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0 毫秒
1.
孙毓修不仅是近代学者、编译家、藏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也是二十世纪早期的陶学家。孙毓修编撰的《陶渊明》是20世纪最早的陶学著作。他特别以少年儿童作为特殊阅读群体,第一次在陶学史上郑重地把陶渊明介绍给少年儿童,把陶公植入少年心中。孙本《陶渊明》体例简单明了,材料趣味盎然,语言自然流畅古朴浑厚,具备了少年读物最本质的特点。同时,孙本《陶渊明》对诸多陶学问题作了深入的探究,体现了鲜明的学术性。孙毓修认为,陶渊明的性情与人格兼涵儒道之精华,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君子"之一,陶酒之"醉尤不可及",陶公教子则是切至的慈祥恺悌之怀。然而,浓重学术性淡化了孙本《陶渊明》的故事性,作为少年读物,其"成人本位"的色彩仍未脱尽。  相似文献   

2.
《五马图》是现存最为可信的一件李公麟的作品,画家在画中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成功地描绘了马的外形以及表现了马的内在结构特点。李公麟以娴熟的笔法作鞍马人物画,使白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画科,这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巨大贡献。因而,元代长于白描的赵孟頫奉他为“白描之祖”。  相似文献   

3.
魏正申继《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3部系列研陶专著之后 ,又连续出版了二十世纪陶学论史的《二十世纪陶学论著》和二十世纪陶学评论集《陶渊明及其研究论》,把陶渊明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二十世纪陶学论著》,论析代表性的治陶专家 ,梳理 2 0世纪陶学的发展历程 ,评价创新性的论陶观点 ,展示 2 0世纪陶学的突出成果 ,完整演示了整个 2 0世纪的陶学里程  相似文献   

4.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经由北宋画家李公麟之手衍生出了著名的《阳关图》。然而,阳关成图以后却与原诗有不可忽视的矛盾,此矛盾在"语—图"互文的现象上呈现为"图繁于文"的表象,在生成机制上又有主客双方多维度的根由。此外,"图繁于文"并非李伯时传写《阳关图》的唯一模式,这其中又隐藏着画家独特的匠心。  相似文献   

5.
宋代文人自苏轼以来,和陶、拟陶,蔚成风气。苏轼不仅有多达百首的和陶诗,而且以词隐括、化用陶诗,这直接影响了南宋词坛。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闲居江西上饶和铅山期间,也酷爱晋末诗人陶渊明。他曾经“读渊明诗,不能去手”(《鹧鸪天》序);还常常“细和陶诗”,聊以解怀。辛弃疾拉杂引用陶涛的词,有五十首左右,这远远胜过他驱遣其他任何一个诗人,如庄、屈、李、杜的典故。辛弃疾是一位“金戈铁马”的英雄,他的词以“悲壮激烈”(《宋史·本传》)著称。辛弃疾学陶、引陶有什么特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1、回归自然与遥阴存在──论陶渊明诗歌语言(戴建业)龙江师专学报一期2、《四库全书总目·陶渊明集提要》辨证(周期政)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陶渊明集注》前言(魏正申)九江师专学报一期4、陶渊明年谱新说:读邓安生《陶渊明年谱》(孙梓洲)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一期5、杰出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与叶赛宁:中俄渔歌比较研究)(岳风群)外国文学一期6、陶渊明自然思想初探—一读陶札记之七(赵治中)绥化师专学报一期7、陶渊明生死观漫议—一读陶札记之八(赵治中)丽水师专学报一期8、浅论宋代的“崇陶〔陶渊明〕”现象(吴惠娟)贵州社会科…  相似文献   

7.
现在陶渊明研究已成为专门之学——陶学,研究热潮与日俱涌,学术论著汗牛充栋,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研陶新气象。面对陶学之累累硕果,将如何突破与创新?这对陶学研究者而言,也就提出了无可回避的严峻挑战。因此,连出版过《陶渊明集笺注》《陶渊明研究》这般厚重专著的陶学大家袁行霈先生也不无感慨地说:"在陶渊明研究这块被人翻耕了多少遍的土地上,再作出任何一点新的东西都要用上十倍百倍的功夫,这并不比开垦一片荒地容易。"(《我和陶渊明》,见《学问的气象》,  相似文献   

8.
《阳关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依据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孕育而出的诗意图。此图失传的事实,似乎成了研究其与诗歌文本之间语图关系的藩篱,万幸的是,阳关成图以后,引来了无数诗家的题咏。这些题跋之作,尤以北宋张舜民的诗为最,饱含《阳关图》遗绪,在语-图互仿的理论平台上,可助还原图像概貌。此时《阳关图》与王维送别诗之间的语图关系,已然转变成一种特殊的隐性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9.
198 4年 ,《九江师专学报》的“陶渊明研究”专栏诞生。创办伊始 ,徐声扬在陈忠总编的邀请下研陶 ,首发《陶诗蠡测》一文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到 2 0 0 0年已撰写发表了陶研论文二十多篇 ,成为陶研界名符其实的一位“名家”。现从三个方面对他的治陶成就作一简述。一、徐声扬治陶的主要建树徐先生在治陶中最突出的建树是他的“陶渊明新儒家思想说”。在陶研领域 ,陶渊明的思想归属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近代以来 ,朱自清、陈寅恪、王钟陵三位学者将陶的思想定位于道家 ,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 ,从此该方面的探讨就没有太多进展。徐先生在深…  相似文献   

10.
宋代有李公麟的《九歌图》,元代又有张渥临李公麟和创作的五幅《九歌图》,由此组成了一个有关《九歌》中的神话形象的群体,带有以图配诗的性质。张渥在李公麟基础上,创造了九歌系列神话形象,以线造型,风格清新,形象飘逸,线条流畅,其白描线条如行云流水。《九歌图》使屈原《九歌》的文字形象获得生动的视觉审美形象,使楚国之神话形象得到更为广泛的流传,并加强了中国诗书画结合在同一平面的卷轴中这一民族艺术形式的表现力,使绘画与诗词、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完美的统一于一件作品之中,这使得张渥在中国人物画史上及中国神话形象的视觉图像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