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若斌 《东岳论丛》2008,(2):194-197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中,正确梳理和科学继承我们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和紧迫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应对全球化挑战必不可少的平台,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深厚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所构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3.
建构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终极关怀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理想支柱。这既需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正确认识和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人学终极关怀的当代价值,丰富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内涵的内容,为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发挥文化价值和文化根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柱和内在动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之林几千年而不败,就在于她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在多次沦于异族统治下而复兴,关键在于对中华文化的自觉与自信,认同与超越.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超越中华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具有价值导向与精神激励的作用。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黔中屯堡,在时空演进中经历了长期的文化涵化,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既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屯堡文化内蕴的“忠勇”“孝悌”“礼智”“仁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屯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根基,也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一种崭新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大胆探索有利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之网络文化的思路,使网络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加强文化生态保护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文化部相继命名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和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加快推进热贡文化保护实验区建设,应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打造精品,尽快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实现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建。  相似文献   

8.
张佐 《学术探索》2013,(7):112-116
边屯文化是一种综合性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边屯文化是世界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主流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关联体现了其文化意蕴:作为民族共同追求,中国梦丰富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容;作为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梦指明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方向;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梦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作为强国兴邦的精神旗帜,中国梦增强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作为造福于民的民生纲领,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根本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任俊华 《湖南社会科学》2009,(6):I0001-I0001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的文化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普遍认同、接受和实践的生活坐标和精神食粮。正因为如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自觉形成的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和文化精神的总和,其实质是中华儿女坚信不移的,被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生命意义之所向的,以理想、信念、信仰为内核的精神文化体系。重铸共产主义精神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夯实中华民族道德基础的过程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意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伴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重心的西移,西南大后方从文化边缘走向文化中心。抗日救亡的特殊历史环境使大后方文化发展呈现出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性、更大的包容性、中外文化的互动性。大后方抗战文化发展,保护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西南地区播下了文化种子,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大后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生成、延续的精神纽带,并积淀为比较稳定的民族心理情结,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精神体现。今天,这种尚义轻利的伦理精神仍然支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情感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也会被筛选和取舍,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辩证地评价和吸取先秦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义利观的建构,以及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建宁 《学术探索》2008,(4):111-115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强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性和主导性作用,就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就要提高创造力,增强整合力,加强凝聚力,体现亲和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更加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概论》课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理论成果,但涉及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及历史学等多科知识,其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关联,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概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及成效,必然有利于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及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龙的文化意蕴与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大地沃土之中 ,与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龙的崇拜心理和人神合一、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蕴 ;龙与汉语修辞也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法 ,对人或事物作出生动的描摹 ,把人、物神化了 ,给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章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和有关哲学原理,着重分析了文化强国过程中如何认识并处理好文化"普遍性"与"特殊性",文化发展的"质"与"量","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文化发展"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功能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经济、政治、社会建设提供内化精神规范,为现代中华民族建设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基本保障,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展示国家"软实力",为当今多极世界确立和谐理念的"中国价值观",推进中国及世界的和谐建设与和平发展,从精神上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振奋精神,团结抗战,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精神文化体系,构筑起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为抗战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精神文化基础。我们党正是用先进的文化引领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构建起了全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党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过程,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领时代潮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李非 《晋阳学刊》2006,(4):38-41
晋阳文化是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传承性和特殊性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晋文化的主体和主流,晋阳文化又是太原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