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序正义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在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中,罗尔斯将程序正义分为完善的程序正义、不完善的程序正义和纯粹的程序正义三种不同类型,以程序正义、尤其是纯粹的程序正义作为正义原则证成与实现的基础,使程序正义取得决定实体正义的优先地位。但在后正义论时期,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发生了"去程序化"转向,从单纯重视程序正义转向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  相似文献   

2.
正义不但有共时性维度,而且还有历时性维度。从历时性的角度而言,代际正义主要关注处于不同世代、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之间是否要讲正义原则。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在当代政治哲学关于代际正义的争论中处于核心地位,他并不主张直接将其差别原则应用于代际正义问题,而是对代际正义采取了契约论的论证方式。罗尔斯的代际正义理论面临着很多批判,他后来进行了修正,但是并没有放弃其始终坚守的“当下时间的进入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贫困救助问题上,辛格提出消除人道与正义之差异的激进方案,然而辛格所提供的论证内在不一致,而且他也没有注意到贫困救助义务的复杂性。我们应当严格区分人道与正义两条路径,以人道来取代正义,这就会无视人类合作的事实,也忽视穷人的应得权利;以正义来取代人道,这又难免对救助者做出过高的道德要求,将一些分外之责当成必须去履行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是享誉全球的学者 ,其所遗馈予学术界的思想资源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他的学术目标是要确立一种正义论。本文以罗尔斯的《正义论》为核心 ,对其自由主义的价值旨义的基本内涵和发展进行了分析概括 ,并择要介绍了其理论所引发的思想回响  相似文献   

5.
对于社会政策研究来说,社会空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社会政策自身具有空间性,而社会空间既是社会政策的对象也是社会政策的产品.以城市贫困的空间剥夺作为案例,充分展示了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同时也揭示了社会政策是社会空间的重要影响变量和重要干预途径的政策内涵.借鉴大卫·哈维的主张,本土国情下社会政策的"空间正义"取向应包括资源分配正义、社会治理正义、社会福利、积极的空间介入和公共参与五个基本内涵.社会政策空间之维的揭示,为反思和监控政府与市场的空间行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6.
戴维·佩珀在批驳生态中心主义的绿色运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改造与吸收,综合成激进的绿色政治实践思想。他把生态危机的出路与社会主义前景深度结合,通过反思生态问题的关切点,即坚持人的需要和对正义的追求相统一,重新确立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构建绿色的、正义的生态社会主义,以期化解生态危机的困境。探析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进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价值,不仅有助于以生态命运共同体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有助于校准生态正义和社会正义共赢的价值原点。  相似文献   

7.
8.
公司法司法解释是以一个法律文本去解释另一个法律文本,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为克服文本式司法解释的局限,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的形式,对具体法条的理解与适用作出方法论的解释。公司纠纷案件的指导性案例作为判例化的司法解释,并不是对法律规范作出体系化的解释,其效力仅限定在个案,是法律规范具体化于个案的过程。指导性案例提供的是个案规范,或具体化的裁判规则,并不是也不能提供一般性的法律规范。指导性案例的规范意义,在于统一法律适用标准,有效指导人民法院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9.
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是在赫拉克利特的流变说、自然主义的自然本体论的基础上加以苏格拉底的概念学说提升而形成的;是在反对埃利亚学派的消极的辩证法、智者的驳斥术、否定的主观辩证法的过程中创立的.它是一种客观理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通过三重视域系统建构了意识形态的丰富内涵,在批判性视域中批判唯心主义的虚假意识;在阶级斗争视域揭示唯心主义的虚假性来源于阶级性;在唯物史观视域指明阶级性根植于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并揭露德意志虚假意识如何发生。虽然这三重视域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侧重但却环环相扣。分别基于这三重视域发展起来的意识形态理论,都有独创之处,但未能以整体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去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  相似文献   

11.
客观辩证法的生存根基遭遇质疑,衍义进程迫近困境,使其深陷存在合法性争端的尴尬境地。以黑格尔《逻辑学》为中心,从生成逻辑的层面对客观辩证法的生存根基作出尝试性的解蔽,对其生存困境作出可能性的诠释,旨在厘清范畴,为还客观辨证法之本真,彰显辩证法应有的思想意蕴和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2.
胡塞尔早在前现象学时期就专注于数学的哲学基础探察,指明数学意义上的流形概念需要哲学上的彻底阐明,而不是从纯形式概念本身阐明。正是在扩展黎曼流形概念基础上,经由现象学还原,胡塞尔开启其空间现象学基本思路,甚而也展示其现象学起源的一般引导线索。借此空间流形概念成为其空间哲学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恰是对空间流形的探讨,借助于观念直观和理念化来表明空间构造不同层阶的现象学关联。  相似文献   

13.
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的减贫工作重心已经从脱贫攻坚转向共同富裕。聚焦乡村旅游情境,基于“核心-边缘”与空间正义理论,以江西婺源李坑村为案例,剖析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的空间非正义表征与机理,揭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模式与路径。研究发现:生产要素回流、人民主体性回归、空间秩序再建构、物质与精神双重发展是乡村旅游与共同富裕价值互嵌的底层逻辑。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源于地理、产业、资源、决策等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非均衡空间结构引发边缘群体的多元化涌现。治理乡村旅游地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多维空间的“核心-边缘”结构,从空间结构、主体关系、治理体系三个层面构建乡村旅游推动共同富裕实践模式,保障边缘群体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与权益的平等共享,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的区域正义、阶层正义、资源正义与权力正义。  相似文献   

14.
15.
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交流和互动的社会空间及精神文化场域,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冲击下,乡村传统的公共空间面临着活动萎缩、功能弱化等诸多问题和挑战。近年来,祠堂作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得以重建,这是值得学界重视的乡村社会文化现象。鉴于此,以皖南X村为例,分析祠堂的重建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记忆、交往维系、秩序整合等诸多方面所发挥的积极功能。以地方党委和政府引领、村民主体参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多重发展机制,可以有效重构乡村公共空间,共同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相似文献   

16.
在工业文明的肆虐下,当今城市空间的建设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城市空间与大自然关系的疏离,城市居民精神生态和情感交流的缺失等。从实践的层面上看,人们在城市空间建设中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努力实现城市空间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另外,城市空间美的塑造应该考虑到人际交流的实际需要,增加人们感情交流的场所和空间,营造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精神生态。从理论的纬度看,以空间美学主体性的视角重塑城市的精神生态,是弥补城市美学不足、回归平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7.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建立在其对传统的主客观二元对立论的超越之上,他认为社会空间是一种"关系的系统".在社会空间里位置上接近的行动者,拥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群体与阶级以此为基础得以建立.而行动者在空间中的位置取决于他们的资本总量及不同资本的比重.从静态角度来看.空间即场域,其与"惯习"存在建构与制约的双重关系.此外布迪厄通过对社会空间与"阶级"概念的论述,使社会学的区分性研究从垂直层面走向水平层面.  相似文献   

18.
《新青年》"通信"栏目戏剧性的演变过程,显示了近代报刊民间化和政党化的双重影响,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投影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公共空间"既建构又解构的悖论性状况,使"现代性"在中国语境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面目。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主题是人性、优良政府与正义,而荀子是体现这个主题的重要一环。对于荀子来说,该主题很大程度上是以礼为焦点的。从政治哲学的视域考察荀子的礼观念,可以看出其呈现出多重向度。就人性哲学的主导倾向而言,可以把荀子归入他律伦理学的类型;就理想的政体而言,荀子支持的是君主专制,只不过是仁慈的专制主义而已;就正义观而言,荀子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精英主义的等级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西方学界仅仅从数量计算维度质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可操作性,雅克·比岱通过强调价值概念的社会政治内涵来阐明数量维度与社会政治维度之间的内在统一。他从价值衡量与价值生产的关系问题入手,揭示出从“一般人类劳动耗费”转化为“劳动力消费”是理解《资本论》中劳动价值论的关键环节,马克思正是由一般生产过程推进至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才清晰地阐明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交换的特殊性质和价值规律转型问题。然而,由于比岱的解读方法不是历史辩证法,他无法把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规律究竟怎样从抽象上升为具体,而只能将抽象作为具体的前提进行一个外部的论证。清晰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唯物史观基础,对于深化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与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