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家决定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决定艺术家的问题一直困扰文艺学界。康德成功地解构了这一问题 :艺术家不能决定艺术作品 ,就像艺术作品不能决定艺术家一样。决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是艺术。艺术既不是单纯的认识 ,也不是纯粹的实践 ,艺术归属审美存在。作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本源 ,艺术审美地存在着 ,满足着审美的本质规定并以此另类于人类其他生存活动。作品意味着审美的艺术实现 ,作品的真理在于传达美的理想、传达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结构进行理论划分时,对“形式”这个概念似乎很难给予确切的界定并确定其内涵。通常,人们也把一切与“内容”沾边的东西都放到了“形式”的对立面。事实上,作家的美学情趣等在被传达出来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就直接体现在所谓“形式”之中。我们把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美学情趣、思想、情感等统称为审美体验,它们是艺术家创造的一股信息。传达这股信息的负载物,我们则称之为艺术符号。在一部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不但传达艺术家直接表现的艺术信息,而且体现艺术家怎样表达这股艺术信息的艺术信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用 “艺术…  相似文献   

3.
文化,作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类”形式的体现,具有整合性、功能性、符号性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的艺术包孕着文化的全部基因。因而艺术创造活动在创作动机及创造进程、功能实现、符号建构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受文化的整体制约。而另一方面,艺术又并非纯然出于对文化的顺应,艺术创造在个体差异性、审美超越性、形式独创性等方面显示出对文化模式、价值规范、符号系统的“反弹”效应。从而在对文化的顺应与反叛之间,艺术创造体现了自身广泛的自由品格和极大的自主精神。  相似文献   

4.
水彩琴 《社科纵横》2008,23(5):171-173
通过对艾丽斯·沃克长篇小说<梅丽迪安>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探讨了作者对传统人物的反传统塑造带给小说的陌生化效果,为作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5.
廉文澂 《唐都学刊》2011,27(1):116-120
影视剧编写是以丰富的表现力、想象力提高作品的审美内涵而产生艺术效果的。《关中枪声》以多重悬念、高潮迭起的妙趣横生,展示剧情的矛盾冲突,突出剧情出奇制胜的变化,而令人情不自禁的惊奇。剧情更关注审美主体——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刻画,创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活具有审美内涵的艺术形象。剧情又以广阔的叙事空间,鲜明的地域性,历史的真实性,生活的宏丽性,融历史、人情、侠义于一炉,形成雄浑、宏伟、壮丽的画卷。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在给审美与艺术带来空前便利和自由的问时,也可能带来一些不利于审美与艺术发展的问题:艺术探索的停顿、审美趣味的降低、审美活动消失、平庸作品的泛滥等等。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审美与艺术创造的新的传播和交流手段的同时,避免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美学家、艺术家和一切关心审美与艺术的人们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7.
朱晓燕 《社科纵横》2006,21(12):95-96
《子夜》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却以理性的认识贯穿始终。分析了理性化倾向产生的原因及在作品中的表现,从《子夜》产生的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探讨了理性化倾向所导致的艺术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众多文论家娴熟而密集地采用鉴赏感悟法进行文学批评,体现出批评的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主要表现在三大维度:敏锐的艺术感受力、精准的审美判断力和高超的批评传达力,对批评文体的诗性建构皆有重要影响。以曹丕、陆机、刘勰为代表的文论家在语言的形式与风格感受方面,在对作品结构与情思把握方面,都堪称典范;而其鉴别作品之味、判定不同风格、对艺术家成就和个性特征的评析等,都极为突出。同时,善于营造“批评意境”,话语方式的表达上具有折中性和灵活性,这些都与魏晋之后整个社会的审美转向、文论家的阅读体验和审美实践分不开,且凸显了此阶段中国文论浓郁的诗性特征,对当前文学批评方法的选用、文体品格的营造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江春媛 《社科纵横》2013,(1):270-271
审美愉悦是小说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实际,思考当下意义,获得审美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这是读者对作家和作品的肯定。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可以带给读者审美享受,这需要读者去了解和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象征寓意和主题意义等等,分析的过程是读者走进作家作品的方式。一部作品的成功有多种原因,本文从小说美学的视角,通过对理查德·赖特《土生子》的赏析,探讨赖特的写作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凸显《土生子》背后的美学意义,指出带给读者的审美享受是《土生子》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竹赢 《学术交流》2007,(3):149-152
张爱玲的生活经历、童年记忆与缺失性体验是其作品切入变态心理的内在动因。其小说对于变态心理的刻画,是以时代和社会的视角加以关照,对人物精神及生存状态给予揭示,以人物变态的情欲、扭曲的心灵来诠释产生悲剧的人性因素。张爱玲将小说人物变态心理描写与创作技巧紧密结合,运用现代创作技巧,来剖析变态人性,这促进了人们精神的反思,为借助心理分析来解释变态心理如何支配作品主人公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了范例,为她以后的作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审美视角。作者借助变态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深化和丰富了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宋运娜 《社科纵横》2007,22(8):125-126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书"的《金瓶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作品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潘金莲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品以艺术的手法表现了潘金莲身上所具有的淫荡、妒忌、狠毒、残忍和薄情。本文作者就潘金莲所具有的这些特征以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做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艺术是创作主体心智的伟大创造;审美活动则是主体自由自觉心灵的观照。艺术品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一种审美超越。艺术的自觉就表现为艺术家的审美主体在超越与回归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审美自觉不仅与情感有关,而且要使一些艺术作品具有一种超越原作者意旨和境界的弹性和暗示力,它不但使我们得到美感的愉悦,并且要指引我们去参悟宇宙和人生的奥义。  相似文献   

13.
节奏是作品内在的旋律。"赤壁之战"的节奏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言语与语言。赤壁之战的语言可分为叙述性言语和人物言语。这两个部分不但创造了赤壁之战的艺术审美情境,而且还起到提升《三国演义》艺术质量的作用。二是时间与空间。作者用八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将短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拉长,多层面地强调空间在故事中的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时空节奏。三是情节与非情节。情节与非情节作为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不但决定了故事的发展速度,而且创造了独到的审美情境。  相似文献   

14.
关注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对文学展开有效研究的关键所在。文学批评理应根据一定的审美观点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作出深入分析和准确评判,而分析和评判本身亦昭示着艺术创造过程的新进展。所以,当代批评家至少应该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充分关注文学作品中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正确处理文学批评和文化理论之间的关系,充分重视语言文字自身的审美特征。其具体的批评实践既应该涉及作品的某些为人公认的审美特点,使批评具备价值判断的力量,又应该从个体性的审美体悟出发,使批评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政治艺术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艺术是具有审美性、实践性、创造性、巧妙性和实效性的政治技术、政治作品和政治行为.政治艺术与政治权术存在着本质区别.政治艺术在政治生活中不仅具有政治审美价值,同时也发挥着指导政治实践、塑造政治人格、激励政治热情、创造政治效能等重要作用.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孵化和培育政治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王萍 《社科纵横》2014,(9):133-137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既有对传统小说的民间话语叙述的继承,又融入了现代小说元素的艺术创造,对历史、人物、时代、事件等给予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呈现出历史与虚构并置的叙事艺术形式,尤其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与《丰乳肥臀》,更是凸显了这种艺术构思,传达出莫言的审美认知和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7.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8.
(一) 艺术批评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和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社会职能的实现要以艺术欣赏为环节,艺术创造到艺术批评也要以艺术欣赏为基础。对理论著作、科学著作的批评,可直接对其著作的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无需经过欣赏的中介,而艺术批评或者说与科学批评相对的审美批评则根本不同。审美批评必须建立在对艺术品审美感受的基础上,必须以艺术欣赏为中介。因为艺术作为美的一种形态,是不能直接用抽象理性把握的,而只能用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艺术欣赏,才能准确、恰当、细致地把握艺术在生动丰富的感性形式中的理性意蕴。失去了艺术欣赏的基础,就失去艺术对象的特征,艺术批评也就变为一般的理论批评,而不成其为审美的批评了。  相似文献   

19.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海英 《浙江学刊》2003,(6):104-109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本·作者·读者——文学批评在三者间的合理游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学批评中,存在着"作者中心"范式、"文本中心"范式、"读者中心"范式.在三种范式间合理游走,就像文学活动中以作品为中心一样,在文学批评中也要以文本为中心,兼顾作者和读者;在批评活动中,把作品的原典意义和解释意义区分开来,注重对作品原典意义挖掘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