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 李贽 思想 矛 盾的 视 角探 讨了 晚明 启 蒙哲 学 在理 论上 的 误区 。李 贽的 思 想驳 杂而 不成 体 系,且自 相矛盾 。 他以 法家 的功 利 主义 反 对儒 家的 空谈 性 理;以 道家 的因 任 自然 否 定儒 家的 礼教 和 法家 的 法治 ;又以 禅宗的 怀 疑精 神向 世俗 和 传统 挑 战,最后 皈 依佛 教 的彼 岸世 界,走 向 寂灭 无为 。 李贽 的 悲剧 虽带 有那 个 时代 的烙印 ,但 更主 要 的是 其思 想 矛盾 的产 物 。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学界将李贽诗学归之为“童心”说不同,文章从李贽“大人”之学入手,溯源其心性锤炼历程,梳理出“快乐”诗学的特质。对此特质,分别从主体性与价值两个角度探讨:一是独立不惧的“大人”形象的树立;二是平易自然的“化工”风格。李贽有着自觉地追求自由、独立的主体意识,同时在诗学表达上不尚典,不雕琢,不求载道,这与晚清的“诗界革命”、五四的“新诗革命”皆有贯通之处,具有了“现代性”的特质,故对其诗学价值更应放置在传统与现代文学的“长时段”演变中去发掘。  相似文献   

3.
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思想旗帜和一代思想文化巨人,一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他被诗人们赋予了犹如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式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被哲人们赋予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之人”或“坐圣门第二席”的崇高历史地位。在国际上,他以一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哲学的烈士”的崇高人格形象,被称为“中国人中罕见的典例”。文章对李贽在哲学、史学、伦理学、政治经济思想、文艺思想和宗教思想诸方面所作出的理论创造作了全面的阐发,以展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划时代意义;并通过李贽思想对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深远历史影响及国际影响的论述,凸显了李贽的自由精神和批判精神对于探索现代理性重建之路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就人的德性境界而言,孔子的“仁”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的目标与追求,而是关乎自己本身、来源于自身本性的一种生存状态。“勇”则是指源于人的道德本性的直觉任情和意志自由、自控。当“仁”展开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或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勇”则更为强调道德理性对欲念的抑制,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德行能力,表现为对刚健与柔顺二者的平衡、把握,也就是合乎中庸之道。同时,孔子也兼顾到社会价值目标对“勇”德的导向性,强调以“义”制“勇”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张中全 《船山学刊》2005,(4):124-126
李贽通过“童心说”与“自适说”,使晚明士人由重视人的道德价值转向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由重视群体价值向重视个体价值的转向。李贽对个体生命意志的执着追求,对“无所待”人生境界的憧憬,深深影响着晚明士子对存在的关注,对自由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龚志伟 《理论界》2006,(3):151-152
社会变迁与转型带来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日趋多元化。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握“小观点”,融入“大思想”;围绕“小教材”,拓展“大社会”;立足“小课堂”,走向“大生活”,即坚持由“小”及“大”的原则,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当前我区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四观”教育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加强“四观”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搞好“四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郭美凤 《阴山学刊》2003,16(2):90-91
“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 ,不仅要宣传贯彻十六大精神 ,而且要用十六大精神指导“两课”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使“两课”更具时代感、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试论江泽民教育论述的思想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洪  彭熙 《江汉论坛》2003,3(6):115-11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南,又是江泽民教育论述的理论基础,二者互为表里,表现出了高度的逻辑统一性。江泽民同志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他所关注的是个性的“人”与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全面发展人的培养目标与全面、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方法的统一,他的教育论述体现了这一要求和特征。江泽民教育论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自始至终都体现和贯穿着创新思维,并成为他创新哲学思想的重要内核。  相似文献   

1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新形势下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呈现出知识结构亟待更新、教学模式单一、忽视现代网络技术、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高校组织教学观摩展评、教师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加强集体备课的措施,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及专业发展,改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道观"是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以"一"作为知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以"每个一"作为行的出发点和载体,通过"心斋""坐忘""外天下""外物""外生"的人生修养,使现实中的"每个一"向本体"一"回归,只有通向道体"一","每个一"才能明觉自身,获得万物齐等的价值,也才能逍遥物外,到达无的境界。"道观"使庄子哲学由错综复杂变得条理明晰,呈现出主体性、认知性、境界性、矛盾性、复杂性、超越性、丰富性等特点。实现了庄子哲学以"观"为始,以"行"为成的内在体系;以及由认识统摄宇宙本体,延伸至人生政治的逻辑理路。通过"道观",《庄子》内七篇可以做如下排序:《齐物论》《人间世》《养生主》《德充符》《逍遥游》《大宗师》《应帝王》。  相似文献   

12.
先秦音乐美学思想之“和”及其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十分丰富,其资料浩若烟海.但是,其基本思想在先秦时代就已初具雏形,并内涵了其基本的特征"和"之思想及其三个维度:儒家的"德和"思想,道家的"天和"思想,郑声的"心和"思想.它们影响着中国音乐美学以后的路径和走向.笔者拟就此一问题,谈点陋见,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说服教育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充分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四个自信”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四个自信”彰显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同和坚强自信。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亟待加强。“四个自信”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内容。“四个自信”教育的途径是“三个统一”。“四个自信”教育关乎大学生的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与希望。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视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大学生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引导大学生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承担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可以很好解决大学生学什么、走什么路和为什么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梦"作为引领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理想信念与精神旗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了新的理论话语体系,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层次水平。在推动"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科学把握契合实际的原则,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方式方法、支撑要素出发,探索促进"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招生、分配“并轨”,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相比旧体制而言,在“并轨”制条件下,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些政策有了较大调整,由此引起了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分析这些新变化,从而提出相应的引导对策,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 ,应努力实现多方面的结合 ,并初步提出要注重理论与实际、德育与智育、灌输与启导、普遍与个别、身教与言教、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与管理 7个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在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乐观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长征精神",它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当今时代的一种精神引领。本文通过梳理"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结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对"长征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加以阐释和分析,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