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马氏文通》的状字研究相当全面深入 ,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相当的混乱 ,术语使用的混乱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对“状字”与“状词”这两个术语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状词”是句法学概念 ,相当于现在的状语 ;认为“状字”是词法学概念 ,是指作“状词”的字  相似文献   

2.
以海德格尔为界,西方哲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海德格尔以前,哲学主要追求“真”;在海德格尔之后,哲学主要追寻“意义”。在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过程中,“是”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哲人们是在对“是”的追问中,追求“真”和追寻“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对扬"再释     
铜器铭文中的熟语“对扬”,前辈学者已有讨论,但各家观点并不统一。若全面分析铭文材料和文献用例,可以认为,“对扬”是一个感谢用语。限于铭文的体裁,一般是作器者对有恩于他的人表示感谢时所用。“对扬”的使用是西周时期礼制隆盛的一种外化形式。  相似文献   

4.
邢德波 《殷都学刊》2002,(3):102-104
“愚”用于自谦时 ,专家们对其词性的认识分歧较大。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来确定“愚”的词性 ,不应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5.
"穆陵"考证     
“穆陵”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四年》。千百年来 ,学者们对其所在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证据、地方志史料 ,得出“穆陵必在楚地”、“穆陵即在麻城县北一百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常用词"疾"、"病"的历时替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疾、病”是表示“疾病、生病”义的一对同义词,从战国中晚期开始,在“疾病、生病”义上,“病”渐显替代“疾”的趋势。汉初的使用中“病”已略占优势,在《史记、《汉书》、《论衡》等巨的影响下,这种优势日渐成为强势。“以今释古”性质的训诂专暗示我们,“病”已经成为汉代的今语、通语,而对口语性较强的汉译佛经的统计分析恰恰证实了这种结论。可以说,东汉以后的口语中,在表示“疾病、生病”之义时,已基本不用“疾”而用“病”。  相似文献   

7.
"族"的类词缀化使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族”作为后位成分构成的以人为指称对象的“族”类词越来越多,如“打工族、拇指族”,已形成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的语言现象。对《人民日报》自1995年至2005年十一年间出现的全部这类词语进行穷尽式量化分析来看,“族”类词在生成及使用方面均有显著特点。分析结果显示,“族”的意义有虚化倾向,组合位置固定,具有语法标志作用,并具有极强的能产性,呈现出类词缀特征。可以说“族”类词是“族”的类词缀化使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杨全顺 《江淮论坛》2006,(4):134-140
百年间,近代中国在外寇内战的危机中出现的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的崩溃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知识精英们一方面利用佛教对抗东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与征服,以填补儒学崩溃后的文化真空,营造一种终极关怀的彼岸意识,作为“救心”的精神栖息地,可以杨文会为代表;一方面为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借用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以填补广大农民的“宗教饥渴”,发动武装起义,可以洪秀全为代表。“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是与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产生的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9.
释"庖厨"     
“庖厨”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今通行的注本及古代汉语的教材著述大多将其释为“厨房”。就其释义本身来说并无不妥,但是,我们认为对这个词的结构还有考察讨论的必要。“庖”、“厨”单独使用时都可以指“厨房”义,因此,它们连用以后被分析为表“厨房”义的同义连用复合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是我们认为“庖厨”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对词的结构划分,要在语言的共时平面中进行。因此,如何划分“庖厨”的结构,就必须考察“庖”、“厨”产生以及发展的历史。“庖”、“厨”产生的时间不同。“庖”…  相似文献   

10.
龙向阳  江波 《学术研究》2004,(11):79-83
所知“世界体系理论” ,就是指当下人们在介绍和宣传世界体系研究者们的思想时 ,所作出与其本义不一致的理论归纳和概述。它对世界体系研究者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甚至矛盾的讹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对“世界体系理论”概念的误传、类别的误传、对反体系运动和“边缘化”的误解。对所知“世界体系理论”讹传进行批判有利于人们对世界体系思想真义的理解、批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程度词+名词"结构中名词语义特征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度词修饰名词原本不是一个被语法学界完全认可的语法组合,然而在当代口语及书面语中,"程度词 名词"组合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可见,"程度词 名词"虽是一类很特殊的结构,但已具有相当程度的可接受性.与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不同,进入这一结构中的名词需具有由具体指称向情状描述转化的潜在语义特征,这一类名词与程度词的组合弥补了形容词语义表达上的缺环问题,并由此引发了部分名词向名形兼类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包含介词短语的"用N"和"在……上/里"句的转换的考察,认识到有些名词本身就有兼为工具格和处所格的潜质,并探求到两句式的转换要受到名词的维度、工具名词自动性的强弱等条件的限制,最后得出了两句式在转换时的大致对应形式.  相似文献   

13.
付敏 《琼州学院学报》2014,(3):52-55,67
汉语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用法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日语人称代词的种类多于汉语,而使用的频率却远远低于汉语。其原因与敬语表现、授受表现、感官形容词、感官动词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代词用法和代词语音演变的考察以及和现代汉语方言的比较,详细论证了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1)汉语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关系表现为第三人称代词和近指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远指代词在用法和语音上具有衍生关系;(2)古汉语代词“其”是现代南方某些方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共同来源;(3)作为指示代词用法的“之”在上古并非表示泛指,而是一个典型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英语中的可能性推测进行了归纳,阐明显性和隐性表达的含义;并运用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词总结了行为发生或状态存在的显性表达方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不定代词、形容词、被动V—ed和to-不定式等方式,间接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隐性表达方式。本文拟从显性和隐性表达八手,探析英语中可能性推测的表达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尝试运用Langacker(1993,1995,1999)的认知参照点(CRP)理论对《红楼梦》中的称呼语系统进行解读。称呼语常用的语言形式主要包括:专有名词、有定描述语、代词及零形代词等三类名词表达式(NP)。文章依据认知参照点理论先后以对称和自称两种视角分别对《红楼梦》中以上三种语言形式的称呼语进行了意义识解。在进一步的讨论后,文章强调了参照点在称呼语意义识解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集英美文本中动名词用法的大量实例,运用语料语言学的方法,研究动名词的语义特征———“无界情景”和“有界情景”,很有意义。限于篇幅,重点分析以下5种类型:动名词主语与文章的体裁和主题,动名词与核心词,被修饰名词与介词+动名词短语,be+动名词表语,介词by +动名词短语作状语。  相似文献   

18.
“数 量 名”是现代汉语的常用结构。当数词为“一”时,出现在“名量词”位置上的可以是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构成“一 X N”结构。这三类词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名量词”语法位的职能:X不仅能发挥计量作用,还能描摹出N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和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N1 在 处所 V N2"句式出发,讨论介词短语"在 处所"与N1,N2,以及单音节动词V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在空间系统上把"在 处所"次范畴化为施事定点、受事起点、受事终点、受事原点;从认知语法中引进时间顺序原则,分析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强制性论元之间的时序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永奋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36-139,160
本文以台州方言"有"的用法对比《诗经》里的"有"的用法,主要考察其作为动词和副词时的语法作用和语义功能。可以发现,尽管数量并不太多,但"有"在《诗经》里已经出现虚化的副词用法。这种用法至今在台州方言里仍非常活跃,而我们从副词的角度观察《诗经》中后接形容词的"有",就能得出相关诗句较为合理的释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