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1987年第3期《新文学史料》发表的安危整理和翻译的《鲁迅同斯诺谈话整理稿》,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是安危根据从海伦·福斯特·斯诺那里得来的手稿原件整理的,发表时还同时发表了《埃德加·斯诺采访鲁迅的问题单》和安危的《鲁迅和斯诺谈话的前前后后》;人们的注意点自然是鲁迅谈话的内容,但安危的文章考订了提出“问题单”的人不是斯诺本人,而是海伦·斯诺;鲁迅和斯诺谈话的时间为1936年5月,当时海伦正在北京  相似文献   

2.
著名美国记者、报告文学家埃德加·斯诺在其新闻报道及报告文学作品中,折射出敢于舍生取义、追求真理、献身正义事业、刚直不阿、敢说真话、淡薄名利、诚实、正直、客观、独立思考以及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今虚假报道不断、纪实文学创作出现危机的现状下,斯诺精神可以成为某些记者和纪实文学家的镜与灯.  相似文献   

3.
2007年9月6日,我们在埃德加&;#183;斯诺《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和海伦&;#183;斯诺《续西行漫记》(红色中国内幕)的诞生地革命圣地延安,在座落在延河之滨的杨家岭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举行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和海伦&;#183;斯诺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具有返本溯源、回归精神家园的心灵兴奋和喜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倡导建立中国特色的延安学,探讨延安学的研究对象和历史根据时,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西行漫记》发表70周年暨海伦·斯诺诞辰100周年,由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西行漫记》与延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6日在延安大学举行。会议主要围绕《西行漫记》、海伦·斯诺和延安学三个方面进行了研讨,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先后出现了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和作品。从捷克的基希,美国的约翰·里德、埃德加·斯诺,到我国的瞿秋白、夏衍、刘白羽,魏巍、徐迟、穆青、黄宗英、陈祖芬……我们看到,这些中外报告文学名家普遍具有一种特殊的修养,那就是敏锐的眼光,记者的工作方式,作家的文学修养,以及坚持真理、坚持报告文学真实性原则的道德修养。一句话,他们具备记者和作家的双重本领。今天,重新认识和加强报告文学作者自身的修养,对于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推动报告文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6.
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冒险进入陕北红色根据地采访,生动而朴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中国工农英雄的革命业绩。他的《红星照耀中国》出版以后,很快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在全球流传。毛泽东同志认为这本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美国新闻界评论这本书“是经典性报告文学的样板。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憾世界的成就。”由于斯诺的著作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反共的本质,首次报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为挽救中国作出的英勇斗争,影响巨大。激起国民党政府的惊慌和仇视,决定查禁斯诺的著作,以阻挠其流传。根据国民党政府的档案记载,被查禁的著作有以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斯诺、海伦热爱和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是为了深入理解与正确反映中国;《两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和其他报道是介绍、反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杰作;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及文化交流的发展,人们对斯诺、海伦的研究、认识会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8.
埃德加·斯诺是中美关系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个人物。对他的代表作《西行漫记》在中美关系史上的历史地位应当作出正确的评价。《西行漫记》的问世与传播1936年6月3日,埃德加·斯诺,满怀着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的同情和支持,以“再次去内蒙采访”为掩护,自北平启程,前去陕北红军根据地。7月初他乘东北军的卡车到达当时属国民党统治区的延安,又步行日余,抵安寨县白家坪红军前沿司令部,同周恩来谈话两天(7月9日、10日)。随后前往当时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保安。7月16日毛泽东第一次正式会见斯诺,与他谈了抗日战争的形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爱伦·坡是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作品以描写死亡著称.爱伦·坡幼年父母双亡,后来养母和爱妻又相继亡故,他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感受.他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写作别具一格,他对死亡的理解开辟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爱德加·爱伦·坡的短篇精品《厄舍府的倒塌》作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朵奇葩,历来深受中外论者的偏爱。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源于一系列二元关系的整合与分离。具体而言,是理性与非理性、厄舍府与其主人、罗德里克和他的妹妹,以及文学同现实之间的整合与分离。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后现代小说《白雪公主》主要嫁接于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其中也穿插了其他经典童话故事的情节。唐纳德·巴塞尔姆运用互文性将文本历史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所进行的诗学构建,是对文本历史的承续与反叛,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创作的锐意创新。在互文性的框架下解析《白雪公主》的童话隐喻,旨在阐述文本表面散漫的叙事风格背后隐藏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2.
巴塞尔姆后现代主义小说《白雪公主》嫁接于格林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二者创作风格迥异。对作者而言,互文性是其“叛逆性创作”的重要手段;对读者而言,互文性带来了“痛并快乐”的“极乐”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解读后文本的白雪公主角色塑造的矛盾性和悲惨命运,揭示作者的创作深受前文本的传统和作者所处社会背景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出生时适逢日本战后第一次人口出生潮。特殊的“独生子”身份让村上春树度过了孤独的童年,也让他饱受同情与质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村上春树把这种特殊的成长经历带入了许多创作中,塑造了大量的“独生子”形象。从村上春树的成长经历入手,结合村上春树创作的作品,分析了“独生子根性”对其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中叶才情横溢的诗人,徐祯卿在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不懈的追索。本文首先从地域性、时代性、个体性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徐祯卿诗歌创作中“情深”的基本特征;继而对徐祯卿诗歌理论,尤其是其吴中文学创作的理论总结《谈艺录》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得出诗人试图构架以“情”为核心的诗学理论体系的结论;最后总结出诗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内对于以“情”为核心的文学创作新境界的理想追求,实际上是他深层心理结构在文学创作领域内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当代文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雪国》,可谓站在巅峰的作品。它承继了日本古典文学中的精神,又结合了西方文艺的创作手法,精准地表达了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综观《雪国》,流淌于其中的,是一种不断的憧憬,以及随之而来的虚空,营造了悲美的氛围。拟从"憧憬的失落"这一点,做一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学批评中修辞论视角的出场与文学创作、文学观念、文学批评方法都有内在关联.它在"新时期"的出场是在传统文学观念的一尊地位发生动摇,文学创作中形式因素被凸显,以及对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学理论的引介逐渐走向深入的情况下发生的.1980年代中期以前修辞论批评集中在对王蒙小说的评论中,中后期则转向对马原等先锋作家创作的关注.文学修辞批评在"新时期"的出场,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诗人和剧作家.综观其文学成就,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戏剧和小说的创作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他的创作也促进了其翻译水平的提高.在翻译与创作两者间相互影响下,郭沫若在翻译和创作上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努力已一个世纪有余,然而文坛经典之作却屈指可数;尤其是近十年来,伴随着话语转型而来的却是“失语”的焦虑;“颠覆”“消解”之后却不见有效的重构。具体表现在:一,我们的文艺理论一直在西方的文艺理论里徜徉;二,我们的创作在一味地模仿西方的现代形式。显然,我们的现代化已走入误区。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照亮我们走出误区的圣火。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已远远超出了个体精神创造的意义,通过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不可或免地被纳入团体、政治和商业等制度控制之下。这些制度与大众传播网络的合谋,造就了现代作家创作的特殊生态。  相似文献   

20.
被文学史遗忘的《小说季报》集中彰显了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文学的嬗变.基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共和”语境体验,他们将“导世牖民”作为办刊宗旨,与此同时,却又认同于传统小说观念和娱乐化的写作方式,这使其创作呈现出多元面相.《小说季报》中的老派鸳蝴作家在现代语境的压力下,悖论式地解构了他们营建的古典文学世界,而新生代鸳蝴作家则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这些嬗变特征的发掘可以修正民国初年鸳鸯蝴蝶派唯娱乐化的笼统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