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艳丽在《多彩的女性文学世界》一书,对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对女性文学的多个层面进行关注,首先是对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切的关注;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流变轨迹进行了准确的勾勒;最后,对部分女作家进行了个性的描绘与关注。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乔以钢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28-33
中国女性文学作为 2 0世纪文学传统的一部分 ,直接而富于创造性地参与了中国文学现代精神的熔铸和锤炼。这种精神指向在女性文学的社会性主题、女性主题以及富于哲学意味的创作中有着鲜明体现 ,其思想内涵突出标示了对传统妇女文学的批判与超越。其间 ,女性意识对作品的内在意蕴产生了多样影响 ,那些因女性意识侧重点不同而形态各异的成功之作无不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殊途而同归 ,表现了现代女性争取自身解放、实现“人”的价值的强烈意愿 相似文献
3.
刘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5):76-78
丁玲以鲜明的政治意识打破了20世纪以来女性写作的情绪框架,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政治立场和阶级立场相融相生。而丁玲的政治参与热情,被斥责为女性立场的缺失,更被归结为"男性气质"的体现,背离了女权主义者所坚守的女性在包括政治领域内的与男性的全面平等的原初概念。丁玲以她的政治地位为女性写作取得了"双声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论后期延安文学中的“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作家对民间语言尤其是农民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延安文艺整风前,作家们对根据地农民的刻画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具体语言的运用确实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丑化和欧化现象,显示出与根据地农民和农民化的士兵间的隔膜。延安文艺整风后,农民语言和民间语言在新的意识形态要求下开始大量进入延安作家的话语实践,并因之进一步改写了延安作家的语言观。在阶级论和党的文学观念指导下的对于方言的运用问题,乃是为了形成阶级—民族主义规约下的现代阶级性民族或政党性民族认同。事实上,只有当农民语言和民间语言在更大范围内被纳入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场中,它们才能成为后期延安文学主导性意义构成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生育、保育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持久战"状态下,保持并补充人口、鼓励生育、保护儿童成为延安的一项具有长期性战略意义的政治任务。对于1940年代初延安面临的保育困境,当时的文学写作者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出现了雷加的《孩子》、尤淇的《泪》等重要作品。虽然大多数作品没能真正触及延安保育问题的根本症结,但其为延安时期的保育困境敲响了警钟,这在当时已属难能可贵。这类作品所展露出的社会批判意识及其对女性生育权利的维护意识是十分罕见的。 相似文献
6.
女性意识包含作为女人的性别意识和作为人的社会意识两个层面。虹影作品的女性是虚构的女人和真实的自我,其女性意识和文学的现代化思想的有机统一,使得其作品深刻而审美地表达了女性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展示了女性健康的人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以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从男性本位文化中崛起。中国近现代女性作家对社会生活以及女性本身进行初步的探索和书写,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8.
前期延安文学话语不同于此前的左翼文学话语,也有别于其后的"工农兵"文学话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在前期延安文学的生态语境下,作家有相对宽松的创作空间,他们在创作理念与文本实践中既追求文学对社会功能承担的类本质特征,也遵循艺术规律,实现文学的生动性、丰富性与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文学史书写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仍处于一种合而不通的状态,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打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首先要充分认识现代性在百年中国文学语境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与阶段性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正确理解延安文学和体制化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特殊的文学史意义,是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女性文学”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专门反映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与女性情感的作品。新时期的女性文学创作虽然令人欣慰,但也不难发现在其成长过程中总有一种挣脱不掉的痛心疾首和焦灼不安。新时期的女性文学最早是以寻找爱情为起点的,当然寻找爱情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寻找爱情找回失落的自我并超越自我。继而又在追求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上初建了自身的女性世界,但这一时期建立的这个世界在精神上缺乏理性的自我关照,在形态上是狭窄和封闭的世界。只有女性主体意识发生了全面意义上的觉醒和张扬,女性文学才能最终走向繁荣和成熟。可喜的是已有一批年轻女作家以其创作为我们显示了这片前景。 相似文献
11.
《蒙古秘史》是一部在历史学、军事学、文学方面均取得了伟大成就的著作。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切入的角度却往往局限于男性人物,而对于女性人物不仅涉及很少且论述不够全面。事实上,凡是男性人物能够对作品及事件构成重大影响之处,女性同样产生着影响。而“特定历史语境下对女性的道德评判”、“在重大军事冲突中女性的影响”、“文学语境下对女性情感的独特抒写”是能够彰显其特色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疾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如果从性别差异出发,我们会发现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疾病主题与男作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患者的角色、自我意识发生关系。在女作家笔下,女性的疾病成了受害的隐喻,女性的疾病与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女性性别紧密联系了起来。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疾病主题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女性的生理疾病方面,病妇形象更多地患有生理意义上的疾病,遭受着身体病痛的折磨。在这些作品中,疾病变成了一个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思考生存方式的隐喻。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畜牧业为生的草原游牧民族。草原文化、游牧文化成为他们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主题特征。中国的传统性别分工中总是从生理性别上确定女性地位,女性家庭成员常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在裕固族的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弥漫在文学世界中的是一股浓郁的悲剧气氛,女性往往是其中的主题。他们的女性形象是丰富多彩、灼人眼目的,这些女性形象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裕固族的民族特征和独特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4.
包括皮埃尔·马舍雷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受到某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思想的启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马舍雷作为重要理论资源融入其对于文学反映论的思考中,其间又难免误解,考察在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视域中的对话和阐释,对于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来说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7.
刘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95-96
奥斯丁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在她的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生动形象的女性人物,并通过她们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美满和谐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揭示了18和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本文将就以下三个方面,即女性的现实主义色彩、女性意识和婚姻爱情观,来分析奥斯丁作品中的女性人物。 相似文献
18.
受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向内转”的主体性研究思路的制约,近年来的女性文学研究出现了脱离经济基础的思想文化批判、女性主体性与政治性对立、以性别对抗建构女性主体性等三种较为普遍的思路。这些研究思路,不利于增强女性文学研究与当前女性问题的良性互动关系,不利于科学地总结中国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和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无益于女性主体性的建构和女性文学学科的健康发展。只有把女性文学研究重新放回历史的和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去,女性文学研究才可能突破这些思路的束缚,走出当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王绍燕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8-70
《左传》虽工于叙战,但人物刻画亦富有光彩.作者以白描、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刻画女性人物,姜氏、怀赢、穆姜等女性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20.
索绪尔认为文字的唯一存在使命是为了表现语言,但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却让索绪尔倍感头疼。通过对文字的全面考察可以发现:文字并不只是为了表现语言而存在。文字的功能具有二重性,除了有表现语言的显性功能外,文字还有很多隐性的功能,如表达思想、娱乐大众、反映社会文化现象等等。文字的二重性不仅体现在功能上,而且体现在文字的方方面面,如文字系统的二重性、文字形式的二重性、共时和历时的二重性等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