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许明 《社会科学》2004,(4):104-112
文学研究离不开意识形态属性 ,追求新的理性精神和进行理论建构不仅成为个人的追求 ,也最终成为这个时代的大课题。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后 ,对问题的提出和追问更加尖锐 ,从而导致了新理性精神的提问和建设性思考。从 80年代中期起 ,学界对文学研究方法的关注也非常突出。上述两个板块 ,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新理性建设和新方法论探求。这种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都关涉到人文科学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2.
赖大仁 《学术月刊》2015,(2):100-106
西方文论的"后理论"转向,既表现为"反理论",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新理论",指向对前人遗留问题及新的现实问题的重新探讨。在"后理论"转向的启示下,我国当代文论研究,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理论反思,包括解构性反思和建构性反思,这不仅需要怀疑和批判精神,同时也需要建构性的理论精神;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当代文论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所关涉的主要问题,一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点问题,二是当代文论建构的文学观念和价值理念问题,三是当代文论对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的"介入"功能问题,四是当代文论的开放与坚守辩证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2001年10月,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杂志社和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召开了“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就文学的新理性精神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现在将有关代表性观点整理成文发表,以进一步推动这个问题的讨论。新理性精神是钱中文先生倡导的新的文化和文学观念。新理性精神的命题和思想之所以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首先在于它切中了困扰着当代中国人、也困扰着文学界的中心问题,这就是以什么心态面对现代性和以什么精神面貌走向现代社会的问题。中国社会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现代性,而现代性的核心是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和近年学界提出的主体间性文学理论这两种知识形态构成了一种理论现象,它们是在主体伸张文学理论建构理路之下文论建构的相当突出的两个环节,对之进行选择性、问题式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鉴于这两种理论形态在当代文学理论领域的价值存在,对主体伸张的文论建构问题进行研究也就在一定层面上积极地参与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5.
精神的缺失或去魅是当代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学作为追求审美价值的学科与精神密不可分,呼唤精神的回归成为当代美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为精神的内涵中包孕了美学的意蕴,美学追求的理性、自由、主体性等价值只有建立在精神的基础上才具有合理性。而美学在历史上曾经充满精神,当代个人主义的膨胀导致精神的异化;个人主义悖离了实体信仰,导致了美学的价值异化;当代审美实践中个人主义的盛行,国家、民族等实体信仰面临着解构的危险,决定了美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建构以及审美实践三个方面精神回归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6.
“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年 10月 10日至 13日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厦门大学中文系联合举办了“新理性精神与文学研究方法论”全国学术研讨会 ,50多名来自全国各科研单位、高校和社科杂志社的文艺理论工作者汇聚厦门 ,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交流。对“新理性精神”的认识新理性的探讨 ,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就已经开始 ,90年代深入到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在文学理论界如“人文精神”讨论、“现代性”问题争论、“后现代”研究 ,都可归属于这股思潮。钱中文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理性精神”的倡导 ,在这次研…  相似文献   

7.
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层面,也促进了"两希"文学的互补与碰撞。文学与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休戚相关,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的角度而言,是作者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以语言为材料创造的形式将记忆重新进行书写与建构的结果,是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研究,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来探讨文学空间,将生活空间的有效的升华成文学空间,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9.
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是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重要成果,是现代性道路的不同选择在文化上的体现,是建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学科的重要理论资源。本文拟从理论基础、基本精神和价值立场三个维度对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作比较研究,以廓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关于二者关系问题的误区。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比较研究,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长期文学艺术创造实践,王充闾对文学艺术乃至审美问题都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主张。王充闾的美学观念体现为人文化的本体追求、写意的精神表现、深度追求的创造和无中介的心灵交流。他的美学观是对人的世界的关怀,显现出强烈的人文性特征。然而,王充闾并不像当代思潮中的人本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生中的意义,而是强调人类理性的力量,强调具有现实意义的理性思考与深度追求的作用,从而显现出更多的社会理性与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1.
人文素质教育是困扰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一个中心问题。为此 ,应从知识与素质的关系入手 ,围绕人文体验这一核心 ,找出传统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中的误区 ,明确人文素质教育中应注重人文体验 ,做到外灌与内输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人文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集合体。各专门学科的发展 ,不仅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自身向更完备、更深刻、更坚实、更新颖独到的学术层次提升 ,而且能够以其强劲的活力 ,推动着姊妹学科的成长和进步。人文学科之间的这种互依互渗互补互动关系 ,在 2 0世纪学坛上所呈现的态势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显著突出。它们的整体思路在拓展 ,学科的创新力度在加强 ,理论深度在加大 ,融汇趋势在加快 ,新兴交叉边缘学科在迅猛崛起。学界的有识之士应该密切关注这种新的学术态势 ,自觉地敞开自己的胸怀 ,以极为开放的眼光 ,极为谦逊的心态 ,积极主动地吸纳姊…  相似文献   

13.
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人文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对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原因的分析 ,我们应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意义 ,努力探索营造高校浓郁的人文氛围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人文价值既体现在为人类提供人文价值导向,也体现在不断地同人类世界中的各种“异化现象”、“物化现象”、“非人现象”进行斗争,这都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都是强调哲学的人文价值。哲学的人文价值在当代的凸现,正是基于现代人文精神的危机与失落。  相似文献   

15.
经济学有渊源的人性基础。斯密的“利己心”成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戈森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享乐最大化定律。凯恩斯利用人的基本心理规律成功实现了宏观调控政策。贝克尔从人性出发对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解决了许多发展难题。制度经济学健全人性 :以制度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积极性 ,以制度的约束机制制约人的消极行为 ,成为发展的关键。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全面发展人性 ,人性发展对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面对信仰多元化的严峻形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遇到了挑战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人文关怀 ,其实人文关怀的缺失并不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本身的问题 ,而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偏差。当前党的各项路线包括党的十六大所制定的奋斗目标都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在金庸的小说中 ,比较普遍地存在着“一男多女”模式 ,这个模式既是男权意识的流露和体现 ,又是丰富、复杂的人性的折射 ;既有着作家“白日梦”的因素 ,也满足了读者“男人的生活”的渴望  相似文献   

18.
生态伦理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伦理学的本质和宗旨出发,阐明了生态伦理学的本质并没有背离尊重人、关心人和一切为了人的人文精神;而生态伦理学的宗旨则强烈地呼唤着一种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人文精神,即“生态人”精神、“人类人”精神和“全面人”精神。  相似文献   

19.
先秦儒家的人道思想由孔子奠基,经孟、荀而确立;两汉至隋唐,儒家的人道思想在与神学的冲突中曲折发展;宋元明时期,理学在重振儒家人道思想的同时,也把正统儒学反人道的因素发展到顶点;明清之际对理学的扬弃虽包含着对其反人道因素的批判,但理学最终仍占上风,儒家人道思想就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