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践论、后实践论与美学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不同意杨春时、张玉能的论点,认为其观点系建立于外来文化基础上的美学思想,不能解释美。 作者提出重建美学应以中国古典文化的超越感性和超越理性的悟性思维方法,克服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偏向,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上,将人性与现代感性形式相结合来认识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现代哲学运动之一,对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象学的效应也相继波及到中国的人文社科领域。目前,十分有必要在译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筑学术平台,加大现象学在更新当代学术观念、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探索力度,以推进学术事业的长足发展。本组“现象学与中国学术”专题讨论就是这一努力的具体尝试。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古代美学遗产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现和整理古代美学文献、材料;二是用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以及相关的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的最新成果来阐释这些材料.显然,前一项工作无论就时间和成就上说都胜于后者.而我总认为:要使古代美学研究有实质性的发展,使之真正达到当代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理论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思维方法和价值尺度,而不是拥有材料的多少),关键不是穷毕生精力去故纸堆以至黄土地中发现几条“新”材料,而是用最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崭新的理论观照,加强古代美学研究的当代性.而在当前我国学术界,却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那些古典功底扎实的前辈似乎于新潮理论有些陌生;而那些赶 相似文献
4.
5.
“后实践论美学”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论美学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主要贡献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美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然与人的一种关系属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客观论美学和主观论美学的思想局限,为美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根基。新时期以来所出现的后实践论美学的各种理论主张,不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理论对于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就是试图对之进行改造,来否定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并借此来否定美的哲学,进而把美学归结为只是一个审美经验论和审美心理学的问题。就观念和方法来看,这都不是对美学研究的推进,而是向传统主观论美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美学研究一开始是沿着两条主要途径进行。一是重于对美的形式的研究,认为美在于物体的形式,注重从客体即对象本身的结构关系、形式构成、要素排列等方面去探讨美学问题。另一条途径是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即着重从哲学上探讨事物存在的最后本性。随着十七、十八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经验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开创了从心理学、从感觉经验方面研究美学的新领域。它成为近代美学主流的先导。在近代美学中,形式派的美学仍然占有一定的席位。近代艺术中出现的一股强大的形式主义潮流便极力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不在于感情的或理智的内容,而在于线条、颜色或体积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所谓“有意义的形式”。而从哲学方面研究美学的各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实践论美学不断地自我超越、衍变发展,从其理论形态上看,至少有六种发展路向: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周来祥的实践和谐论美学、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张玉能的新实践美学、邓晓芒的情感论美学和彭富春的天道论美学.它们既有着注重形下的实证研究,学术品格指向社会和艺术现实等五种相同的发展趋势,也共同面临着在同中国传统哲学资源的结合中,如何阐述美善相乐、天道人道等与自由王国、自然人化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 《旧约·创始纪》载:地球上人类的语言原是一样的。在一次东迁途中,人类发现了一片沃原,便准备筑城,造高耸入天的塔,为着永远免遭离散之苦。此举惹怒了造物主。于是,造物主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其散居世界各地,互不往来。这个颇富哲理的神话,是人类为寻觅共同语言而产生的苦闷象征。爱因斯坦终于因此而联想到彼时科学界之状况,不无感慨地说:“每一位严肃的科学工作者都痛苦地意识到,他们被违反本意地放逐到一个在不断缩小着的知 相似文献
9.
署名白耶的通信,是为表明我和尤西林先生《摹状词与审美判断》一文(《学术月刊》95年9期)的不同学术立场。实质的分歧更为深层,关系到尤先生既在坚持又欲深化的实践论美学的一个重要哲学基础,即本体论问题,这点尤先生也意识到了。但原来简短的通信不可能谈透彻,兼之尤先生答函又做了补充(通信与答函均见《学术月刊》96年4期),看来很有必要再作商讨,也便于继续向尤先生请益。 由于同样认为,论辩必须在学理层面进行,而不该只凭感想或意气,故而我所论述并不限于表面的见解。又因尤先生坦陈与实践论美学的奠基者之一李泽厚先生在思想上的关联,兼 相似文献
10.
11.
“抽象的观念能不能想象出来呢?不,不行的。”这种说法对不对?不信罢,古今中外持此种见解的大有人在,如早在罗马时期朗加纳斯在《论崇高》里就提到,有些人把想象称之为“形象制造”,十九世纪英国学者柯尔立治也认为想象力是造成形象和改造形象的能力;要信罢,历来又有许多人不赞成这种看法,如俄国化学家门德列耶夫就认为没有想象就不能产生化学元素表,列宁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说没有幻想甚至连微积分也不能产生。想象是不是只能产生形象,而不能产生抽象观念呢?或者说,想象是不是既可以产生具体形象也可以产生抽象观念呢?狄德罗有一个说法,对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启发的。他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 相似文献
12.
《南词叙录》是宋、元、明、清四代专论南戏的唯一美学著作,在中国古典戏剧批评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其著者徐渭,生活和活动的年代,正是北杂剧衰微,南戏兴起的时期。戏剧批评与理论,较之唐宋,有了较大的发展。对北杂剧的创作、表演诸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唯独南戏的研究,无人问津。而徐渭于1559年撰成《南词叙录》,不仅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戏研究的空白,而且继承、发展了前代及同时代人的先进的戏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艺术的起源时,朱光潜的实践论美学仅就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来论说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和实践精神的掌握之间的密切关联,未免对人的实践乃是有着多重的价值维度这一人文本体事实有所疏忽,而且就异化不能有所谓美或令人起美感来区别这两种掌握,也不免过分粗略.在这疏忽和粗略的背后,则是朱光潜所理解的实践论方法对以"自由"为根荄的在对象化活动意味上的马克思实践范畴,在相当程度上的偏离.真正的实践论美学的建构尚需回味马克思的"自由王国"之说,因为只有在这个处于"必然王国"彼岸的地方,才可能找到有着"实践"内涵的"美"或有着"美"的内涵的"实践"得以生发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梳理问题入手,认为实践美学的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社会与个体、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关于积淀与突破、理性的凝聚与感性的超越的矛盾;关于回归心理本体与超越实践美学的论争等。文章指出,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从理论视点和价值根基两方面深入发掘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的整体内涵和现代意义,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美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美学的前沿——关于实践论美学争鸣情况的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着哲学文化的现代转型,我国美学界对新时期以来美学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态势,是对实践论美学的评估及批评。围绕着这一点,又进而引发了不同意见的争鸣,和被统称为“后实践美学”的新的美学观的问世。为使大家对当代中国美学的这一前沿走向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本文根据所见的材料,将各家主要观点初步进行了归纳。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希望识者补正。 相似文献
16.
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都是传统本体论,存在论的译名并非仅仅是名称的转换,而是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标明和提示着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实践论是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它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了科学与价值,实是和应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维度就是马克思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存在论、社会(历史)认识论和实践人本主义三位一体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17.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艾思奇同志先后在中央高级党校内部和校外许多单位,作过多次学习毛泽东同志哲学著作的辅导报告。这个稿子,是依据他于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五年间,去中国文联、解放军总参谋部、高等军事学院、海军正师级以上青岛学习班等单位的报告速记稿整理而成。我们整理的原则,是把几个稿子作综合比较,吸收各个稿子中好的东西,删去一些明显不合适或重复的段落,作了一些文字上的加工,不增加任何观点,力求保持原稿面目,反映出艾思奇同志的哲学观点。艾思奇同志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讲的,对于建国以来某些历史问题的解释,当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为准。艾思奇同志对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很有见解的,但也只是他个人的体会。现在发表出来,仅供读者在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时参考。限于我们的水平,整理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诚挚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相似文献
18.
19.
对于“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界定:一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或者从存在论角度,具体地分析实践的结构、功能,研究人类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要研究的实践.一是从精神活动,或者说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具体地分析实践在人类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人类是如何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来理论地把握世界,达到真理性的认识的.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就是能动的认识论所要研究的实践.更一般地说.前者是哲学本体论所要研究的课题,后者则是认识论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其人性论的立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包括九个方面的辩证法 ,即一般的人性和现实的人性、社会的人性和具体的人性、功利的人性和伦理的人性、利己的人性和利群的人性、竞争的人性和合作的人性、“恶”的人性和“善”的人性、抽象的人性和具体的人性、稳定的人性和变动的人性、个体本位的人性和类本位的人性。只有弄清这几方面的辩证法 ,才能把握人性问题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研究变化了的和变化着的世界和中国的实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