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而人才的培养,教师起关键的作用,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根本目的,即在于培养新世纪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就是加强师德建设.因此,笔者认为,要积极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首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也是改善我国当前师生关系的现实需要.要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师生关系,教师是核心,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自身的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转变对学生评价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要加强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并建立起适应学生发展的民主、平等、融洽、开放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由于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进行交往形成的关系,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来完成.然而,由于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缘故,教师的主动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努力要有利于完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所必需的各种条件——这些条件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与保证.那么,这些条件的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呢?首先,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教师具备…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就要努力培养有良好素质的人才。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任务是为中学培养合格的教师。今天的在校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因此,研究教师的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按照“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师只有自己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去承担并完成培育有良好素质的学生的任务。试想教师本身若没有良好的素质怎样去培养有良好素质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课程要有效地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任 ,就必须转变观念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结构和方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作者开展了“研究性讨论”的改革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本文还论述了与“研究性讨论”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教学环节 :课内外练习、预习和考评方法等等。作者强调指出 :教育创新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7.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一所学校构成的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师资水平即是学校的水平.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加快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跨世纪全面素质的教学、科研骨干,对工科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建设,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主体性培养与创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在于学生独特的主体性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五性”:独特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整体性。强化主体性培养,培养创新性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更新课程观,强调“创新性”课程、“协商式”课程,强调主体性课程设置,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丰富教育活动的形式;同时要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9.
面对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情感品质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三方面搞好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10.
高师院校师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师院校师生关系冷淡,严重影响到“教书”与“育人”两大教育功能的发挥。改善师生关系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也包括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之外的一般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是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积极传授知识;学生尊敬老师,努力地、主动地学习知识实现教与学的融洽、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教学相长。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性1.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行为,使学生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形成适应社会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  相似文献   

12.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要加强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并建立起适应学生发展的民主、平等、融洽、开放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民主化是培养民主社会人才,使其具有批判与创新精神、创造力以及开放、宽容、平等、合作、尊重差异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条件,也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课堂教学民主化应是教师追求的重要目标与境界。具体来说,课堂教学民主化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一是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获得教师的同等对待;三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前提.要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三个教育观念的转变,即:转变目标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教法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的能力;转变师生关系观念,营造良好的创造性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5.
谈谈体育教师的能力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构成我们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这是由于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教育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立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大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能否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关键是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较高体育素质、体魄强健的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因而…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呼唤高层次创新人才 ;高校的生命力体现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只有构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高地 ,才能克服人才培养的某些弊端。而途径在于以着力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发挥研究生潜能为重点。抓根本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改变教师的终身制 ;抓基础尤其要解决好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问题 ;而解决好这一问题的中心环节是抓好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抓潜能就要突破只会运用单一学科知识的现状、突破课堂灌输过多的局面、突破原有的培养及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宋磊 《新天地》2011,(12):67-67
班级管理的最佳效果就是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营造一个学风优、班风正、蓬勃向上的良好环境。其中关键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班级中的师生关系对每个学生和教师的情绪、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健康和谐的班风、有利于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一谈浅谈如何搞好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教育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师生关系出现的偏差 ,已严重影响尊师爱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要提高对师生关系在教育中价值的认识 ,严于律己 ,为人师表 ,摆正关系 ,改善与学生的交往方式 ,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9.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校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要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更新观念,坚持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四有”人才;着重培养创新能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似文献   

20.
和谐师生关系有民主平等、情感愉悦、尊重理解和相互合作等特征。造成高职院校思政课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影响因素有社会经济、学校教育、学生个人和教师自身等。要构建高职院校良好的思政课和谐师生关系,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正确的师生观,在加强师德修养和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拓宽师生交往渠道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