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电视频道或某一电视节日的人数在观众总人数的比例。随着传媒的产业化、市场化,收视率已纷纷被各家电视媒体作为节日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来考核和奖惩创作人员。现从三个方面分析影响电视收视率的因素:一是媒体因素,比如频道间或频道内的节目质量、编排、宣传程度;第二方面是受众因素,主要有受众的收视动机、收视习惯、受众构成(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区域状况等)、受众的需求、受众的偏好、收视规律等;第三方面是季节和地区因素等。  相似文献   

2.
收视率作为媒介产业化的必然产物,代表的是拥有巨大力量的市场法则,是电视媒体运作管理和节目考评的核心指标。电视艺术审美作为电视艺术的"质"和"魂",是塑造电视节目品质的关键。通过探讨电视艺术审美与收视率的矛盾交互关系,一方面希望促进电视产业的发展,为电视艺术提供必要物质支持和广阔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净化电视文化生态环境,正确地引导和提升观众的审美文化素养,以实现收视率的科学、健康、协调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媒体的竞争中,将娱乐因素融入到节目中成为电视媒体赢得收视率的重要途径,电视新闻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娱乐化的道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角度来看,新闻娱乐化一方面使得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把受众的本能欲望作为新闻价值选择的标尺;另一方面,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新闻成品又刺激了受众潜意识中的“暗影”。  相似文献   

4.
"绿色收视率"概念的提出及其受到广泛关注,反映了社会对当前电视媒介片面追求收视率引发的节目"文化空壳"现象的忧虑。"绿色收视率"理想的实现至少面临三方面的挑战:收视评估体系的各项指标数值难以准确科学把握;高素质的电视经理人才匮乏;电视媒体的成长环境与市场机制存在"硬性"冲突。有针对性地寻找突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媒介产业化的推进,以收视率为导向的节目形态构建已经成为电视媒介发展的主流。其中,电视文艺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因为它是带动电视媒体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主要渠道。在电视媒介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央电视台在金字塔的顶端,省级卫视在中间,省级非卫星台和城市电视台则构筑在金字塔的底端。  相似文献   

6.
电视专题节目的创意策划,就是用新的思维,打破传统,创造一种全新的电视节目。在创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强化节目结构的悬念设置、突出节目内容的人文情怀、在角度切入上另辟蹊径、充分运用视觉语言的特写镜头来表达画面、创造性地融入"情感"元素等创意方法,提高电视专题节目的收视率。  相似文献   

7.
日本电视节目长驱直入台湾的市场,挤占了台湾电视台已经极为狭小的空间,使得台湾自制节目多元化的环境难以出现,并且影响了自制节目的多样性。同时日本节目的海量涌入,也引发了文化安全上的担忧:日本利用电视媒体的"文化软权力"来施加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的综艺节目,总是效仿日本电视节目中相对低俗的节目和单元,除了容易模仿,容易出收视率的原因之外,也有台湾电视人对制造电视垃圾并不排斥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媒体史叙事视角下的电视媒体“娱乐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功能主义视角看,一种特定文化现象的存在是由于其履行了某种重要的社会功能。电视媒体的"娱乐化"趋势,作为媒体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征也必然如此。文章从媒体史叙事的不同角度把握"娱乐化"以及"限娱"的合理性,指出电视媒体"娱乐化"并不仅仅是"娱乐化"节目的过多,更是"非娱乐化"节目弱势表现的突出反映。只有从监管与引导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加快、加强媒体问责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为电视媒体"非娱乐化"节目生存提供政策优惠与扶持,才能改变电视媒体娱乐化节目"相对强势"、非娱乐化节目"绝对弱势"的局面,以促进电视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伴随媒体技术的发展,电视理论与媒体格局不断革新,受技术与市场环境的双重影响,忽视 社会效益、盲目追求收视率的现象时有发生,亟需细化节目评价体系以抵制不良风气的蔓延。此前, 广电总局结合技术发展推出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有效改进了评价系统的缺漏,但 还应分别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细化评价指标,继续完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并通过构建多元评价机 制推动我国电视节目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电视法制节目走故事化叙事的路线有着自身特定的媒介逻辑。故事化叙事在为电视法制节目赢得广泛社会认可,赚得较高收视率,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效果。平衡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事中的眼球效应与教化职能,纠正其间的不良偏向,在确保法制节目可视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维护其特有的严肃性本质,显得应时而必要。  相似文献   

11.
近年出现的一批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节目选题的原创性电视节目,获得了观众与业界、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在选题创意和设计制作上,这些节目抓住传统文化的某一个点或面进行具象化传播,在“老”选题上做新文章。走具有开创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具象化传播之路,既为电视节目在新的技术条件、社会语境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发挥属于电视媒体的媒介议题设置功能;同时也可以有效唤醒受众内心民族归属性的文化意识,实现民族文化基因的有效传承和巩固,进而构建民族文化认同。这是增强电视媒体传播竞争实力、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弘扬传统文化精华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一、提出问题媒体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无论是在学界、业界还是受众心目中早已成为一种定论。然而在传媒日益走向市场的今天,收视率与发行量不得不成为媒体能否生存下去的标尺,伴随着“收视率至上”这一观点产生的是,当前国内电视媒体泛娱乐化与低俗化的传媒现象,与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背道而驰。中国媒体是否走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媒体的社会责任与自我生存果真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如果不是,那么如何寻找它们之间的平衡点呢?二、分析问题1、娱乐、低俗之风盛行于电视媒体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娱乐成为电视…  相似文献   

13.
舆论导向本身就包含舆论监督。作为基层媒体的区县电视台,不能以“覆盖面积小、监督者与被监督者容易见面、害怕家丑外扬”等为借口放弃舆论监督。区县电视台当然也能够办好舆论监督栏目的节目。重庆市永川电视台从2007年5月起开设的《城市扫描》栏目,秉承“扫描城市空间,关注百姓生活,针砭陈风陋习,提升城市品质”的宗旨,勇于承担媒体责任,其成功实践可以充分地说明区县电视台有能力办好舆论监督节目。  相似文献   

14.
故事化是当下众多电视节目争相采用的一种方式。在创造了高收视率的同时,过度的故事化也让许多电视节目进入"泛故事化"甚至"泛娱乐化"的误区。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走近科学》可视为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本。通过梳理《走近科学》节目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电视节目故事化的优势和弊端。而收视率在推动电视节目"泛故事化"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收视率毕竟不等于收视质量,无法反映观众的满意度。因此,提倡绿色收视率评价体系,强调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协调发展,才能净化收视环境,维护电视生态,确保故事类电视节目的品质和内涵。  相似文献   

15.
作为电视媒介与传统相亲的融合,电视相亲节目自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之上就一直备受关注。在经历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婚介为主的试水期以及新旧世纪交替以综艺娱乐为主的探索期之后,以2010年《非诚勿扰》为标志的繁荣期到来,一时间各种相亲节目充斥荧屏。热闹背后,电视相亲节目也需要从发展的历程中追寻,在比较中发现“同”与“不同”之处,并从同质化与特征化的比较中得出保持长久生命力和维持较高收视率的发展之路,即不仅要克服盲目同质化的问题,还需要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并坚守内蕴的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6.
传媒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各类媒体互融、互动的新时代,电视读报节目就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电视读报节目的异军突起、成绩不俗可以说是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产物。本文将从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的生态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分析、电视媒介、传播效果方面对这一节目形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法制节目开始涌现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种调查数据表明,法制节目在收视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然而伴随法制节目的飞速发展,问题也相继出现.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使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相似文献   

18.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以《实话实说》为代表的一批电视谈话节目收视率持续走低,有的不得不改版亮相,这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已陷入低谷。那么,出现如此景象究其原因何在,又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走出困境,再现昔日辉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电视节目需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分布着几亿的农民,在电视成为农民主要信息来源的当代社会,中国当前的电视节目安排中面向农村的节目定位不够准确,电视媒体应该为农村提供什么样的文化节目,一直是电视媒体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文章根据中、西、东部农民信息需求及选择节目内容的偏好,探讨目前中国农村需要的电视节目,为电视媒体更好地服务农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当前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存在节目类型单一、文化功能弱、商业化价值观念渗入等问题。可通过创办品牌化民歌节目、培养受众兴趣和引导电视媒体价值观等方式,来拓展裕固族原生态民歌电视媒体传播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