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艺术形象,从叙事作品着眼,是指作品中所表现的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画面;从抒情作品着眼,就是指作品中作家所创造的意境。前者侧重于再现,后者侧重于表现,然而,他们都是作家审美意识的结晶,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学术界关于艺术形象的解释,之所以有“图画”说和“意境”说,根本原因是对不同艺术样式的形象特征作出了不同的概括所致,就其本质而言,它们并无轩轾。在当今张扬创作主体精神、发挥作家主体意识的理论态势中,“意境”说虽有其积极意义,但“图画”说仍有其毋庸置疑的科学地位和难以取代的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特性     
艺术的特性是什么?也就是说,艺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质的区别是什么? 建国以来,普遍的权威的说法是:文学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有的文艺理论教科书都是这样写的,只是词句稍有变换。“形象”成为论述文艺特性专章的标题。对于形象涵义所做的说明虽略有不同,但基本意思也是一致的:形象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真实的生活图画。 这个观点主要是欧洲的,往上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直接来于别林斯基。他有一段阐明这个观点的话经常被人引用:“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政治经济学家被统计材料武装着,诉诸读者或  相似文献   

3.
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将近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不但写出大量卓越的艺术作品,而且还在其论文、日记、书信中,阐发了他的文艺思想,对现实主义作了很有价值的探讨,给人类文学和文艺理论宝库留下了一笔十分珍贵的遗产。列宁曾把托尔斯泰的创作方法称之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这首先是因为托尔斯泰极其重视真实。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必须面向现实、忠实于生活,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他说:“诗的感情是关于生活并伴随着生活的形象与感情的自觉的回忆。”他在《什么是艺术?》(1898)这一论著中指出:艺术是人们用来交际、相互传达感情的一种手段;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感染人;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真艺术  相似文献   

4.
诗美是艺术美的集中表现。因为,诗,是形象、情感和理念多样的和谐统一。小说的艺术美,从本质上看,也可以说是诗美在作品中的具体化。王统照,作诗,也写小说。他是一位天才诗人,也无愧为杰出的小说家。他的诗作风格以前期的清新、纤巧和后期的凝练、浓重为主要特征。而他的小说,从主题上看,20年代前期以反复吟咏“爱”与“美”的理想为主,到了20年代后期他的小说创作题材则更广阔、主题更深刻了,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特别是农民的悲惨和不幸.写出了“北方农村崩溃的几种原因与现象,以及农民的自觉”(《山…  相似文献   

5.
巴金通过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创作实践,逐渐品味和把握了艺术美的真蒂。他不是用严谨缜密的理论体系,而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了他对艺术美感的领悟与感受,由于这些语言发自一个“说真话”的、有良心的艺术家的心灵深处,由于这是他五十多年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因而显得极其精辟、独特。“图画”和“朋友”——美的形象可感性巴金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艺术美感的形象可感性特征。谈到《激流三部曲》时,他说这三部书里他“所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巴金:《关于(激  相似文献   

6.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地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用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之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确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然而在上古社会里,人们往往偏重从功利的角度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把它框定成一种服从政教功能的合乎封建礼义的规范情感.《诗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先生说:“将外国诗译成中文,也得象诗才行.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可是诗是有一定的格调,一定的韵律,一定的诗的成分的.如果把以上这些一律取消,那么译出来就毫无味道,简直不象诗了.”他还十分形象地说:“一杯伏特卡酒不能换成一杯自开水,总要还他一杯汾酒或茅台,才算尽了责.”  相似文献   

8.
贾宝玉是《红楼梦》最重要的典型形象,也是不易把握、议论颇多的一个形象。有说他是“贵公子”的,有说他是“多余人”的,有说他是“叛逆者”的,也有说他是“新典型”(或曰“新萌芽的代表”)的。我们不想从政治角度给他一个什么鉴定,而是想在分析他所赖以生长的土壤的前提下,着重剖析一下他的感情系统,及其与他的归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贺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复杂的艺术现象,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特殊的心灵体验和感应.如王世贞所言:“李长吉师心,故而作怪”.他呕心沥血,以情为诗,使他的诗歌明显地构成一个情感系统.这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能否从其积淀于诗作之中的潜在意识方面(即王世贞所说的“心”)找到一个导口,从而批郤导窾,揭开长吉诗“怪”的外衣?当我们沿着这一线索摸索出长吉诗的迷宫,蓦然回首时,果然发现:有一条情感的潜流始终支配并统摄着长吉诗的审美意识系统,构成了其全部诗作的主旋律.这就是他诗歌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浓郁深沉的悲剧意识.或许它在诗人创作时是一种无意识,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李贺的诗歌,就是以悲剧意识为其内核的感情艺术.其它一切外  相似文献   

10.
袁枚(1716——1797)是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上继叶燮之后又一位杰出的美学理论家和诗歌理论家。他的性灵说不仅在当时影响极大,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界以前多偏重从文学的角度论述袁枚的诗歌理论,本文拟从美学的角度对袁枚的主要美学思想作些探讨。性灵情真的审美理想袁枚的美学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理论中,我国古代诗歌理论非常重视诗歌的言情特征,认为诗歌必须表现诗人的情感,才能感动人,才有美感可言。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情感特征,《毛诗序》更是明确地指出诗歌是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以后的讨论几乎都是沿着这一线索发展的。如朱熹曰:“诗者,人之心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严羽曰:“诗论者,吟咏情性也。”这些见解从理论上阐明了诗歌的审美特征。诗歌之美,从本质上说就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别林斯基说:“如果说任何人性的(不是兽性的)感情,由于  相似文献   

11.
艺术形象,是一切文学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也是抒情诗反映现实生活并借以抒发激情的手段.古代诗论中所说的景、物、事、形,指的就是诗的艺术形象,名异而实同.它是构成诗歌意境的“细胞”.然而什么是诗的艺术形象?过去有种种议论.有人说,诗的形象就是“意境”,这就把“细胞”当作整体了;有人说,诗的形象是诗人自己和他所刻画的人物,这就过窄了.诗的形象是自然、社会、和曲折反映现实的幻想的情、景、事、物,其中包括作为直接抒情主体  相似文献   

12.
屈原从巫术文化中吸收营养,创造出《九歌》这样瑰丽辉煌的绝唱,在中国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试就《九歌》的艺术特色作一粗浅的探讨。真诚直率的感情美诗歌是表达感情的。《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这是我国古代诗论中一个传统看法。孔子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说明儒家又是以伦理道德来规范诗歌感情的表达。而代表楚文化精华的屈原,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把文学喻为社会的镜子,但这决不意味文学只是消极地机械地反映生活。任何一部(或一篇)作品,乃至一首小诗,都会体现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表现他的爱憎感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源头的《诗经》,就鲜明地显示了这样的特色。古人云:“诗言志”。所谓“言志”即指诗人通过作品所表露的对于社会人生的态度。有人把这态度概括为“美”和“刺”。据此,则可将诗分为“颂诗”与“刺诗”两种。《诗经》中的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著名的《艺术论》里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语言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普列哈诺夫在引用这段话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能把语言看作与艺术不同的人与人的特殊的交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文学艺术的源泉问题,作了十分科学的阐述。他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作家深入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文学艺术的根本特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因此,它与科学对生活的反映方式不同,科学所反映的是抽象的,概念的推理,而文学所反映的是具体的、形象的生活图画。别林斯基在《俄国文学的一瞥》中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  相似文献   

16.
清初学者周亮工评论当时诗坛曾说:“国朝诗,推宁人、野人二家.”此说到乾、嘉时,被常州诗人洪亮吉推而广之,他在《北江诗话》中具体地指出:“顾宁人诗有金石气,吴野人诗有姜桂气;同时名辈虽多,皆未能臻此境也.”在《更生斋诗·论诗截句》里,他更进一步加以称颂:“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民.”宁人是顾炎武的字,野人是吴嘉纪的号,他俩都是生活于“天崩地解”的明末清初动荡年代中的杰出诗人,现存的《亭林诗》和《陋轩诗》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7.
诗要求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意境。如果是隐喻寓意的诗,就有外在的形象和内含的意义这样两个层次;外在的形象要求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境界,内含的意义也要求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意思:两个层次还要求各自完整,不应该互相混淆干犯。对鲁讯《湘灵歌》的总体意义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是前后一贯,说当时国民党政府武力所到的整个地区;一种是前半说红区,后半说以南京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根据诗  相似文献   

18.
朱庭珍,字筱园,云南石屏人.近代诗人、诗论家.已刊出的诗作有《穆清堂集》及续集,诗论有《筱园诗话》.他本人在《穆清堂诗钞自序》中说:“自束发受书,即解声韵,视诗如性命,为之垂四十年”(《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足见他对诗的执着追求.他的同时代人陈灿评他的诗:“思愈清妙,笔愈奇峭,才气愈跌宕纵横,而初无惨淡经营之迹,盖锻炼之极归于自然,……筱国自(?)角以诗名当代名公,钜手一见为之心折,而遇弥穷诗乃弥工.”(《石屏县志》第二十一卷)《石屏县志》对他的评价是:诗才敏捷,博洽今古,名动一时.可以看出,他的诗作确有相当的影响.但是,他的卓著的才能,并不是表现于他的诗歌创作,而是表现于他的诗歌理论的建树.当他还不满二十四岁的时候,便完成了具有独到见解的论诗专著《筱园诗话》,象这样  相似文献   

19.
《东山》在《诗三百篇》中是著名的好诗。从思想到艺术都有突出的优点和特点。但二千年来解诗的人对它有极大的分歧看法。分歧点还常常表现在关键问题上。象过去的种种旧说,互有异同,无须详论。问题是在今天的新说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有人说这是“反战”的诗,有人说“这是征人还乡途中思家的诗”;有人以为这诗的气氛是悲苦的和“悽惨”的,“宛然一幅荒凉农村画”,有人却从本诗中得到“快乐”的和“真够美”的感受;有人以为这诗是具体描写复员兵士实际生活,说他已回到家乡,有人以为只是描写他内心的想象或假想,并没有到家;有人以为这是叙事诗,有人以为这是“完整的深刻的抒情诗”。针锋相对,令人惊异!难道这还不值得研究一下吗?  相似文献   

20.
究竟什么是音乐形象?音乐形象的本质是什么?我国新编《辞海》中说音乐是“艺术的一种.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艺术分册.136页)这个定义涉及“艺术形象”这一概念.什么是“艺术形象”呢?同书的解释是:“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手段.即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文学分册,5页)音乐属于艺术.也适用于这一定义,既然如此,音乐形象自然也是“具体生动的图画”了.对音乐形象的这种认识来自苏联的音乐美学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