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教师自身来说,我们的课堂要减少一点"难为情". 记得,在于永正老师的一次讲座中听到这么个例子,"忸怩"这个生词出现在课文中时,孩子们不理解,于老师就冲孩子们说"你们看看我--"一眨眼,他在孩子面前摆头、甩手弄眉,这个词学生就明白了.  相似文献   

2.
广松涉通过批判地析取马赫哲学“复合感觉要素一元论” ,提出了主体与对象整体性、函数性功能关联的“场”及人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符号是“共同主观性的意义形象”———“意义的所识”之命题。但马赫哲学在骨子里是主观唯心主义 ,然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折衷主义 ,而其所谓关于“物”的“思想的缩约符号”(广松涉称其为与人的知觉及“对象的所与”相联系的“意义的所识”) ,因其失去了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形象认识到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说明 ,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理解与把握。其实 ,这些关于对象世界的概念性称谓 ,只不过是人们在实践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形成的人们关于对象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的思维形式或观念符号  相似文献   

3.
现代艺术以一种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方式,联系于我们经验中对于今天的心理来说至关重要的那些方面,联系于知觉、感觉生活和所有那些决定了个体性的东西以及所有关于个性的观念,联系于所有日常生活中那些使个人最深刻地认识到他的存在的价值观。只有一个重大例外,因为这一艺术领域排除了那些属于经济和政治领域的价值和经验。但是,考虑到所有这些与自我的世界的联系,与感知着的、感觉着的、感受着的和自我认知的、投入到并探究着其自身的创造力和自由的个体性的联系,我们可以断定,过去七十五年来的艺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并且体现了我们文化中的那些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的知识论哲学家齐硕姆认为,我们的感觉可以为我们所感觉的事物的存在提供证据,即我们所感觉到的某事物的显现倾向于使这个事物的存在变得明显的。感觉的认识论意义在于:如果某个人在感觉上认为"某事物是F",并且如果他感知到这个F的事物对于他而言是明显的,那么,"这个事物是F"对于他而言就是明显的。感觉的"副词理论"表明,感觉的本质是某物对某人的显现方式而不是事物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现象,那些描述感觉事物的形容词实际上起到的是副词的作用,感觉所指向的事物并不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个别思想家的哲学观念与其社会见解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同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哲学与实践的有机联系往往不相一致。在性格或气质与哲学信仰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心理联系;我们没有理由假定同样一套因果关系既决定他的个人哲学又决定他的个人实践,或者互为因果。在哲学家个人的社会政治行动与他们哲学之间并不存在着一般联系,而是在社会运动和哲学学说之间可以找到重要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历史性的,主要不是心理上的或个人的。一个学说或一种理论之付诸社会应用,可以和这一学说或理论的个别作者所企图或赞成的那些用途截然不同。观念和学说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效果,很少能用个人意图解释。即便有这样情形,哲学信仰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一种社会形势或者促进一种利益,但有时无疑的是,哲学到后来才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如果不涉及社会发展,就难以解释一个文化的历史和实际生活的若干重要方面。某些集团的哲学观点和他们的社会实践发生联系并且影响社会实践,这就更加便于创造某些时期的历史,而不是说,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之间经常具有一种确定的联系。与纯科学观点芣同的哲学观点……从价值立场来阐释存在,价值可能并不根源于利益,但当价值发生冲突时总要包含或者关连到利益。任何掌握政权的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就在于掩盖利益冲突,并发展和加强那些使社会礼法显得自然、合理和不可或缺的态度、习惯和信念。  相似文献   

6.
感悟人生     
人到中年了,很多朋友和同学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交往和友谊.每当大家相聚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议论:哪一位朋友混得怎么样,哪一位同学的人生道路本来可以有另一种走法,哪一位同窗如果不犯哪一种错误,也许就是一番大境界了.大家似乎总想弄明白一些事情,甚至弄明白一个人,弄明白我们所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唯物主义     
所谓“唯物主义“我是指这样的理论,即世界上除掉物理学所假定的那些东西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因此我并不认为唯物主义和十九世纪的弹子物理学联系在一起。现代物理学的不大能看得见的粒子就算是物质。注意,对我的目的说来,能也算是物质:老实说,现代物理学里的能和物质是并没有严格区别的。根据我为之辩护的唯物主义看法,意象和感觉材料都不是世界的组成部分,虽则具有意象或者感觉材料的过程是世界上的真实过程。我们谈到自己的直接经验时是从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谈法引伸来的。还有,由于我们谈论直接经验时是根据一种典型的刺激情势来谈的,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关于直接经验的谈话是介于唯物主义和二元论之间的。在为唯物主义辩护时,我曾试图论证,一种唯物论的然而非行为主义的对感觉的解释,是和我们报告感觉的普通语言完全一致的。虽说如此,普通语言学也存在着一种二元论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它神圣化了普通人的形而上学,即身心二元论。因此我们不能希望(即使我们愿意的话)使全部普通语言学都和唯物论的形而上学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教学实践中 ,开展了不同意见、不同理解的论争 ,活跃了学术空气 ,丰富了教学内容 ,但同时在认识和理解上也出现了一些脱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原理本意的偏差 ,对列宁物质定义中感觉的理解 ,就是一例。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在总结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给哲学物质范畴作了这样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 2 0页 )。有的同志把“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9.
“妈妈,我们家也弄块田吧,我就能请同学吃我自己种的菜啦!” “这个点子真好!它让我们城市人有了当责任田主人的感觉.也让农民致了富。”  相似文献   

10.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一个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并且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问题。为了在共同的探讨之中,加深理解革命导师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认清这个问题的实质,我在这里谈一点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恩格斯是否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恩格斯说:“但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我在阅读各种刊物中,不时会看到“三生有幸”和“连理枝”两个词,弄不明白是什么含义。为此我曾请教了好多人,也求教过我们淮安师范学院  相似文献   

12.
在追溯伽达默尔哲学的理论渊源时,由于伽达默尔本人高举“哲学解释学”的大旗,人们往往想当然地把他与狄尔泰乃至施莱尔马赫这样心理学色彩浓厚的解释学家联系起来。其实,如果说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一种成熟的、成型的历史研究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新颖夺目的的现代历史哲学与  相似文献   

13.
(一) 1.笛卡尔是通过“普遍怀疑”将“我思想,所以我存在”确立为自己哲学的第一原理的。“我这样做并不是模仿那些为怀疑而怀疑并且装作永远怀疑不决的怀疑派,因为正好相反,我的整个计划是要为自己寻求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或粘土来。”①这就表明了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否定知识,而是要“把以前潜入我心灵的一切错误统统从我心中排除干净”,从而达到确实可靠的真理(原理)。  相似文献   

14.
我国哲学界最近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列宁的物质定义不够严密,存在两个缺点。一个缺点是,列宁所下的物质定义,仅仅联系于“感觉”,势必疏漏掉那些感觉不到的物质实体;另一个缺点是,列宁在物质定义中没引进“实体”概念,使物质与精神客  相似文献   

15.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围绕因果问题曾经进行了并且还会继续进行激烈的斗争。唯心主义哲学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近代唯心主义者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习惯,认为因果联系不是事物间本来存在的,而是人们经常看到两类现象在一起出现时,由于人们的心理倾向就由其中的一个出现必然地想到另一个的出现。康德认为因果联系只是思维本身先验地具有的范畴,是人用来整理杂乱无章的世界的一种先天形式,他认为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把思维规律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去的结果。马赫则认  相似文献   

16.
一、贝克莱和旧唯物主义的感觉“一要素”论通过文献考察可知,列宁的感觉论是在与马赫主义的直接斗争中产生和形成的。马赫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贝克莱主义。贝克莱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不是外部世界,而是感官真正感知的观念。人们观察到的各种不同观念彼此结合起来.于是就用一个名称来标明它们,认为它是某一个物。因此,物不是独立存在的,物是“观念的集合”。他还认为,人们关于物的观念不能存在于感知它们的心之外,当我说某个物存在时,是因为我感觉到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事关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什么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是我们受限必须弄明白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理清这两个问题,以更好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研究真理的表述问题,至少存在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因为哲学思维与常识之间的矛盾,必然会造成辩证理性对客体的科学认识与常识对世界合乎情理的把握之间的不一致性,人们往往把常识、经验知识、感性知识与真理相提并论。第二,是因为对哲学命题、哲学观点众说纷纭的争论及各不相同的解释,造成了理论的混乱。例如:在西方,笛卡儿认为真理就是自明之理,其表述应当清楚明白,以致马赫提出了思维经济原则;康德则认为真理是个判断,因为只有判断才涉及知性和理性,感觉无所谓真假之分;当代分析哲学大都认为真理是经过意义  相似文献   

19.
奥斯汀说那种认为我们只看见感觉材料,看不见物体的见解是“学究式”,也就是过分简单化,喜欢“表面整齐的分类”而不喜欢事实的捉摸不定的复杂性。根据他的说法,哲学家总想说,我们“直接知觉到的”只是感觉材料而不是物体,这是一种“伪造的对立”,一种“表面干净的二分法”。他提出的相反说法是:“我们所‘知觉’到的东西决不是只有一个种类,而是有好多不同的种类”。奥斯汀的说法是一种令人误解的片面真理,而且他攻击的物体与感觉材料之间的“伪造的对立”也没有能达到目的。感觉材料论者诚然对笔、虹等一类东西的视觉知觉作过分析,并且认为每一个事例都牵涉到感觉材料在内。但因此说哲学家就是否认或者模糊我们看见的这些形形色色东西的区别,那是毫无根据的。确实在感觉材料、感觉、知觉概念这些名辞后面可能隐藏着一些“令人迷惑的谬误”。但是奥斯汀提到的为我们知觉到的那些东西,并没有能如他指望我们那样,以此作为理由说感觉材料论是对一个错误问题的坏答案。奥斯汀认为那些用来教初学者的、常被人提出来然后又打下去的陈旧知觉学说,都非常粗疏而且容易引起误解;这样看是对的。他认为那些用来赞成或反对这些学说的论证有时也是粗疏和不能令人信服的;这也不错。但是讨论这些学说确有一样好处,就是使学生接触到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他作为一个“不用心思的普通人”头脑里是不会有的。奥斯汀没有看出或者至少不承认,他否认的这些学说会有这样的好处。奥斯汀对于哲学的性质决不会想到提出一个笼统的总的看法,不论是消极的或积极的。但是初学哲学的人读了《感觉与被感觉的》之后,说不定一点信念都不剩了,觉得哲学除掉暴露哲学家的错误外,更没有别的事情好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逐渐摆脱过去教科书模式的束缚,转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的基本看法上达成了某种共识.因而我们就有必要对毛泽东哲学进行一番回顾和反思,从实践哲学的视角来重新研究、理解毛泽东哲学思想,而实际上这样的研究、理解也更能切合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更能阐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贡献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