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成为影响管理结果的重要因素,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社会动员主要有政府动员和民间动员两种,以政府动员为主。这种动员模式导致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高度依赖政府整顿,成本极高,而且很难对不良信息进行管控。为了更好地发挥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社会动员的作用,应该呼吁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等民间力量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正>创新应急管理模式在提高了地方政府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与处理能力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缩减了旅游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极舆论影响,为当地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本文分析了完善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对当地旅游业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总结了当前阶段地方政府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结合旅游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提高地方政府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与管理效果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这种危害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心理,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导致社会混乱和不稳定。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以及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过程中处于极为特殊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媒体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是公众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形成公共舆论、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工具。媒体作为社会公共资源的特点,使得它承担着引导舆论和稳定社会的职责,这些职责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高校同样面临着具有巨大破坏性和难以预料性的突发公共事件。在介绍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及特征,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原则及途径后,从信息发布的内容选择;公众舆论导向的引导;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宣传教育等方面阐述建立和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导向机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李倩 《管理科学文摘》2011,(35):150-150
近两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中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在互联网日益成为民众表达利益,宣泄情感,碰撞思想的舆论主渠道的时代,这些事件一方面表明了网络舆论的传播力量必须得到正视和重视,另一方面,则表明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必须采取积极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机制,并对可能的发展作出评价,维护社会稳定和自身的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7.
转型时期,我国各地方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坏,甚至威胁到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和破坏,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经济正常健康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凸显出我国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界定和解析,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探讨如何提升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信息时代,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极易形成网络舆论。政府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上,发挥着主导作用。如何充分发挥这种主导作用,使其占据网络舆论场的主导地位,值得深思。本文将在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性、影响以及网络舆论社会影响的基础上,初步探究政府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以期给相关人士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满足公众知情权,强化行政法治。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涉及应急制和信息公开法制两个领域,由于目前相关立法还不完善,建议从规范化、救济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等层面,完善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机制。  相似文献   

10.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统计是应急信息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应急统计工作,及时、全面、准确统计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经济损失、投入的应急资源以及事件对国民经济运行、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影响等情况,并作出评估分析,是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课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做法,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应急统计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统计体系,实现应急统计工作规范化和法制化,切实提高统计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汪洁 《决策咨询通讯》2010,(4):52-54,63
现阶段海南省存在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四种。近年来,海南省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管理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突发公共事件固然具有突发性,但也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政府应积极扮演主导型角色,进一步提升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可通过事件前的日常管理、事件中的应急处理和事件后的恢复治理,最终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12.
增强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体制、机制、法制尚不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周宇豪 《决策探索》2010,(20):34-35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期,呈现在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是社会风险和危机事件的不断增多以及社会公众公民意识的自觉觉醒,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发展成为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诱因。其中,媒体对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形成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鉴于此,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探究:公民社会形成的原因及其重要特征有哪些?如何理解公民社会培育过程中的社会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在突发公共事件传播中媒体的公共性及其社会责任界定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频繁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峻挑战,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协同防控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议题。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策略互动与行为演化过程中的高度不确定性问题,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防控随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演化稳定策略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比社会公众演化至稳定策略的速度更快;随机干扰因素会减缓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演化至稳定策略的速度;当疫情扩散概率逐渐升高时,对地方政府策略改变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社会公众;随着对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惩罚系数逐渐加大,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更倾向于选择(积极防控,自愿隔离)策略,并且地方政府对惩罚的反应更为强烈。文章所构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防控随机演化决策模型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学预防提供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也是突发事故灾难事件多发的阶段,因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构建事故灾难突发事件的危机治理机制,提高政府组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  相似文献   

16.
正由碎片化管理到协同化治理。协同治理理论是在协同理论及治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理论主张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多方参与与合作共治的协同化治理,为人类社会治理复杂公共事务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方式方法。从我们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本质属性的探讨来看,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作为系统的客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面对公共危机时的心理反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兰州大学中国公共危机事件案例知识库为基础,面对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对问卷结果进行整合、分析,浅析公共危机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并为处理好公共性危机对大学生心理的不良影响寻求改善之道,为大学生心理教育在此方面的缺失提出建议,力求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8.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从社会事件到自然灾害,近年来各类大小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对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总体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总体预案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把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设计为6个层次。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我们经历了禽流感、松花江水体污染等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此次总体预案的出台,为提高国家整体…  相似文献   

20.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具有海量、分散、多样和复杂等特性。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采集、存储、分析和管理功能可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效率和决策水平。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基于数据挖掘和智能知识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研究情况及如何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共事件信息管理框架,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事件信息收集、处理、知识获取、事件评估、决策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