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曲“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的歌儿,在我的心海里已回荡好多年,我早就想去大森林里,亲眼看一看勇敢的鄂伦春人。这一天终于到来,鄂伦春族定居50年大庆前的一个雨后的夏日,我来到了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新生这个令我魂牵梦绕的鄂伦春民族乡。新生乡距黑河市区90公里,在市区西北方向。她座落在群山的怀抱里、美丽的刺尔滨河和索尔其干河畔。新生乡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是1953年党和政府为世代在大山里以游猎为生、居无定所的鄂伦春人选定的新家园。新生,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地名!一个民族获…  相似文献   

2.
兴安岭飘来的歌声刘晓春,刘晓红我的家乡在遥远的兴安岭名字叫刺尔滨河,那伊耶刺尔滨河水奔流向前青松、白桦满山坡,那伊耶一个青年猎手骑马挎枪守护着大森林,那伊耶刺尔滨河水奔流不息鄂伦春人的日子越来越好,那伊耶……这是一首母亲年轻时创作的鄂伦春族民歌,它曲...  相似文献   

3.
“高高的兴安岭有一片大森林,森林里往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提起噪鄂伦春这个民族,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的确,在记忆中,鄂伦春人是与猎枪猎马联系在一起的。鄂伦春人长年靠游猎为生,1951年鄂伦春自治旗成立时,鄂伦春民族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地域公社发展阶段。在短短的几十后时间,鄂伦春民族跨越了几个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末期走进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期间,鄂化春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要化:告到了游走山林的日子,实现了定居;蛮单一的狩猎生产方…  相似文献   

4.
桦皮船     
鄂伦春人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狩猎民族。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外兴安岭以南的浩瀚林海中。鄂伦春人勇敢、坚强、淳朴、机智,“风驰一矢山腰在,猎马长衫带血归”是他们游猎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鄂伦春人还从事捕鱼、采集和以皮毛及桦皮制品为主的手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5.
鄂伦春人是从属于通古斯语支的某一人们共同体中分离出来的。现在比较统一的说法是,鄂伦春人很有可能同南北朝时期开始活动在黑龙江流域的“室韦”人有关。一般认为,鄂伦春人同室韦各部中的钵室韦更为接近,主要依据是,两者在居住方式、经济生活以及对氏族长  相似文献   

6.
结婚1953年在我15岁的时候,逊河一带的鄂伦春人正式下山定居。到1953年6月为止,新鄂乡一共盖了6O多栋房子。人口少的两家合住一栋,人口多的一家住一栋。我们莫氏家族开始分家单过,两个当过土匪的堂哥(莫东生、莫金生)也都从山上回来了。房子的窗户都镶着玻璃,屋里的桌椅板凳都是现成的,人搬进去就能住。但很多鄂伦春人习惯住仙仁柱,不愿搬到房子里住,一是怕房子倒塌砸着人,二是房子里忽冷忽热,容易生病。其实这些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当日寸的鄂伦春人眼界不宽,根本不了解房子的构造,“容易倒塌”的想法只是他们的…  相似文献   

7.
萨满教,是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原始多神教,我国阿尔泰语系各民族,都信奉这一原始宗教。由于鄂伦春和鄂温克族的同源关系,他们所信奉的萨满教基本相同,至本世纪50年代,萨满教在这两个民族中,仍然相当流行。鄂伦春人“认为宇宙万物、人世祸福皆由神鬼主宰,神灵赐福,鬼魔布祸”,致使萨满教成为鄂伦春人的主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骏马, 一呀一杆枪。……这首五十年代风靡全国的歌,使我们这个只有2000多人的小民族名扬全国。很久以来,我们鄂伦春族就以游猎为生。大兴安岭既是我们的家乡,又是我们的天然猎场。1954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开始定居,到1958年,我们都住进了政府给我们盖  相似文献   

9.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优美歌曲,表达了大兴安岭主人鄂伦春族豪迈和勇敢的英姿,也反映了曾经以狩猎为主耍生计方式的鄂伦春族的文化和经济生活。 今年夏天,我从黑龙江黑河市的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开始田野工作,依次对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民族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塔河十巴站鄂伦春乡进行了访问。最后 来到了鄂伦春人相对集中聚居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在这个1951年10月成立的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旗里,当地人正准备…  相似文献   

10.
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定居前世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山林地带,这里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衣食之源。从清代康熙到光绪年间,随着鄂伦春人活动区域的逐渐缩小,清政府数度改变对鄂伦春人的管理办法,但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当时鄂伦春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并未发生根本上的变化。本文主要依据清代档案史料,从地域特征着手较客观地分析了清政府统治政策上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1.
鄂伦春人称山神为“白那恰”。认为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古树洞窟,都是“白那恰”所在的地方。 关于“白那恰”的来历有两个传说。一个是说古时候,有个小猎人,归途路中在大树上睡觉,一只老虎伸掌往树上窜,结果老虎前腿被树桠杈夹住。小猎人救了这只虎,一路上,虎提供给他猎物,供他乘骑,保佑他平安。从此,鄂伦春人进  相似文献   

12.
一、概况 鄂伦春族人口 鄂伦春人是以能骑、善射、坚强、勇敢、淳朴、机智等性格著称于国内的游猎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最少的民族之一。根据1959年6月的调查,居住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的鄂伦春人人口共有1,318人(288户)。具体分布在:  相似文献   

13.
路、佐是清政权为统治鄂伦春人而设立的社会组织机构,它作用于鄂伦春人氏族社会是从清初开始的。而在清以前,历代中央政权并不了解鄂伦春人。元朝以前大致包含在室韦人中;元朝则包含在“林木中百姓”中;明朝有可能包含在“北山野人”即“使鹿部”中;清  相似文献   

14.
桦树,几乎占大小兴安岭全部林木的20%。剥离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和桦皮船不能不说是鄂伦春人的一大发明创造。鄂伦春人不会烧制陶器。他们所有的器皿都是用轻软结实的桦皮缝制成的。这对游猎生活来说,比陶器优越得多。桦皮制品原料丰富,制作简便,不怕摔碰,轻便耐用。每年初夏,桦皮水分充足,是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人的萨满曾在其民族生活的许多方面发挥作用。其祭礼、仪式也相当丰富而别具一格,其中春祭大典更是饶有风趣。 每当大兴安岭刚脱下冬装,冰雪融化时,鄂伦春人就要举行一次隆重的请神献礼的春祭大典。这是因为:一方面要请萨满来求神保佑;另一方面要迎接新的一年的开始。 春祭时,要通知居住在各地的族人,准时赶来参加。首先要由有威望的三个以上的萨满择吉日定场所。然后,在河边的沙滩上  相似文献   

16.
重回阿里河     
车轮滚滚,列车在苍茫的大兴安岭中奔驰,孟松贵的心绪早已越过窗外的崇山峻岭,飞到了家乡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生命中一些或长或短或明或暗的片段,在眼前翩跹徘徊,刻画出他成长的足迹,延伸着一个民族的脚步。孟松贵可以说是新一代的鄂伦春人。30年来,他从这兴安岭中进进出出,见证了鄂伦春族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鄂伦春族的社会经济,长期以来是以狩猎为主,采集、捕鱼为辅的综合经济。狩猎是鄂伦春族的传统生产项目,直到50年代初期仍然是赖以生存的主要生活来源。大小兴安岭茂密的森林、纵横的河流是理想的天然猎场,这里到处都有猎之不尽的飞禽走兽、鱼类等动物资源。由于长期从事狩猎生产,鄂伦春人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而且对狩猎生产具有  相似文献   

18.
通古斯满语民族鄂温克人,苏联称“埃文基人”,旧称“通古斯人”。据传,鄂温克人起源于贝加尔湖流域和后贝加尔地区。由于历史上的多批迁徙,鄂温克人的分布才形成了今天的局面。至于通古斯满语民族鄂伦春人,多数苏联学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鄂温克人的一只,即使鹿鄂温克人。鄂伦春人不仅在语言上与鄂温克人大同,就连他们的族称“鄂伦春”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的一天,在鄂伦春自治旗所在地阿里河镇鄂伦春民研会的办公室里,我得到了鄂伦春族长者何青花著的《金色的森林》一书。这本书帮我们走近和亲近曾经在深山老林里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因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动,到阿里河镇,我专门去拜访了老人。见到她时,她特地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让我看,并在我的一再请求下,还送给了我一张。看完后,她又认真地把影集重又放回卧室内的一只古旧而质地优良的箱子里。她还找出几本自己已整理出的鄂伦春语词、词组汉语拼音标注和词义注释,并告之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使我想起书的“后记”中老人很诚恳的…  相似文献   

20.
孔雀的尾巴     
古老的森林里住着许多动物。一天,森林里来了一位仙人,对这些动物说:“告诉我,你们谁觉得自己相貌难看呀?我可以让他的相貌变得美丽。”那些动物你看我,我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