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楚辞》的结集和《楚辞章句》的著述之功,论者多所彰明。然二书纂述中的些许细节则为人所流略,或未及深究,兹将呈陋见,乞教专家。《楚辞》为何人编辑尚有争议,一般人从东汉王选说。其《离骚后叙》称“这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沿袭至清,《四库全书提要》评定说:“衷屈来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初,向衰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人《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贵谊个措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  相似文献   

2.
屈原作品考     
屈原,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第一位诗人。他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了一种新诗体——楚辞。其楚辞作品当时没有编辑成册,只是到了西汉刘向搜集整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卷,定名为《楚辞》。但刘向所编《楚辞》早已散佚,那么究竟屈原的作品有多少亦不可得矣。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屈原的作品有二十五篇,但未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在《楚辞》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他自己的《九思》一卷,合为十七卷,为之作注,改名《楚辞章句》。其篇目为:一、《离骚》,二、《九歌》,三、《天问》,  相似文献   

3.
王逸《楚辞章句序》说:刘向典校经书,分楚辞为十六卷,而王逸“复以所识所知,稽之旧章,合之经传,作十六卷章句。”逸文自为一卷,名曰《九思》,合为十七卷,流传至今。十七卷中,前七卷是屈原的作品:《离骚经》第一,《九歌》第二,《天问》第三,《九章》第四,《远游》第五,《卜居》第六,《渔父》第七。《大招》一篇,逸曰:“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招魂》一篇,王逸以为宋玉所作,招屈原之魂;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为在汉代本有可能《楚辞章句》为十六卷本,但是绝无十七卷本存在;六朝时期流传的王逸《楚辞章句》为十一卷本,《七谏章句》等五卷为东汉无名氏托名伪作;初唐始见《楚辞章句》十六卷本;五代、北宋初期始有《楚辞章句》十七卷本。  相似文献   

5.
刘勰《辨骚》的学术基础是两汉的《楚辞》学。汉人对屈原及《楚辞》的评价虽然有褒贬两端,而皆以儒家经义之旨为准绳,往往失之于偏颇。刘勰始从经学中挣脱出来,多着眼于文学加以评骘,是其进步之处。《辨骚》列举十一篇《楚辞》作品之名,对于考辨六时期《楚辞章句》十一卷本,极有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招魂》系论张叶芦一、论《招魂》的作者与被招者及其生死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被招者又是谁,自汉以来看法就有歧异。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赞》认为作者是屈原,被招者未明言是谁;王逸《楚辞章句·(招魂)序》认为作者是宋玉,被招者是屈原。其后南朝梁...  相似文献   

7.
浅论《离骚》王注与洪补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又是战国、秦、汉几百年间屈原作品研究成果的总结。《离骚》等作品的感人的爱国激情和高超的艺术造诣,使得这些篇章在屈原怀愤自沉以后,就在楚国人民中广泛地“相传教”。到了两汉,从高祖、武帝直到章帝等,许多帝王都爱好楚声。武帝还特意命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经章句》。刘向典校经籍,把屈原作品和宋玉、贾谊等作家模仿屈赋的作品都辑在一起。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8.
《汉书·艺文志》中的赋类作品的分类与排序是以类区分,以品相别,杂而不乱的。其对枚乘、东方朔、扬雄等人作品的处理,都能得出合理的解释。如此分类与排序,既与其总的编撰体例保持一致,又受当时的学术观念、价值标准和批评方法的影响,反映了汉代朴实学风。《楚辞》一书断非选自《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之“屈原赋之属”。另外,研究《汉书·艺文志》赋的分类与排序,尤其是前者,对了解《楚辞》中的作品如东方朔《七谏》的来源与著录等方面的情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华东师大最新版本全国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将《渔父》列在屈原名下作为范文,并在注释中说明"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说是屈原,今人多持异议......"其实,并非今人,古人也持有异议。司马迁在屈原传中,就只把它作为一个有关屈原的故事来叙述,并不把它看作屈原的作品,而且,王逸本人在《楚辞章句》中的看法就是自相矛盾的:"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不过,作者难以确定,并不意味着文章本身缺乏文学价值,更不等于不能作为大学语文的范文。当然,有时作者难定,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10.
《楚辞释文》不是古本《楚辞》的本来面貌。刘向《楚辞》十六卷按照以传释经的体例编篡,屈原的作品为经,祖述屈原的作品为传。从刘向《楚辞》的篇次和编篡体例,可以知道《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的屈原赋二十五篇。  相似文献   

11.
在汉代,最早提到屈原其人的,从现有文献看,是西汉初年的贾谊。《史记·屈原贾谊列传》记载:“自屈原沉汩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这就是著名的《吊屈原赋》。但贾谊只是伤悼屈原的不幸遭遇,而未曾涉及他的作品。最早涉及屈原作品的,是淮南王刘安。后来则有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的司马迁,以及刘向、班固、贾逵等。王逸《楚辞章句》云:“至于孝武帝,恢廓道训,使淮南王安作《离骚经章句》,则大义粲然。……逮至刘向,典校经书,分为十六卷。孝章即位,深弘道艺,而班固、贾逵复以所见改易前疑,各作《离骚经章句》。其余十五卷,阙而不说。”这表明两点:(一)刘向、班固、贾逵等人曾为屈原作品做过注释解说。这些到王逸时还曾见  相似文献   

12.
王逸《楚辞章句》的传本不同便异文迭出,因而,对《楚辞章句》异文进行校勘疏证非常必要.明隆庆五年(1571)豫章朱多火奎夫容馆重雕宋版《楚辞章句》本(简称夫容馆本)是海内公认的善本,历来为《楚辞》校勘界所推重.清乾隆十五年(日本宽延三年《1740》)日本学者庄允益曾校刊王逸《楚辞章句》单行本(名《楚辞王注校本》,简称庄本),其文字与海内传本多有不同.今校庄本、夫容馆本之《离骚》部分就有异文一百十七处.勘比结果,庄本的讹误率大大低于夫容馆本,特别是它的王逸注文部分,的确朝“独存王氏之旧”的目标大大迈进了一步.因此,笔者以为庄本的校勘价值(尤其是王注部分)应在夫容馆本之上,治楚骚者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研究《楚辞》,以《九歌》最多异说。《九歌》是南楚古神话和原始宗教的第一手绝好材料。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九歌》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作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怫郁,出见俗人祭...  相似文献   

14.
楚辞派初探     
楚辞派,又可称“屈骚派”。最先注意这个文学流派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指出,楚大夫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首的一批作品,倾诉自己为国事而生发的“忧愁幽思”,嗣后便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见称于世。继司马迁之后,刘向编辑《楚辞》和班固序《离骚》时,把这一流派的成员扩展到了西汉,认为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扬雄等,皆宗法屈原,“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们的意见,获得了后人的认可,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叙》说,不仅楚人以屈原作品相教传,到汉武帝时刘安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15.
《招魂》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招魂》为屈原作以招君王之魂一说,几成定论。但司马迁读“《招魂》,悲其志”一语,为两可之说;分析司马迁说与刘向、王逸说,并从目录学等角度考察,《招魂》的作者为宋玉而非屈原。而从非屈原作品所以能入《楚辞》的情况看,《招魂》所招的对象只能是屈原;招王说是建立在《招魂》的礼制为王者的礼制这一前提上的,而以之比观屈原自传性作品及其时(或稍前)的别的书文,这一“前提”,实来自想当然。  相似文献   

16.
李光地评注《楚辞》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屈原遭遇产生共鸣并为其作品所感;二是不满旧注;三是宣扬儒家清廉节操的需要.此书的主要评注方法是先总后分,既较注重点明章句之间的相承关系、字词章句的比喻义,以及作品艺术特征的分析,也注重在阐发新意的同时兼驳旧说.其评注的不足主要是任意删减《九歌》篇目和一些说解错误.  相似文献   

17.
楚辞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现存典籍来看,最早评论楚辞是汉代。刘安奉诏作《离骚传》发其嚆矢,司马迁撰《屈原列传》、刘向编纂楚辞专集奠定基础,王逸著《楚辞章句》集其大成,形成了楚辞研究史上第一个高潮,开楚辞学之先河,掀开了楚辞学史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揣其语气,似以《招魂》为屈原作品。王逸《楚辞章句》则以为宋玉所作,谓“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放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二说都未得到先秦史料的证实。  相似文献   

19.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写作富有楚地音乐诗歌特色的作家。屈原和他们的创作都著录于汉代典籍。西汉末的大学者刘向把在他之前富于楚地音乐诗歌特色的作品编辑成册,称为《楚辞》。东汉文学家王逸为《楚辞》一书作了注解,称《楚辞章句》。这部书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相似文献   

20.
《文选》本骚类作品八篇小序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来治骚者所据版本主要是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对补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各篇小序中的矛盾与牴牾之处,治骚者已有所察并有所论,但由于资料缺乏,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有待深入。从《文选》本骚类作品八篇小序中,可见补注本《楚辞章句》的版本问题;《文选》原本录有王逸《楚辞章句》的八篇小序,尤刻李善注本则基本保留了其原貌的文献价值。补注本《楚辞章句》中矛盾牴牾的原因,主要是多篇小序非出于一人之手,因而,《楚辞章句》成书之后,还存在一个不断增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