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慧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6)
为了探析刘辰翁词作的情感特征及其成因,特从词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渊源、词作内容,以及其词作与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词家词风的异同等多方面加以考察,认为:刘辰翁词的情感特征为悲苦凄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词人常选用程度极深、境界极阔大的语汇来表情达意;词人反复运用的事典,给人以长歌当哭之感;刘辰翁词的语言运用,也体现了这一感情特色。刘辰翁的刚直品性、儒士身份,他崇尚气节、道义的思想观念,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氛围,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他对故国的忠贞之情与渴望恢复之念是形成其词这一情感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吕少卿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5,21(4):98-100
本文从对逸民遗民的界定入手,研究了身处元末明初的倪瓒心态及思想的变化,从而廓清了倪瓒在元明易祚之际逸民遗民身份及心理变化。指出倪瓒的这一思想嬗变对于后来明清之际的一些遗民画家对倪瓒传承中的一种文化认同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研究刘辰翁及其<须溪词>者众多,然而就刘辰翁志节言,一致认为是位出色的爱国者,对前朝的忠贞始终不渝,直到终老.其实检阅<须溪词>,刘辰翁的遗民心态也非全如此.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思想、隐逸心态也是发展变化的.特别是他后期的某些心态相对全词的主体遗民思想而言,确实又带有变异的色彩.虽然这种现象比较微妙,不容易查考,也不能遮掩词人的总体精神风貌,但无疑也是当时词人的实际情感思想的表现,客观上为我们比较全面真实地研究刘辰翁<须溪词>的遗民心态提供了新的探测点,而这却正是历来评家所 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李青枝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2-54
以宋末诗人林景熙的诗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林景熙作为一个朝代遗民的特殊心态进行剖析。认为其内心充满了孤独与失落、悲愤与忧患、愧疚与苦闷,交织着爱国激情与忧患意识,表现出决不屈辱的民族气节。这些都反映了南宋遗民群体的普遍心理现实,更揭示出宋元之交这个特殊时代士人的社会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吴翔明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3)
从刘辰翁的创作与文学评点实践看,崇尚"自然"可以说是他的文学创作观.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创作主体(作者)情感之自然:"不平则鸣"、"真";其二,文章思想(内容)之自然:"兴寄深厚"、"风雅";其三,文章行文(语言)之自然:"诗无改法"、"天籁". 相似文献
6.
李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3)
刘辰翁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奇崛的文风在宋末元初的江西文坛很有影响。奇崛在他文章中具体表现为郁勃之气、峻洁之气和纵横之气,这和他身处衰世的悲怆情怀以及植立不凡的个性、崇尚奇变的文学观念相互表里。刘辰翁的奇崛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应对其奇崛文风和散文成就作出公正的评价。他无愧于一代散文名家的称号。 相似文献
7.
原锦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
段克己、段成己兄弟合称段氏"二妙",是金遗民中的重要作家。他们身处金末元初丧乱流离的时代中,却以丰富且高质量的诗词存史,实可称之为金末文坛的中流砥柱。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金元之际的文化背景,对二段的仕隐、游历、交游等生存状况进行尝试性的考辨与分析,着重探究兄弟二人归隐龙门之后的人生经历,进而尝试发掘他们身上所特有的金末元初动乱时代金遗民这一特殊知识分子阶层的独特心态。 相似文献
8.
曾灿是明末清初"易堂九子"中的重要成员,又是清初诗坛一位重要的遗民诗人.曾灿一生跨越明清两朝,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经历了从贵公子到抗清志士再到前朝遗民、官府幕僚的身份转变.而随着人生经历和身份的变化,其诗歌创作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透过其诗歌创作,实可窥其一生心态之变化.作为在鼎革易代之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遗民,曾灿其人、其诗有其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丁楹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28
从南宋遗民词的文本出发,对南宋遗民词人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创造,即清空、沉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清空,主要表现为对白石的推崇追慕,这和南宋遗民词人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和他们的隐居不仕的文化心理相契合,是词人在潜身草野、怡情山水的生活中为了求得对不可忍受现实痛苦的一种暂时性精神超脱相一致的审美选择。沉郁,是指南宋遗民词感情的深沉郁勃,遗民词人身虽隐居,但终生都没有忘怀故国、故家,失意和苦闷增加了情感的浓度和思想的深度,使其词在情绪的深沉和感情的力度上,都呈现出深沉郁勃的面貌。 相似文献
10.
曹秀兰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2)
浙西词派先驱曹溶被举荐博学鸿儒科考,但没参加考试.其原因有“丁忧未试”和“以病辞”的说法.真实原因是出于对清朝政治的清醒认识和恐惧心理,源于内心的故国情怀.这表现在他写给友人朱彝尊、潘来、李天生的寄怀诗.曹溶的事例表明,清初贰臣内心存有遗民心态. 相似文献
11.
焦印亭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1):21-23
刘辰翁的诗在宋元之交的诗坛上极有特色,往往在清新优美的自然风景的吟咏的同时,抒发深沉的家国之恨和黍离之悲,其诗风超越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之外,在由宋诗向元诗过渡的诗史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焦印亭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3)
刘辰翁是宋末元初的遗民、作家、评论家,评点过多种先秦两汉散文和48位唐代诗人与5位宋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他的评点已成为这些著作版本流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其大量诗文评点的考察,归纳总结了其评点特征,以期寻绎出现象背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邓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3):53-56
通过对宋代词选、词话著录柳永词情况的考察,可以见出,柳永词在士人文化圈中通过一般词选、词话传播的整体状况较为落寞,但在歌妓、平民文化圈中通过通俗词籍--唱本的传播及口头的传播则异常火爆.这种二水分流、泾渭分明的状况鲜明而生动地表明了宋代柳永词传播过程中雅、俗两种审美趣尚的分野. 相似文献
15.
赵章超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20(1):77-80
金元二代词,素以含蓄蕴藉、雅正清丽著称于世,对其俗词众多的特点,长期以来并未被评论者注意到.这一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文人学士及下层人民的提倡.而俗词的具体品格,又体现在其民谣俗语化、草原民族化和散曲化诸多方面,并由此导致了金元词题材的新变,针砭世态人情、嘲弄戏谑、表达闲情逸致、修真向道之作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16.
王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1)
王重阳、马钰等皆为读书种子,以诗词修真传教自证度人,游艺不害修道,这是接受柳词的前提.得道后的王重阳对柳词的接受方式,是通过柳词的"象喻性"以隐喻方式言说修"真"悟"道"的体验.其接受的内在契合根据,则在于全真之"心游不离身游"的"游"观,这就使得感性的现象界最终又归宿于内在的体验和开悟,于是"道成肉身"的宗教体验也就有可能契合于审美体验的"主客泯灭"、"物我两忘"."全真乐道"的优游之乐虽不离弃感性之"身",但却是以否定世俗情感价值和世俗之乐为前提,这样,王重阳等对柳词的接受内核实际内在着一种"否定论美学"的指向.金代全真道士词人对柳词的接受,具有揭示金词词史格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7-50
<正> 关于《资政新篇》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1859年,太平天国主要领袖干王洪仁玕曾提出一个系统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其中阐述了进行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方面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良的思想。这个方案经天王洪秀全旨准颁布,成为太平天国后期具有纲领性意义的文件。由于《资政新篇》的提出,便使太平天国起义呈现出以往的旧式农民起义不同的特色。于是,有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18.
DING Ying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南宋遗民词中人格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楹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5):9-15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克强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6,43(2)
选本之盛是清代词学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清人将词选本作为体现自己词学思想的工具,对词坛风气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清代词学史上的词选大致有三种:宋人所选唐宋词选、新编历代词选、当代词选。清人对各种词选之于词坛创作风气的作用高度重视,将词选作为词学批评的工具和词学理论的载体。在清代词史上,几乎每一个流派的出现,每一种思潮的兴盛,都与相应的词选有关。词选是清代词学理论的重要形态,在清代词学史上产生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