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现代体育运动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体育赛事的举办规模、传播范围越趋庞大,现代物流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体育赛事中,其无论在规划、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都能较大地满足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飞速变革,对体育赛事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促进体育赛事向市场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发展。新媒体对体育赛事传播的影响在更深远的层面继续进行,并且不断地延伸。文章通过对在新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传播的现状、前景的具体分析和概括,力求为体育赛事的发展和与新媒体的进一步融合寻求针对性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3.
体育赛事一体化将对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引领区域特色建设起到重要作用。但目前成渝地区体育赛事一体化建设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赛事层级体系不健全和赛事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提出加强文化认同感建设、构建合理体育赛事层级体系、完善体育赛事一体化空间布局和优势互补、共享合作的发展策略。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健全一体化合作机制、加速制定体育赛事一体化细则和建立体育赛事一体化协调监管机制等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同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和价值收益的能力。城市发展体育赛事产业并为之展开竞争,其真正的意义在于获得和增进城市竞争力,基于东盟背景下,体育赛事产业影响南宁城市竞争力的机制包括:经济增长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城市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5.
高校承办体育赛事是一项双赢的计划,对体育赛事和高校发展都是有利的。高校有丰富的场地器材和人力资源等综合优势来承办体育赛事,并能充分利用赛后的物质和精神遗产来组织、开展各种学校体育竞赛与群体活动。承办体育赛事对高校的形象宣传与提升、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与学校整体融合意识的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都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体育产业是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基于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间要素禀赋及价值功能的共性特征,厘清以城市为主要载体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推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体育赛事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认为,大型体育赛事不仅会增加举办城市旅游人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提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城市良好形象等,也会增加举办城市的交通压力、影响市场物价和城市环境等。研究表明,举办城市管理者要明确体育赛事与旅游经济之间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和宣传工作,大力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构建体育赛事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机制,借助大型体育赛事树立良好城市形象,促进更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带动城市大型体育赛事与旅游经济实现“绿色、共享、开放”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规划经常受到外界众多因素的影响而无法按规划实施,因此有必要构建大型体育赛事应急预警与动态调控机制来应对各类突发性物流事件。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预警的探讨,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应急事件的动态调控策略。完善的物流应急事件动态调控机制将提升大型体育赛事的物流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其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运会以后,中国各大城市逐渐掀起了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潮,这种密集型体育赛事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文章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一是中国国情;二是中国转型时期的特点;三是从文化和风俗学意义上讲,体育赛事起到节日不足的调剂作用。文章对集约式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负面作用进行了具体讨论,最后从"节俭办会"原则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体育赛事旅游业在增加国家外汇收人、扩大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经济影响是显著的。然而,目前我国的体育赛事旅游业面临着缺乏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经营方式陈旧、创新意识薄弱等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体育赛事旅游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的研究,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体系,规范政府的行政管理,提高市场运作水平,加强体育赛事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和体育赛事中介机构建设,依托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体育赛事旅游产品,促进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21世纪的当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已高度全球化。良好运作的体育赛事不仅意味着丰厚的赛事收入,更可极大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我国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均有举办重要体育赛事的意愿,但重要体育赛事申办权的竞争非常激烈。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相比劣势明显,如果希望有所突破,就必须准确定位自身,紧抓自身特色,扬长避短,才能在重要体育赛事的举办上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1.
第26届国际大体联学术大会于2011年8月13-16日在中国深圳大学举行.围绕大会的主题:“大学体育从‘怎么样’的文化到‘为什么’的文化”以及五个分主题:奥运会与大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影响;教育、道德与体育;大学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对大学体育实践的新思考以及大学体育产业等问题,学者们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本次学术大会论文作者地域分布广,覆盖面大;在研究内容与选题上呈现出了多方位、多视角和多层次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向综合性实证性的转化;在研究成果上,应用性和对策性成果比例较高.通过对学术大会论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为促进我国大学体育科研工作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体育消费作为人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增加而在不断增长,已慢慢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居民的体育消费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特征,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体育消费者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该通过提高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转变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提升体育消费服务质量、加快各类体育设施建设等措施来提高广大居民体育消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城市体育消费环境恶化,体制障碍等因素,桎梏了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完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建立政府主导与城市社区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城市社区体育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化的城市社区体育资金来源,场地设施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为此,提出建立"社区主体,政府主导,居民参与"的发展理念,形成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共建、共有、共享、共荣"的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14.
高等院校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具有降低投入成本(人力、物力、财力等)和提升产出价值等效益,同时又存在场馆建设欠缺前瞻性、管理者对赛事认识不足、对赛事市场开发不够等问题,政府应转变观念,有计划、有目标地增加高校办赛机会;高校要打破教、体界限,加强赛事市场的开发,实现体育文化建设、场馆建设、赛事市场活跃的多赢。  相似文献   

15.
农村体育是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而提出来的一个新的课题。通过对农村体育的缘起、农村体育的研究历程进行研究,认为政府社团、小城镇模式和学校体育模式是我国农村体育的主要发展模式。农村“小村落”文化的传统价值与农村体育发展模式的融合是其核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能促进体育教育、科研和训练水平的提高与发展。本文阐述了网络体育信息资源的含义和特征,分析了体育信息资源利用的5个阶段以及5个层面,并对加强体育信息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休闲体育对增进健康、丰富生活、加强人际关系、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安徽省女性休闲体育发展受到场地设施条件、传统体育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水平、传统社会性别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应从城乡场地器材等公益品投入、提升女性自身素养、更新传统体育观念、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等资源的优化、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安徽省女性休闲体育。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体育教育在借用西方模式的过程中,经50余年(20世纪50年代初到本世纪初)教育实践,形成了教学的规定性、课程的统一性、考核的标准化三大显著特征,再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简约地说,是反应了中国传统的人学身体现、政治一统观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这一传统延续于中国现代体育教育.由于体制的左右与传统惯性,加上体育教育界的两个内部因素,过于强调体育教育的专业性和专业地位,过于防止体育课程的边缘化,大学体育教育也不得不在,甚至可以说,一般体育教师也乐意在统一教学中随波逐流.时下,中国大学的体育教育正在变革创新,上述三个特征,已悄然变化,尤其是后两个特征,课程的统一性与考核的标准化,基本动摇;课程的自主性,考核的灵活性,渐成主导.如何卸除传统阻力,积累传统动力,与时俱进,创新中国特色大学体育教育模式,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节奏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体育项目对于节奏的要求各不相同。采用访谈法、观看比赛录像、逻辑分析、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研究发现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并根据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特点来分析节奏与之的相关性,分类之后找出与节奏相关性紧密的运动项目,并在训练方法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对教练员与运动员在今后的运动训练中有规律可循,对提高运动训练方法和运动员水平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区位与城市功能定位的关系出发,以成渝经济区、成贵高铁等重大事件为依据,分段描述了宜宾区位优势发生的变化,特别指出了成贵高铁对宜宾具有倍增区位优势的根本作用。在对宜宾已有定位提法的考察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趋势、宜宾在成贵高铁影响下的区位优势、宜宾"十二五"发展的一些主要规划建设内容,认为宜宾已初具区域门户型中心城市的特征,应该抓住机遇,适势适时将西南门户型中心城市作为宜宾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