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当代中华文化 ,必须充分考虑她的社会因素 ,利用各种文化资源。 2 0世纪是人类社会制度实验及文化批判的时代。在对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作回顾和反思的时候 ,我们认为应当尊重中华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抱理解、说明的态度 ,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有益与无益因素 ,努力挖掘其积极成分。同时要善于利用当今的各种文化资源 ,特别是社会渐进论者的国学、国粹派儒学资源 ,新儒学资源 ,民间文化资源 ,海外华人文化资源和本土化前提下的借鉴西方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赵吉惠 《阴山学刊》2002,15(4):42-46
儒学可以为社会现代化提供精神的文化动力资源,能帮助营造文化的安适乐园,这是儒学的积极意义.儒学已经成为亚洲的"中心价值",但从全世界范围看,儒学不是普世文化.21世纪建构中国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中西互补,多元并存.经过整合的中国文化,应既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又富于时代精神,能够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明确的话语表达形式,它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它是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述,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奠基于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完善儒学"仁"思想中的国家论、"义"思想中的人格说、"中"思想中的品格说,并发展以"和"为世界观的道德文化体系,从而寻求儒学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契合与外在践行路线.坚持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的辩证统一,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蓬勃的文化生命力,真正打造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价值认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  相似文献   

4.
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的关系在先秦的孕育阶段,经过深刻的"华夷之辨",处于关系建构、探索奠立时期。汉唐之间由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先民哲学文化思想观念的初始传播到深入影响,有的少数民族的哲学文化、思维水平甚至显现出与一定时期中原儒学文化的交流融通或理论同构性特征。五代十国两宋时期,演进到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主体意识增强、各以本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为母体自主地消化融会儒学,元明清三朝转化创新并涌现出"释儒""伊儒"等少数民族儒学形态。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文化思想观念"和而不同"、交融互动的关系,由外在到内生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儒学多元化理论形态的创新性建构,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和谐共进的重要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5.
简论儒学传统与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企业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企业精神四个方面具体论析了儒学传统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认为充分吸纳儒学优良传统的资源,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大有裨益,而且能通过与现实社会生产活动的有机结合,促成儒学的现代转化,开出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20,(6):2+169-170
<正>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主持的"儒家思想的当代诠释"项目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这项课题是国际儒联出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委托给山东大学的一份重要责任。儒学是塑造中国古代文明乃至东亚文明的文化驱动力,如何立足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实现传统儒学的复活和新生,为国家发展提供文化资源显得尤为重要。项目首席专家曾振宇教授指出,  相似文献   

7.
提倡“儒学复兴”是必要的、可行的,关键在如何理解。首先,儒学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文化复兴”主张下必然提出的课题;其次,儒学复兴就是儒学的充分现代化;复次,儒学复兴既不是政治层面的,也不是意识形态层面的,而只能是学术文化层面的。儒学的复兴有三个标志:第一,要诞生一些有代表性的大师;第二,大众儒学或曰世俗儒学的复兴和普及;第三,全球国际社会的认同。“儒学复兴”的动力是知识分子、儒商及政府官员三大力量的良性互动。儒学与西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吸收与融合是儒学复兴的根本途径。儒学与西学、马克思主义之间的互相吸收和融合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而三者各自的动态方向分别是:儒学的现代化、西学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未来的中国文化应是各种文化的“和而不同”、“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8.
儒学是以孔子思想为源头、为基础、为基因而形成、存活、传承的一种学说。儒学发端时,主张既简单又明了,强调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目的是恢复与维护商周的伦常旧制秩序。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儒学才演变成具有多重色彩的复合多面体。儒学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一学独霸的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性特征。儒学文化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在封建社会中具有必然性,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不可否认的历史作用。但在20世纪,儒学的没落已成为一种历史必然。新儒学具有不争的文化保守主义性质、明显的反现代化色彩、浓厚的文化浪漫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9.
从内在的文化观念层面分析,儒学传统在现代人权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儒学传统中注重人的尊严的思想,可以成为现代人权意识的哲学基础;其有关人的权利的思想主张,能为现代人权建设提供文化根基;汲取儒学传统资源,有助于建构起一种新型的人权观念,对欧美式的人权意识救偏补弊,从而完善和丰富、发展人权意识,对人类未来的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吕明灼 《东岳论丛》2012,33(7):77-85
儒学是我们的母体文化,与我们每人筋骨相连;现在强调传承儒学精华,是时代的召唤、社会的需要、民众的期盼;儒学以“以仁为本、以礼为序、以中为度、以和为贵”为核心价值观;并追寻“以乐为美”的“乐道”人生观;儒学铸造了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的特性,形成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色文化;儒学在新时期必须溶入现代,创建具有中国精神与民族灵魂为特征的现代儒学;并要努力构建“民众儒学”、“实践儒学”,使其通俗化、鲜活化,与孔子进行心灵交流,净化灵魂.  相似文献   

11.
新儒学是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脉络、它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自我更新。新儒学在本质上是传统的,与儒学一脉相承,但又吸收了新的时代精神,具有新的形式和内涵。在中国,新儒学经过两个发展阶段:传统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传统新儒学即宋明理学,它在融合儒学、道学、佛学的基础上,形成德性、道心、佛性一体的三维结构,精神形态是自给自足、使得中国人在任何境遇下都不会丧失安身立命的基地。现代新儒学产生于20世纪,其实现文化转型的基本思路就是“由内圣开出新外王”,形成伦理、科学、民主一体的三维结构。这两种新儒学既相通又殊异,作为实现文化转型的努力,它们给我们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原始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派别,也是儒学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创造了异常宏富、渊深的德育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发掘和整理原始儒家德育方法论资源,撷取其精华,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推进当前的德育创新具有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朱仰东  滕桂华 《殷都学刊》2011,32(2):124-128
先秦时期,儒学与齐鲁文化之间同中有异,齐鲁文化内部也各有差别;秦汉之时,儒学在理论与现实方面发生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博士制度设立,理论上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学开始吸收其他学说加以改造。结果是儒学定为一尊;儒学的新变带来了儒学的繁荣,学儒者西渐,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儒学的新变同时也使得其与齐鲁文化之关系做出了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张祯  马力 《南方论刊》2022,(8):39-42
通过梳理学界对西夏儒学研究的相关成果,目前学界对西夏儒学的研究主要分为整体性研究和西夏文化、文学、儒释关系等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今后西夏儒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持续深入:一是西夏儒学与教育的综合研究;二是西夏文儒学经典文献的研究;三是儒学对西夏政治体制运行的影响;四是西夏儒生群体的研究;五是西夏文化的多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与儒学教育密切相连,儒学教育在东亚传播和演化过程成为"科举文化圈"形成与解体的重要背景。东亚科举制受各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在科目设置、考试管理和存废时间上存在某些差异,但都与儒学教育密切相连,具有鲜明的儒学文化特征。在东亚教育史上,儒学与科举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从国际比较来看,东亚科举停废的动因:一是科举制不能适应选拔新式人才的需要;二是西方文化教育冲击动摇了儒学文化基础;三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导致科举制终结。从废科举过程考察,东亚存在国别差异。科举制虽已废止百年,但科举文化传统对当今东亚社会的教育观念、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和文化传承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儒学在港澳台和海外的新际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德贵 《学术界》2005,(5):257-279
在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儒学在世界的传播学术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一篇《全球化条件下儒学对西方文化的态度》的论文,说:儒学是发源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体系,但是儒学早就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孔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孔子既是时间人,又是空间人。从时间上来说,孔子跨越了两千多年,经过多次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类型的儒学: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今天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融和型儒学。从空间上说,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文化遗产。除了中国儒学,还有日本儒学,日本的孔子;…  相似文献   

17.
徐秦法 《学术界》2012,(2):140-146,286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当代,儒学的文化基因,需要我们去解析;儒学的价值,需要我们去发掘。儒学的发展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一致,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儒学的发展方向,通过全方位审视,多维度研究,科学地整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儒学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面临各种挑战的儒学境遇窘困。学术界关于儒学的探讨,有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整体存在方法论上的认识偏误。其中,李承贵关于人文儒学为儒学的本体形态之说脱离了当代现实的学术诉求,在学理逻辑上也难以成立。夏锦乾关于巫文化家族血缘制为儒学统绪的观点,囿于文化解读和批判的视界来理解当下的儒学建设,也存在对儒学后现代生成认识不足的局限。儒学的当代生存,只有依托后现代视界的理论介入、展开后儒学的理论突进,才能寻到生存之路。而后儒学基旨的重构和逻辑空间的拓展,是后儒学当代突围的关键问题。通过后儒学与后现代文化的深层对话,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当代儒学学科形态。  相似文献   

19.
简评《中国儒学》岱丁谢祥皓和刘宗贤合著的《中国儒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儒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新成果,十分可喜。儒学,自古至今是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封建时代,儒学作为统治思想文化,备受尊崇,历代儒学大师、学者著述不绝;近代以来,儒学受...  相似文献   

20.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传承的共同财富。它所包含的仁爱诚信,爱国进取,"以和为贵"、"以诚为本"、"天人合一、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从儒学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形象塑造,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中国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确立和整个民族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