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是善的对立面,是哲学的关键点。对恶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中西文化精神特质的差异。本文认为,作为中西文化精神支柱的儒家文化和基督教关于人之恶消解的异同主要表现为:在恶的来源问题上,儒家认为人性本善,恶来源于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是“气质之性”的败坏所致;基督教认为人性本恶,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是原罪破坏了人的自由意志的结果。在恶的消解问题上,儒家消解恶的途径在于修身求己,通过道德修养来发明真心、本性,去恶扬善;基督教消解恶的途径在于神的力量,只有通过信仰基督,得到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达到善的目标。在恶消解后的终极结果问题上,儒家设想的人格终极目标是“内圣外王”的圣贤,终极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基督教设想的人格终极目标是无原罪在身的“第二亚当”,终极社会理想是“爱人如己”的“上帝之城”。  相似文献   

2.
西周春秋时期,"天"的神秘色彩淡化,"天命"观逐渐被带有客观性和伦理性的"天道"观所代替."人"从"天"的威势中解放出来,"人道"上升到与"天道"并列的位置.儒家又顺应这一趋势,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天人关系论,并把"天人关系"的主题定在"人道"上.儒家为"人道"制定了"中庸"的目标和"礼"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儒家与基督教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代表,在人性论上彰显出旗帜鲜明的价值分野。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的奠基者,其人性论流露出浓厚的本善性,而基督教则认为人类始祖的堕落与犯罪致使人性背负了沉重的罪恶。通过剖析儒家与基督教人性论的逻辑脉络,儒家的人性本善与基督教的人性本罪之比较主要体现在身心和谐与灵肉对立、崇尚教化与崇尚规训、儒家的内圣外王与基督教的奔向天国、超越意识与幽暗意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由于东西方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条件的不同,两种文化按各自的"路向"走,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作为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中西方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种思想观念体系。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被儒家思想化育,西方人则受基督教观念影响。至今二者仍然在各自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旧约》(希伯来圣经 )和《尚书》中 ,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以色列人和中国的上古先民在有关上帝的观念 ,以及上帝如何护佑善人和他们的国家 ,如何惩罚罪人和毁灭他们的国家方面 ,存在诸多相似看法。而在《新约》和《论语》中 ,随着保罗阐发“原罪”和“基督拯救”的观念 ,和孔子对“天命”和“君子”的义务的新解释 ,它们间的重要区别就显露出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基督教和儒家思想各自的特色。本文试以保罗和孔子的观点为代表 ,比较基督教和儒家有关罪与恶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天人关系是先秦诸子立论的基点,作为原始儒家思想的总结者和终结者,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对天人关系作出新的整合,在这一根本前提下,无论是从道德主体的构建、伦理角色的确认方面,还是从制度化生存的实现方面,人的主体性价值都得到了伸张。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和儒家都通过抽象的否定完成了本体论的建构.但是,基督教的本体论区分本体与现象,它以神的人格化完成了彼岸对此岸的关照.在儒家的本体论中,本体不离现象,彼岸与此岸不分.基督教的本体论方便救世,儒家的本体论则更加圆融.  相似文献   

9.
由于语言文字、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塑造了儒家与基督教思维模式的风格差异。儒家表现的是独具特色的具象会意和直觉体悟的思维特点,基督教彰显的是抽象思辨和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儒家的具象直觉和基督教的抽象分析在思维基点上体现为主体自身和客观逻辑精神之别,思维原则上呈现为整体与个体之异。但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亦存有相互交织的共性,只是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仁"与"爱"是儒家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中心主题,二者在其渊源、内容、实现途径上有所不同,因此它们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类型。而二者的差异中又存在着相似之处,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一条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道路。因此,对儒家之"仁"与基督教之"爱"加以比较认识,挖掘各自思想的精华,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西文明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与儒学的比较研究,从明末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之后就已经开始。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关于中西文化之异同的文章,多如牛毛,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学术界又掀起了一个研究高潮。但是,由于论者往往只强调异的方面,所以至今对这个问题仍莫衷一是,异议纷纭。本文认为,基督教与儒虽为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但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种多样化和趋同性是人类文化的的根本走向。  相似文献   

12.
在基督教中,爱作为精神和理性的本体,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是获得救赎和幸福的根本力量.在基督教伦理中,爱是首要的德行,它体现了基督教伦理与其它宗教伦理的共通和分野.爱是联结神和人的关系纽带.爱不仅是神、也是人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3.
儒家、佛家和基督教对生而为人这一生命存在事实皆赋予了某种终极的价值意蕴 ,但是 ,无论是内在超越的儒家和佛家 ,还是外在超越的基督教 ,都只是将生而为人所具有的终极价值作为其伦理学构建的一个基础 ,而不是当作大厦本身。故其为人道主义是一种义务话语优先的人道主义 ,或叫做“做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学的神性书写,中国基督教文学始终把对人的存在的终极性追问和个体生命的形而上体验作为话语言说的重要内容。它在人与神的对话之中,发出了对性爱、死亡、自然的永恒之问。这对于中国文学的人学表现无疑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孔子儒家的"仁"与基督教的"爱",几乎可以说是它们各自的中心主题和灵魂.通过对两者的本质来源、实现途径和具体表现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尽管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却相逢在爱中.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对儒学和基督教的人性理论进行了批评性考察 :性善论作为儒学的主导性的人性理论 ,其优点是立意较高 ,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的、可向高尚的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 ,有利于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形成 ;其缺点是必然忽视作为外在强制法律的重要性 ,也必然会在政治上忽视权力制衡的必要性 ,从而给民主政治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文化心理上的障碍。以“原罪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性恶论作为基督教的人性理论 ,其优点是倾向于对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对政治上的权力制衡的重视 ,其缺点是对人性完全失望 ,从而导致道德和宗教的衰微、人际关系的冷漠。本文认为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 ,善恶则是文化概念 ,所以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如果把人性与善恶联系起来 ,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盲目崇拜 ,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彻底失望。只有人的社会本质可以言善恶。应当确立新的人性理论来超越传统的人性理论。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哲学是一个富有争议性的概念,不论它是指信仰寻求理解而产生的哲学,还是指在信仰中建构的哲学,其内在结构中都充满了理性与启示之间的张力.在中国现代境遇中,这个概念应该具有更为灵活的开放性,如此才有可能较为全面客观地总结20世纪基督教哲学在中国输入,传播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智慧是一切哲学与宗教传统的中心,本文是对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的智慧观比较研究的一种思考,通过分析两种传统中智慧观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来把握智慧的本质和价值,力图从比较的框架来审视智慧的哲学含义、伦理蕴涵和宗教层面,进而理解早期儒家和犹太—基督教传统中智慧观在文化、政治和哲学上的分歧之处。  相似文献   

19.
希罗多德是西方历史学的奠基者,其《历史》是西方现存最早的一部较为完备的历史作品。在选取和分析史料时,希罗多德坚持"求真存疑"的批判精神,并清晰地呈现从历史自身去解释历史的倾向,表现出人本主义立场。但由于受到所处时代及古希腊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历史》中仍随处可见超自然因素的痕迹。希罗多德承认神的存在,并认为其对人类有影响和支配作用,特别是神对人类命运的既定几乎是不可逆转的。然而,《历史》同样肯定人的价值,希罗多德在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叙述时有意淡化了神的作用,显示出人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荀子》为依据,从荀子“天人相分”的思维模式出发,考察荀子天人关系视域中有关人的思想,阐发他关于天对人的存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对天应有的基本态度及“明于天人之分”思想,认为在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探究中,人是他探究的重心,而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他探究天人关系的落脚点;并由此揭示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