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世剑  喻琴 《天府新论》2006,(3):146-150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质性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其标志有四一是"丽"在诗论视野中得到了深化;二是"丽"在词论视野中得到了拓展;三是"丽"在曲论视野中得到了多方面争辩;四是"丽"在小说理论批评视野中得到持续论述,并且"丽"在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理论视野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探析,见出"丽"在此期走向升格.  相似文献   

2.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原范畴。把“道”范畴置于审美文化的背景下观照,描述“道”范畴从哲学领域向审美与艺术领域延伸的脉络和流变轨程,厘清儒道两家涵指的殊异与审美特征,抉发“道”范畴不同的内涵层次,对于确切把握中国美学其它范畴,昭示中国美学的独特精神,当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古典美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主要是就研究队伍人员的增多、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成果的累积而言。然而,就研究的理论深度而言,似仍缺乏强手和力作(不是没有,而是较少)。我们如果去读一读宗白华、朱光潜的古典美学研究论著,然后再读一读当代的一些古典美学研究论  相似文献   

4.
郭守运  马钰滢 《江淮论坛》2013,(1):160-163,178
“逸气”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历来表现于文艺批评领域,其哲学渊源来自于道家思想,是一种脱离了儒学框架的生存方式和人格典型,也是一种最高的人格理想和艺术追求。它拥有多维度审美质素,如自由超脱之气、自然疏野之气、清新空灵之气、高迈壮大之气、变化无端之气等。本文从老庄思想出发,梳理“逸气”范畴的历史表现形态,从而探析“逸气”范畴的审美内涵及其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管宁 《人文杂志》2020,(11):104-112
新时代文化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对传统美学遗产的继承转化。继承传统应从文化原点开始,追溯和聚焦其核心内涵与本源,选择最富有代表性和生命力的基因作为创新起点;捕捉和把握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是实现传统之现代转化的基本进路。古典美学不仅融注于精神文化活动中,而且借助器物嵌入到人们日常起居乃至生产活动中;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既要继承古代精神文化美学基因,也要传承造物文化精粹;从传统造物文化中提炼凝定出的韵致之美,为当代中国设计文化发展提供卓殊的美学资源,探索实践现代条件下艺术与造物的有机融合。农耕时代创造的审美典范与话语体系如何实现现代转型,有效进入新时代的文化场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赓续传统文脉,要对古典美学遗产有正确的认知,把握其审美内核,在持续的阐释与多元的传播中,建构属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形式、概念和范式,形成当代中国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王坤 《学术研究》2000,10(5):108-113
从审美活动的领域、审美观照的对象、审美信息的载体和审美交流的受体这四个方面来看,《金瓶梅》显示出与古典美学完全对立的美学风貌。这一裂变,在中华民族审美实践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思维模式的深层探索罗翊重在我面前的是何明同志新著《诗性逻辑与诗化美学———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结构》(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我对哲学和逻辑,特别是对辩证逻辑颇感兴趣。我深知:中国古代的哲学和逻辑都是辩证性的,这可在浩如烟...  相似文献   

8.
周来祥先生著述丰赡,我有幸拜读了他的代表作《论中国古典美学》,觉得很好读,很耐读。作为一部高层次学术专著,让人觉得好读,这是很不容易的,据我所知,不少学者对此表示了由衷的钦佩。周先生学贯中西,“积学成宝”,深思熟虑,形成了明确的见解和自己的理论系统,表述时,也就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作者厚积薄发,自当举重若轻,深入浅出,读者也就相应地不觉艰辛了。作者炉火纯青,“随心所欲不逾矩”,走笔如行云流水而“余味曲包”,读者也当如坐春风,如品清茗。中国古典美学奉清新雅淡、自然天成之美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美学"厚"范畴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土壤,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及元明清产生、发展、成熟的演变过程,其内涵由一个自然概念逐渐丰富为内蕴醇厚、含蓄蕴藉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千百年来古代先民的诗性智慧和民族品格,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广阔的美学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趣”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汉代及以前是其萌芽期,魏晋南北朝是其过渡期,唐宋是其成型期,明清是其兴盛期。在传承发展中,“趣”由最初的非审美系统扩大到审美系统,意义不断延伸,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最终呈现出“自然之趣”、“艺术之趣”、“人心之趣”三种表现形态。同时,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趣”表现出主客观统一性、依附性和“反常合道”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读罢李商隐的<锦瑟>诗,人们对诗意似乎有所领略,又似乎未曾领略,朦朦胧胧、模模糊糊.无怪乎有人说,<锦瑟>诗是一首具有朦胧美的诗歌.的确,诗篇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达到了较高的美感效应.现在,我们不妨顺着这一思路,进一步探讨这种美感的所在.  相似文献   

12.
画,作为一种美术作品,无疑是供人们欣赏或收藏的。画之所以有收藏价值也是因为它首先具有审美价值。然而,任何一幅画的第一个欣赏者或审美者却不是别人,而恰恰是画家自己。画家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进行着一种自我的审美活动,不断体验,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画家正是在自我审美感受的驱动下进行绘画构思和创作,直到整个艺术作品的完成。画家在创作过程的自我审美感受如何,直接影响到他的作品的艺术欣赏价值及其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 所谓画家的自我审美感受,是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对自己创造的对象(从观念形式到现实作品)产生的审美知觉,并由此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和快乐的审美享受。画家的自我审美活动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活动过程。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画家也还会不时  相似文献   

13.
周来祥同志的《论中国古典美学》一书(齐鲁书社出版),是继他近几年出版的三部论著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著者运用辩证逻辑的科学方法,对灿烂辉煌的中国古典美学进行了宏观的考察,深入揭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性质、特点及独  相似文献   

14.
关注内在生命的审美气化论至清代一转而注目于外在的实有之气。沈德潜的出现,尤其他倡导的“格调说”,上承唐、宋、明以来的文脉,试图以盛唐雄浑之“气”力矫当时低迷无生气的创作现状。但“格调”与“穷本”之“诗教”间难以调和的内在龌龊,以及“格调”脱离现实的弊病,使得他的“格调说”,只能成为古典审美气化论的一曲挽歌,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古典美学走向终结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审美根本上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中国古典美学和德国古典美学诸位大师的理论全都有力地证明着这一研究结论。审美根本上是一种关乎人类精神内部世界的自我相关性活动。审美的终极意义相当于宗教,给人的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灵魂的归依。审美根本上是一种自我同一性体验。  相似文献   

16.
“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或者说人的“对象化”和对象的“人化”,是美学中一个关键性的命题,特别是在关于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讨论中,之所以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分歧,如果穷其根源,都莫不与这个命题有关。因为“人化的自然”所要解决的正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个问题。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产生之前,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这个问题也跟其它重大的理论问题一样,是没有得到,而且也不可能期望得到真正科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18.
今年八月上半月北京大学朱光潛教授来我校作了为期半月的短期講学。 朱光潛先生在我校講学的主要講題是“德国古典美学”。在这个題目中朱先生分章介紹了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朱光潛教授講到康德的美学思想时認为,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的批判》第一部分,审美批制力的批判,就是他的美学。审美批判分两方面,一是美的分析,一是  相似文献   

19.
汉续秦学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学"就是体现和运用于秦政中的经义学说.这种经义行政发源于秦朝,张大于汉朝.秦政和汉政的共同性在于,二者行政的学理基础都不是一元的,而是二元的,即经义和法术.同时区别有二,一是,经义和法术这二元因素在秦政和汉政所占有的比例不同;二是,秦政中只有经义行政而无经术之士,汉政中则既有经义行政又有经术之士.所谓汉续秦学,就是指经义论政在秦帝国的政治实践,它直接影响了汉学和汉政的双向开发和互动交流.并最终在西汉中后期形成了一种经学政治形态和经学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陈国雄 《云梦学刊》2002,23(6):57-59
生态美学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美学。生态美育在古代有其原始形态,现代意义上的生态美育是在浪漫美学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作为一种特殊的美育的形态,它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