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夜郎族属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夜郎国以“自大”而知名于世。但是,它的历史却象一片迷雾,至今,许多问题尚未搞清,夜郎人的族属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说夜郎人是彝族先民,有的说是苗族先民,还有的说是百越系统的僚族或濮族。但大抵揣测居多,论证甚少,尚须进一步讨论。笔者是赞同最后一种说法的。  相似文献   

2.
唐宋时期的僚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僚族是百越的后裔,唐、宋时期,近代壮、侗、水、布依、仡佬等族的先民仍然被一概称之为“僚”,其分布区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相同。即除今广西仍为僚族的主要聚居区之外,西南的云、贵、川三省,也都有数量不等的僚族人口,只是分布面在某些地区较广,某些地区较窄而已。由于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情况各殊,反映在称呼上也逐渐有所不同了,并开始从僚族中分化出来了一些单一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一、岭南越族诸称关于岭南古代居民的族称,见于史载的,先秦及秦汉之际,有百越、扬越、外越、陆梁、西瓯、骆越、瓯骆等名称;东汉一代,又有乌浒、俚、僚等称谓。此等名称,其各自的含义如何,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诚为研究岭南地方史、民族史之一课题。 1、百越历史文献中,“百越”一名,颇多歧义。“秦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挽首系颈,委命下吏。”此百越所指,显系岭南越人。罗泌  相似文献   

4.
<正> 骆越民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世纪20年代以来所出土的大量考古资料,为此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与实证。战国以来,在涉及岭南的古籍中,史家多将这一地区泛称为“越”或“百越”地,后世治越史者多相沿承袭,将岭南民族一概视为越人。随着新资料的积累及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逐步深入,大量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等方面的材料证明,骆越虽有“越”称而并非越人,从族源上考察,他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濮僚系统民族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我们认  相似文献   

5.
广南壮族来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南壮族来源考孔昭翔广南壮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云南省文山州境内的一个人数较多、分布较广的古老民族之一。均由自称“濮(布)依”、“濮(布)雅依”、“濮(布)傣”,俗称依人、沙人、土僚三大支族系种合组而成。经调查,依支系主要分布在莲城、者免、者太、...  相似文献   

6.
史籍在记述南方古代民族之种类时,曾多提到俚人。《北史》卷九十五“论曰”:“南蛮”种类非一,其流曰蜒,曰獽、曰俚、曰僚,曰(?)。《隋书·南蛮传》重叙上述种人之后,指出其古“先”所谓百越是也。这一记载反映,俚人是我国南方古代民族中的重要部分,她曾经长期活跃于历史舞台,对我国南方社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对六朝以来岭南俚人的有关问题,略述管见,以就教于各位同志。一、关于“里”、“俚”、“黎”称称岭南古代少数民族曰俚,始于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其载曰:“广州南有‘贼’  相似文献   

7.
泰雅人、赛雅人、达雅克人都是大夏族的一支南迁于台湾和加里曼丹岛的,时间约相当于汉晋时期,由中原逐渐南迁,时间持续可能将近千余年才到达这些地方。而玛雅人的东迁中美洲则可能在周代已经开始了,玛雅文化在中美洲开出光辉灿烂的花朵,成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伟大业绩的标志。 一、泰雅人、赛雅人的南迁台湾 泰雅人又作泰夏人,即大夏人的原音,现有人口六万多人,分布在台湾中部埔里以北的整个山区,包括浊水、涨港、大甲、大安、后垅、大科坎、大浊水、达奇里、木瓜等溪流域。在行政区域上分属于台北县乌来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桃园县复兴乡,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县和平乡,南投县仁爱乡,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等。  相似文献   

8.
“僚”是壮族及其先民骆人、僚人、僮人三个发展时期中承先启后的族称 ,也是中国西南岭南以及东南亚侗台语民族的泛称。“僚”作为族称为什么不读“辽” ,而读为“佬” ,文章认为这是受古越语高频词“咱们”的影响 ,“咱们”一词的壮语读音为“佬”。在某些情况下 ,生活高频词会成为族群的他称。“僚”名的“泛称”和“音变”的局限性是其被弃用和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僚”名能留到今天的印记就是“佬”。  相似文献   

9.
<正> 先秦时代的南中国,诸族林立,互争雄长。经过千百年的争斗,荆楚崛起,强盛时几掩有天下之半,但溯本求源,荆楚却祖居北方。南方真正的土著是百越(东南和南)与百濮(西南)。百越和百濮的“百”,是说濮和越两大系统族类纷繁。请看今天祖国西南的民族众多,就可推知土古的情景了。东南的状况有所不同,因为那里汉化的程度较深,不少百越系统的族已经融入南方汉族了。本文拟对楚、苗的南徙及其和土著濮、越的关系,作出若干探索。  相似文献   

10.
阿紫 《民族论坛》2011,(2):44-44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后称僚人,宋代朱铺的《溪蛮丛笑》中称为"仡佬",到了明代基本就定下来了,田汝成的《行边纪闻》中明确地说:"仡佬"一曰"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夜郎"解体后,僚人大量外迁,和汉、苗民族杂居,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俚”论     
说起"俚"人,人或不自禁地联想起了陈隋间的冼氏夫人.族因英雄而著,或已成了人的历史心理定势,没什么奇怪的;然而族以人传,俚名之起,非由冼氏夫人而始,俚名之终,非因冼氏夫人而结.俚,书定为岭南的一个民族群体的称谓,在汉文官私著述里,从东汉初年迨于明朝末年,连连使用了1500多年.何者为其后?其系属及其演化发展,迄无系统的深层论述.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儋州风俗》下云"俗呼山岭为黎,人居其间,号曰生黎",本是指"黎"族群得名的由来,可道光《广东通志》卷330—变其意,云"俗呼山岭为黎,而俚居其中,于是讹为黎",却成了"俚"、"黎"间的传承关系,于是乎此后千口成词,皆认为今聚居于海南一岛上的黎族,即古岭南俚人之遗裔.  相似文献   

12.
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关于这一民族的来源和历朝居住的地区,历史学家们至今还没有完全探索清楚。从一些文献材料看来,今天的僮族大致上是由周秦之际的“越人”、两汉以后的“乌浒”、“俚人”、“僚人”承继发展而来的,直至宋代,一些记述两广情况的著作中始见有“僮”,明清两朝,“僮”才愈来愈多地被人们作为这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13.
古武陵僚人,并非不同于各地僚人独为一族,而是整个僚族中的一部份。武陵僚人和各地僚人的同族、同源关系是研究民族史需要弄清的问题,本文就此探论。一、武陵有“僚”,它地亦有“僚”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贵州东部和东南部,以及广西西北边缘、湖北西南边缘,为武陵山脉南北的同一自然区域。这一带在秦及先秦大部分为黔中郡,汉初改称武陵郡,南部的今靖县附近是西汉昭帝时废象郡划属武陵的。本文所论,即以汉晋略同的此二郡域为范畴。对武陵民族,过去多着眼于今苗、瑶、畲和土家诸族先民的(舟木)瓠种人或廪君  相似文献   

14.
掸傣民族共源于百越民族群体中的骆越,其先民在南北朝时期被称为僚族,很早就分布在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的结合部,并有逐渐向南扩展的趋势,当近现代国家产生以后,原来有族源关系的各部分,开始分属于不同国家,出现了虽有关系但又有区别的掸、佬、泰等族称,这反映了近现代国家观念意识之下新民族群体的诞生,同源异流民族的分化与发展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5.
在百越史研究中,似有个定论,即骆越族是古代越族的一支。但是,综观现有的考古学、民族学材料,并参照史书记载,这个结论似与事实有悖。一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先谈谈史载关于“百越”的界域。《汉书·地理志》注引臣赞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是百越族群分布的大致范围。具体的族称,论者认为是越、句吴、闽越、东瓯、南越、西瓯、骆越等。于越是百越族群中最早见于文献者。《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于越来宾”。说明至迟在周成王时,于越族与周王朝已有交往。究其实际存在的时间,或可与殷商同  相似文献   

16.
岭南民俗与百越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岭南地区是古代百越民族聚居之所,被当时统治者称为“蛮夷”之地。古书上所谓狼、僮、徭、獠、俚、蛋等,多为对百越诸族的蔑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百越古族有的与中原汉族移民融合,自成体系,有的演变、发展,生存到今,形成了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三大民系,展示了特异的人文风貌。直到解放后,广东仍有七个少数民族聚居,即:黎、瑶、壮、苗、满、回、畲族,并有百万风格特异的“水上居民”(即古书上所谓的“蛋族”)。在汉民族中,又明显构成了广府、客家、福佬三个民系,各有不同的方言和习俗,使岭南民俗更为丰富多彩,绰约多姿,具有一种神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大瑶山的族际通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地方文献和访谈资料的分析 ,认为在民国时期 ,大瑶山地区的《过山榜》及石牌制度对汉瑶两族通婚的限制 ,在瑶族五个族系中产生的影响各不相同。相对而言 ,茶山瑶对族际通婚的限制最为严格 ,而其他四个族系则较为宽松。此外 ,大瑶山的通婚禁忌不仅存在于汉瑶两个民族之间 ,而且还存在于瑶族内部的“山主”与“山丁”之间  相似文献   

18.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然非常喜欢的乐器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族群众多和底蕴深厚的特点。其形制多样、调式繁杂、运用广泛、表演舞蹈种类繁多。两千多年前,芦笙文化就已经在西南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流传,由苗瑶、百越、百濮、氐羌等族系发展起来的十几个民族都具有浓厚的芦笙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已日趋式微。  相似文献   

19.
古代“僚”人与今日僮、布依、仡佬等族的关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意見: 一种意見認为,“僚”是僮、布依、仡佬等民族的先民,是古代这些民族的泛称。理由是:①他們均是古“駱越”發展来的,汉以后出現的“僚”人包括原来“駱越”的成員。②“僚”人分布区与今日这些民族分布地区相同,所謂“俚僚貴銅鼓,岭南二十五郡皆有之”。③“僚”与“葛佬”、“布佬”的“佬”音相同,直至今天,云南文山的部分僮族还自称为“布老”。④这些民族的語言均屬僮傣語族,这也与族別有密切关系。这种意見  相似文献   

20.
壮侗诸族顺承西瓯骆越而来,西瓯骆越是百越的重要一支,百越与东夷有密切的联系,这可以从壮傣、布依、黎等民族的自称得到旁证.族称、动植物名称中的古老词汇蕴涵着丰富的语言学内容,通过古籍的钩稽与比较研究,可以解释现今壮侗语族与周边相关语言的亲疏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