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商探析     
儒商探析张松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儒商”的兴起已经引起了企业界以及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有人提倡儒商,有人则不承认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儒商,而有的企业家却公开标榜自己是儒商,并把儒商看成是一种荣耀。对这些问题怎么看?笔者认为,儒商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  相似文献   

2.
“儒商”作为专有名词,最早出现于明、清之际。明清时的儒商虽不如范蠡、子贡那样名垂千古,但也有清代徽州绩溪人章策,清代江苏太湖洞庭山席本久、叔启图。据载章策“精管(仲)、刘(宴)术,所亿辄中,家以日裕”。“先儒语录,取其益于身心以自勉,故其识量有大过人者”。“儒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从事商业的儒者就是“儒商”,也不是从事商业的人学习、推崇儒学、儒家思想就是“儒商”。  相似文献   

3.
杨介生,来自温州的一个传奇人物,从上海滩腾飞的一代新儒商。他有一句名言:上海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在上海生存和发展,必须融入上海文化,作一个有文化的人。他有双重头衔:既是上海锦丽斯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驻沪企业协会温州工作委员会会长,又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有两类产品:既有物质的,年产值三个多亿,也有精神的,出书,出文章,一本本,一篇篇。  相似文献   

4.
杨介生,来自温州的一个传奇人物,从上海滩腾飞的一代新儒商。他有一句名言:上海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在上海生存和发展,必须融入上海文化,作一个有文化的人。他有双重头衔:既是上海锦丽斯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省驻沪企业协会温州工作委员会会长,又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有两类产品:既有物质的,年产值三个多亿,也有精神的,出书,出文章,一本本,一篇篇。  相似文献   

5.
大家上午好!第六届国际儒商大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隆重举行,会议将总结儒商经营成就、弘扬儒商价值文化,规划儒商事业未来,意义甚为重大,影响可期深远。承蒙会议主办方厚爱,邀请我出席这次盛会,并作主题发言,我深感荣幸。在此,我谨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6.
20 0 2年1 2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朱钟颐的《中国近现代儒商研究》一书出版。我读了这本书后,认为这是一本富有创意的好书,它的问世对解决一系列有争议的问题大有帮助。(一)对儒商起源的时代提出了科学的说法一般来说,儒商出现的时代,是最有争议的。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并认为白圭、范蠡、计然等均为儒商。而“儒商”一词的提出者潘亚敦先生则认为,“儒商”古而有之,但只是个案;同时,潘先生在长期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过程中发现,二战以后儒商群体在南洋华人社会中才真正出现。潘先生说,自鸦片战争以来,满清政府腐…  相似文献   

7.
儒商在长期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把儒家伦理道德渗透其中 ,形成了儒商经营理念。其内涵可概括为“仁心”、“思义”、“守礼”、“亲智”和“诚信”五个层次 ,并由此构成系统层次性。儒商经营理念的价值功能就在于它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灵魂 ,是企业经营立足的根本 ,是经营者成功的保证 ,是企业经营腾飞的关键 ,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儒商以市场为枢纽,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以儒商特有的商业精神和价值体系,在国家、民生、市场和企业间寻找到一定的内在关系和共同点,并形成规模和品牌,为新兴都市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得利及人”的核心价值体系,既是近代儒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地区发展的需要,是融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于一体的区域发展本质的具体体现,更是长三角城市带崛起所以能取得现在这样成就的根本所在。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儒商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9.
1997年4月12至14日,在吉隆坡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儒商大会向全球发布一篇庄严的宣言,明确宣布:21世纪将是儒商世纪。历史赋予我们一个光荣使命,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建立儒商组织,推展儒商运动,光大儒商精神,建设一个既有物质文明又有精神文明的优雅世界。发起、领导和全力推动这个运动的旗手,就是查声国际华文文学界的暨南大学教授潘亚暾。华侨世家子北,大学毕业时毅然回国。年近花甲,却又一次出人意料,重返香江,一切皆是缘潘亚暾,福建南安人,1932年生於一个华侨世家。祖父潘斯妙,15岁时偷渡到菲律宾谋生。他从小贩做起,经过数…  相似文献   

10.
论儒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培养和造就了我国一代代的儒商 ,历代儒商巨子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高文化品位、智勇合一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商业运用中 ,他们自觉以“义”驭利 ,道德和经济合一 ,而使事业获得成功 ;经营则以诚信为本 ,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 ,而使利润稳步上升 ;他们重视人的修养、人的素质和人伦关系 ,以“仁”为终极目标 ,采取各种形式回报社会而使其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