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克认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刘善华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洛克以其“白板说”认识论而闻名。据此,学术界及大多教科书一般把洛克看作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但事实上,洛克的认识论并非传统理解的机械反映论,他对人类认识的主体性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其中不乏关于认识...  相似文献   

2.
洛克的白板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代西欧哲学史上,约翰·洛克是白板说的典型代表。白板说不仅在洛克的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整个近代西欧哲学有着极大影响。但长期以来,人们却很少对此作专门而深入的研究,致使在许多人那里,要么对其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要么则仍以白板说批白板说、以白板说解释复杂的认识问题。鉴于此种情况,本文试对洛克白板说的提出、历史功绩以及理论缺陷作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3.
洛克的“白板说”方法论提出之后,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有深远的影响。“白板说”曾在这一时期被作为唯物主义反映论的重要方法而著称。但是,洛克的“白板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是有其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价值。洛克阐述的人类理性渗透到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内的世界,将天赋观念、道德先验等的根基刨去,使之褪去了荣光。“白板说”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一切都是后天的,一切都在理性和经验的范围内,因此,一切问题只能也必须在理性的角度来思索其可能性及其得失。  相似文献   

4.
关于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说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略考察天赋观念问题的起源和近代发展的基础上 ,文章结合莱布尼茨哲学的三大基本原则 ,着重分析了其具有“可能性”、“差异性”、“整体性”、“折衷性”和“规则性”等特征的天赋观念说。现代科学对天赋观念问题的探索性论证 ,启示我们重新审视莱布尼茨天赋观念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莱布尼茨是近代继笛卡尔之后主张“天赋观念说”的主要哲学家.他一方面拥护和捍卫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另一方面又从天赋观念的存在方式、主要功用,以及它与感觉经验的关系等方面对这一理论加以修正和进一步发挥.这种修正看似沿着先验论的错误方向“越走越远”,实际上是对关于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理性与经验的关系等认识论问题的反思与...  相似文献   

6.
抽象学说是经验主义者处理普遍与个别的哲学关系的基本理论。在近代哲学争论中,贝克莱对洛克的抽象观念理论的批评已是老生常谈,然而,随着对这两位哲学家的逐渐深入的阅读,这场关于抽象观念的争论也获得了进行重新解读的可能。文章通过对洛克文本的研究,力图提出对洛克抽象学说的新解释,从而为之辩护。在此基础上,还将反驳当代的洛克研究者艾耶斯的“部分考虑”说的解释,验证文章的辩护方案。  相似文献   

7.
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以及莱布尼茨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就语言任意性问题提出了相对立的观点。双方都赞同语词是观念的符号,语词的意义在于其所指示的观念;但洛克认为语词与观念的结合是任意的,莱布尼茨则主张这种结合有一定理由可寻。本文首先分别阐述两人的论点,然后分析双方各自立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梳理相关争论在历史上的脉络,澄清不同学者在术语、思路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异,最终尝试提出洛克和莱布尼茨论证中的共同问题,以及对此类问题解答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评价的角度西方学者对洛克同天赋观念的争论的评价有的侧重于历史的角度,有的侧重于理论的角度。但著名的洛克评论家阿尤(R.J.Aarom)有其独到的见解。阿龙在《约翰·洛克》一书中专门以“反对天赋观念的论争”一章来评述这一问题。该章从《理智论》发表的年代一直考察到本世纪初各家的评论,它认为莱布尼兹和伏尔泰的观点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权威性看法。莱布尼兹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公开声明,洛克沿用亚里士多德和伽森狄的观点,而他沿用柏拉图和笛卡儿的观点。这表明洛克批判的矛头首先是指向笛卡儿的,并深受伽森狄的影响。伏尔泰则以更明确的形式肯定了洛克批判的目标是笛卡儿及其流派。这种看法一直维持到十九世纪中叶。但是,当人们认识到洛克深受笛卡儿哲学的影响并在洛克哲学中再次发现唯理论成份时,引起了人们对洛克论敌的进一步考证。有人根据《理智论》第一卷唯一提到  相似文献   

9.
明确但非严格意义上提出三权分立理论的是洛克,洛克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它的分权论是近代和现代意义上三权分立原则的雏型,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是洛克“分权论”的发展。“三权分立”的真正意义即在于它对君主政体否定的彻底性。但“三权分立”原则的出现从一开始就体现出资产阶级权力分赃的本质。正确认识三权分立原则的阶级分赃实质,并不是否认三权分立原则作为人类进步的一个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17世纪末,莱布尼茨与洛克的论战将近代西欧哲学界在认识论上爆发的“天赋观念之争”推向了高潮。莱布尼茨在继承笛卡尔倡导的天赋观念说的同时,从许多方面对其加以修正和发展,从而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天赋观念是潜在而不是现实的;天赋观念的显现需要感觉的剌激;天赋观念是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知识的内在根据等。而在莱布尼茨这些既新颖又富有积极意义的观点背后,依然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恩格斯说:“在哲学方面,英国至少可以举出两位巨匠——培根和洛克。”众所周知,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科学的真正始祖,”而洛克则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集大成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典作家将洛克与培根相提并论。另一方面,洛克又是近代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最后一个哲学家,在他以后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唯心主义经验论所取代。这种情况使洛克成为人们在近代哲学研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同时也说明洛克哲学的复杂性、重要性。因此,根据历史主义原则,正确评价洛克哲学的功过是非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早在十七世纪,就有人提出各种不同流派的学习理论。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后被美国桑代克发展为“联结说”;另一种学习理论,是卢梭提出的与“白板说”相对立的“浪漫自然说”,后被皮亚杰继承并发展为“认知说”。不可否认它们在心理学史上的作用。然而也不能忽视,在今天,尤其是在新的技术革命的形势下,这两种理论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洛克哲学中表现为“观念”的表象论性质问题。该问题讨论的是洛克所说的观念到底是心灵知觉的对象还是心灵知觉的行为?或者说,洛克在观念的性质问题上是表象实在论者(间接实在论者)还是直接实在论者?问题的核心是洛克的观念是否是知觉之幕?是否是心灵认识外部世界无法逾越的第三者?纵观学者们对该问题讨论的历史,可以将这一问题进一步区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洛克的观念是不是实在对象?第二个层次是,如果洛克的观念不是实在对象,那么洛克的观念还是不是心灵知觉的直接对象,洛克还是不是一个表象论者?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当代洛克哲学研究中仍旧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莱布尼茨在《神正论》的“序”中曾将哲学难题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人”或“关于整个人类”的难题(Le premier embarrasse presque tout le genre humain),如“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大问题”;而另一类则是“困扰哲学家们”的难题(1,autre n'exerce que les philosophes),如“有关连续性和看来是它的要素的不可分的点的争论”。主体生成论似乎兼而有之:它不仅几乎关涉到哲学的所有领域,而且还直接关乎“整个人类”或“人本身”、关乎到人的精神境界、人类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语言研究的历史上,第一个打开语言的文化视界的是17至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他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全名为《关于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一书中把语言作为开启人类社会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奥秘的钥匙。他认为知识的标准或依据就是真理(Verum)与事实(Factum)的统一,而“事实”在拉丁文中有“作”“为”即行动的意义,因此知识和行动有密切的关系。“真实的东西就是被制作出来的东西”,人类认识中的所谓真实,实际上是他通过自身的观念和语言所构造的。人类起源和历史发展的全部奥秘就深埋在人类的语言之中。如果说哲学观照理性或道理,从而达到对真理(the true)的知识,那么语言学观察来自人类选择的东西,从而达到对确凿可凭的事物(the certain)的认识。如果哲学家们不去请教语言学家们的凭证,那么他们的推理就失去了科学依据,因此在维柯创造的科学地研究人、社会、意识形态的新学科体  相似文献   

16.
四十年代关于逻辑真与事实真是否有严格的区分问题,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卡尔纳普和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 曾有过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涉及到模态逻辑与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双方都得到重要的结果.今天重新考察这一历史,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模态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以及有助于有关的逻辑与哲学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莱布尼茨,作为"西方近代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和集大成者",其认识论思想的独创性体现在他关于认识起源、认识途径和真理问题的思考上,体现在他对语言的哲学思考上,表现在他关于"普遍字符"和"综合科学"的天才设想和"普遍代数学"的系统构建上。莱布尼茨的普遍代数学有着非常宏大而高尚的旨趣,意在"摧毁巴别之塔",谋取"人类普遍福利"。莱布尼茨的语言哲学不同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独树一帜的理性主义语言哲学。他在语言哲学方面的天才设想"即使今天还依然是一个大有开发价值的宝藏"。  相似文献   

18.
思想史上一般认为,从古希腊起源的自然法学说在近代初期发生了明显的转折。本文考察17世纪自然法观念的转变与同时期科学革命之间的联系。在阐明有关人的道德秩序的自然法学说与关于外部世界秩序的自然观之间同构关系的基础上,从两方面分析科学革命和近代自然观对自然法观念所带来的影响。一是自然法学说背后的本体论界定,尤其是“自然主义”的人学理论和机械论下的自由观念对自然法进路和功能的影响;二是自然法学说的认识论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模仿。本文以托马斯·阿奎那、霍布斯、洛克的自然法理论为中心,分析影响的具体理路。  相似文献   

19.
毛斯纳的“语言批判”是近代最反动的一种资产阶级“语言哲学”。在许多根本问题上,毛斯纳的“哲学”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人类语言并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工具的作用;他不承认语言中的词是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的概括,即不承认词的内容是标明一般概念的,硬说词没有一定的意义,因此否定语言作为人类最完善的交际、交流思想工具的作用。否定了语言在人类认识世界和社会交际中的巨大作用,他就主张根本取消语言,使人们永远保持“沉默”。他否定了语言是人类社会里客观存在的东西,即否定了语言的物质意义,认为“语言只是语言的应用”,“只有发音器官的暂时运动是真实的”,因此语言被他看成只是一种“抽象观念”。关于语言与思维的辩证关系,他也采取否定的态度,把二者归结为“同一的行为”,并同时否定语言与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他认为研究哲学最重要的工作即是对语言进行“批判”(当然也对思维进行批判,因为在他看来二者是同一的),他所谓“批判”意思是否定、取消,而他之所以这样主张,正是为了证明他的“人们永远不能认识世界”的不可知论。毛斯纳的“语言哲学”的最荒诞之处还在于他不得不打破他的“沉默”而运用语言来进行他的“语言批判”。魏勒的这篇文章比较系统的介绍了毛斯纳的“语言哲学”,在编译当中,我们刪去了少数无关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20.
在关于洛克观念来源理论的问题上,长期以来我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洛克把一切知识的来源——经验——分为两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部分,即感觉与反省。所谓感觉就是指外部事物对人的感官的刺激;而反省则是经验的另一组成部分,它不是以外界事物为对象,也不是由外界事物的作用引起的。因此,洛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二元论者,他没有把“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这一原则贯彻到底。我以为,这是值得讨论的。首先,洛克的观念来源理论是对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具体论证和发展。马克思认为:“霍布斯把根培的学说系统化了,但他没有更详尽地论证培根关于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的基本原则。洛克在他论人类理性的起源的著作中,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