相似文献   

14.
贾建飞 《西域研究》2005,(3):92-100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清中期南疆各驻防城市的称呼各异,满城、汉城或其他称呼均有,极易使人混淆不清。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这些城市的称呼也各不相同。我们在使用相关的称呼时务必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时段,使其更为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5.
满族“爱新觉罗”姓氏以及“肃慎 ,悒娄 ,朱里真 (即女真 )”等族称和名词“哈拉” ,这些姓氏和族称具有共同词源关系 ,它们都来源于“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这些称呼都有了不尽相同的派生形式和语音变化 ,形成所见到的诸多语音形式。“箭”的词源同史籍中称呼这些民族的“东北夷”、“北夷”中的“夷”的词义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称呼语是人类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交际中称呼语的非常规使用是说话人为了表达预期的情感意义和交际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偏离常规的称呼.因此,分析称呼语的非常规使用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称呼语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读史书,常见国号前加有“有”、“大”、“皇刀诸字。它们是什么意思呢?“有”字是语首助词,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一般来说都是后来人的称呼,并非立国号时即有。如有夏,有殷,有隋,有宋,有清等。“大”字意为广大,伟大,是誉美之称呼,多为本朝人的称谓。如汉人称大汉,唐人称大唐,明人称大明,清人称大清。“皇”字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诸侯对周天子自称“天子之吏”,表达的是“我是您的保卫者”之意;诸侯间自称“天子之老”,表达的是“我们是天子的办事员”之意;人们称诸侯曰“君”,表达的是“您是天子最尊贵的臣子”之意。秦汉以后,君用于对一般人的称呼,表达的是对人的尊敬之意;子有尊贵之义,称他人曰“子”或“某子”“某某子”,是认为他是一个尊贵的人;国君的嗣子称为“世子”或“太子”,谓此子最为尊贵;世子太子继位为君王,若尚未除丧,自称“予小子”,是相对其尊贵的父亲的自谦之称,表达的是我虽尊贵,但还不如父亲尊贵之意;国君称诸侯曰“小子”表达的也是对诸侯的尊敬之意。  相似文献   

19.
晋文公称霸中原之时,周天子周襄王称他为“叔父”。这一称谓是依据周襄王的先祖周成王与晋文公的先祖叔虞为兄弟关系所致。周襄王自降一辈而称晋文公为叔父。而黄池盟会后,周天子周敬王称呼吴王夫差为“伯父”,这一文化渊源也当追溯到商末周王朝立国之前在周族部落时泰伯、仲雍长于季历的兄长名份。按辈份序列,周敬王的直系先祖周文王(姬昌)当称泰伯、仲雍为伯父。因此,周敬王省略了辈份排算的种种程序,也自降一辈地称呼泰伯王位的后世继承人吴王夫差为“伯父”。这与昔日周襄王称呼晋文公为“叔父”,适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在政族合一、家国同构的周代宗法制社会中,这种差别的形成,完全是基于两国先祖在宗法关系上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20.
赵春 《家庭科技》2006,(6):45-45
不少人在职场中都遭遇过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别人的难题,“老师”、“老板”、“老总”……该选择哪一种来称呼领导?而同事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称呼为好呢? 职场称呼,运用得恰如其分,可以拉近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运用得不恰当,则有可能带来烦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