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师陀不吝热情拥抱女性的世界。他执著于表现乡土中国这一特定环境之下,处于女儿、妻子、母亲这三个不同生命阶段的女性典型的生存方式和生命形式,以及最终难逃的悲剧命运。它实现了作家对女性社会、文化生存环境反自然、非人性的揭露与批判,体现了作家对女性生命的理解、关怀与洞见。他的写作对于传统的男权中心文化来说是一种颠覆。  相似文献   

2.
尽管具有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但师陀往往超越了人与时代之冲突中的生活悲剧本身,而走入对"生命"本身的悲剧的观照,直接抵达时存在本身的探询和追问.不论是无力抵抗命运的孤寂情绪,还是对时间与存在的哲学思考、对理想生命形式的探求,师陀对于生命存在的追问与探询蕴涵着真正现代意味的孤独、忧惧,表现出对人类生存的洞察和对生存苦难的神圣关怀,正是这一切,使得师陀的作品远远超越了时代,具有了深刻的现代人文内涵和真正的诗性魅力.  相似文献   

3.
陈晨 《河南社会科学》2006,14(1):112-115
沈从文和师陀虽然风格迥异,却都以“乡下人”自居。作为都市里的“乡下人”,“怀乡”是其无法逃避的文化宿命,所不同的是,沈从文一心一意地建构“人性的希腊小庙”,而师陀则始终无法回避故乡衰败与凋零的现实;沈从文自觉地塑造理想中的“乡下人”品格,由此寄托他对中国社会人生未来的构想,而师陀则从对故乡丑恶人事的揭露和批判出发,转向了深沉的文化思考,将个体生命的感受与体验与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融为一体。不论是沈从文还是师陀,他们均以“乡下人”表明其文化归属,其意义在于对于个体价值的坚守和对艺术风格的独特追求。他们作为“乡下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明燕 《兰州学刊》2005,(5):86-87,90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除以道为统领从正面阐述其治国安民的道理外,也苦苦思考了怎样呵护人的生命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肉体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个层面.而<文子>的生命哲学要旨正是表现了对这三个生命存在层面的真诚呵护,呈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5.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铁凝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而直面女性的惨淡人生、关注女性生命个体的生存状态、揭露男权社会文化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异化、探询和发掘女性深层心理结构的不平衡,始终是铁凝创作的焦点。同时,铁凝又擅长运用“双性视角”,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揭示、反思、探索女性个体的生命意义,并把对女性个体的关注上升为对整个人类的关注,追求普遍人性的健康与和谐发展,以期建立起真正的女性文化。这种深掘不仅使铁凝小说更为厚重,同时也拓宽了女性写作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6.
理想与诗情——九十年代女作家创作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十年代一批年轻的女作家在社会历史转型时期的创作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在文化观念上自觉地与男权文化中心话语疏离,坚持以女性话语方式抒写对女性命运的终极关怀,认识到今天男女平等的真正意义在于文化观念上的彻底平等;在现代意识观照下以清醒的理性态度解读生活的意义,探索生命的本质、揭示当代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更加注重主体生命体验,从社会层面与哲学本体层面上指向了女性精神解放的实质意义,充分显示出九十年代年轻女作家自足的女性主体精神;另外青年女作家们对待性爱问题的情感取向,表现了女性心理深度,以女性话语方式传达出女性已开始走向性觉醒,标志着性爱观的进步。女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参预着社会文化的建构,在对现实的关注中也守望着理想与诗情。她们期待两性在文化观念上的真正平等,这是人类彻底的精神解放与人性自由的前提,意味着一场深刻的文化观念的革命正在悄悄地运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中,作家通过对市镇女性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生存问题的反映,揭示了底层女性和知识女性在中国现代市镇这一特定时空里的生存现实与生命意义。市镇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拉锯和抗衡中,既要承受历史传统对其的规约,又要遭遇来自现实社会的箝制。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描写,是作家诠释历史成规与传统文学的一种叙述路径。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思考,是作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探求,是直抵女性生存真相和历史深度的叙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市镇女性书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刘发明 《江淮论坛》2005,(2):142-145
本文对毕淑敏长篇小说<拯救乳房>中表现出的执着的写实精神、强烈的拯救意识和在生命体验与女性写作中的超越意识三个精神层面进行了论述,并试图在各层面上阐释小说的历史性深度和美学意蕴,解读文本的人文精神与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9.
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90年代王安忆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女性写作呈现出作家以个人生存体验表达妇女身体生存体验的自觉 ,女性文学走向女性个体生存的微观世界。王安忆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女性性别生活经验进行关怀 ,尝试在社会历史中寻找女性的历史—文化—语言谱系 ,构建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的小说大多以女性视角来叙事,从她们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意识出发,揭示其悲剧命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是其对中国女性意识进化和发展的一个贡献。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分析张爱玲对当时女性既渴望独立而又不得不依赖,既已清醒而又无限迷茫的女性意识的展示。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中的朴素“民本”意识为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提供了迅速认同的基础,但其本身的局限又导致了人道主义关怀很难切实达到精神关怀的高度,而是更多地停留在现世生存的物质层面。由对普通民众的现世生存的关注出发,五四文学从人的个性解放的呼唤迅速转向社会解放的诉求。这种面向平民的立场,同样影响了五四文学的写实主义即现实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12.
盖光 《学术研究》2007,42(3):116-120
生态审美呈现人的复合性生命体验形式。生态审美体验从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共生条件下活化生态性生命体验,以促发人的生态性生存,这既是对人的现实生存的关注,更是对未来生存的关怀。生态审美体验视和谐性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视爱意生存为人类文明的生存结构,并强调人应该在自身与自然的双重解放中走向人的生态性生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大。从关怀伦理的视域开展女性社会公德建设,必将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实效。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女性公德建设的现状,从人、社会、自然三个层面阐述了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公德建构的内容要点,从制度、环境、教育、自我四个维度分析了当代中国女性社会公德建设的关怀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与京派和左翼作家相比,师陀的小说有自己独具的特色与内涵,而学界常常忽略了师陀与其他作家相比较中所体现出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师陀的小说创作呈现了鲜明的风格特色,获得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艺术价值。充分认识师陀的小说创作成就所具有的重要文学史意义,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师陀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敏锐善感,经常觉得生命不堪重负;但他又有平正的理性,不许自己陷入颓唐。一方面,他从现实批判和伦理承担两个层面来直面人生的沉重,体现出他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意识,以及转换儒家文化合理内核、完成自我道德升华的思路。另一面,他又时常隐逸到自然之美和女性想象中舒展自己的心灵。心理人格的多重性,造成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彭文晓  申来津 《学术论坛》2005,42(12):185-189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培养人必须以科学的人性观为基础。教育应在秉承人性、涵养人性的前提下,实现教育的人生观照。现代人性观认为,人性是其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有机统一,因此,教育的人生观照主要体现为教育的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教育现实关怀在学校教育中的恶性膨胀,导致学校教育人生观照的失衡。实现教育生命关怀、现实关怀和精神关怀的互动、和谐,是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刘艳 《齐鲁学刊》2006,(3):98-102
萧红终其一生陷于孤独与寂寞之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生死场”上的孤独体验。正是对这种过于沉重痛楚的生命孤寂体验的承载,使萧红可以从自己的女性立场出发,感同身受地唱出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展现出女性孤独而无望的生命存在,透露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尤其是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在思考。  相似文献   

18.
生命自我超越是中西哲学的一大主题。西方近代哲学对主体性和超越性的建构使人类自我超越的归宿漂离宗教,尼采超人哲学力图使人类价值理想从天国的彼岸回到人间,克服了近代哲学生命终极关怀的超绝性和神秘性,从而与中国儒家哲学通过伦理方式沟通人的理想境界与现实世界层面来实现道德的真我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尼采和儒家哲学的先验唯心主义立场和专制等级主义情结,使其生命超越论陷入空洞并不失反动之嫌。马克思所阐明的在“自由联合体”中的“自由而全面的人”真正地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达到了真正的善、生命的终极价值,从而形成了对“超人”价值论和“圣人”境界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鲁迅拥有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它既是社会历史复杂的心理积淀,也是作家深刻而丰富的生命体验和中西文化影响的结果。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转型过渡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鲁迅独特的启蒙者心态,传统文化的因袭重负与进化论的历史理性孕育了他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张扬提升鲁迅的生命意志,现实秩序力量又把这种个性意志撕裂成孤独、绝望的话语碎片。西方基督教文化既为鲁迅的启蒙思想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反思之镜,也转化生成一种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忏悔与救赎,牺牲与超越,同时,鲁迅又最终消解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回到了个体性与现实性的人文价值层面,完成了对基督教的批判和超越,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文学启蒙再进入到现实改造的话语转型和心理重构。  相似文献   

20.
师陀与京派文学及北方左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俊江 《河北学刊》2003,23(1):113-117
师陀早期作品既有左翼文化的革命题材和现实主义品格,又有贪恋风景、关注生命主题的京派文学特征。本文认为,他虽游离于京派作家群,但其小说创作深受京派文学的影响,足可视为京派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