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8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出现扩张式规模发展,入学人口大幅增加。由此引发了人均教育资源匮乏,私立大学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对私立大学进行财政补助,并对其无序发展进行限制,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私立大学规模受限所引发的入学难问题,日本高等教育在政府引导下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富国强兵、置产兴业等政策,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开始起步.20世纪初期《专门学校令》颁布后,专门学校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私立高等教育制度初步确立.日本政府于1918年颁布《大学令》,从制度上承认了私立大学的设立,为私立专门学校向私立大学升格提供了法律依据,日本私立高等教育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临时教育会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在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召开的一个重要的教育会议.该会议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对日本整个教育领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审议,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方案,对日本整个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私立大学的法律地位及其与国立大学的关系问题是日本高等教育中长期未能解决的突出矛盾,临时教育会议的决议报告允许财团法人兴办私立大学,从政策和法律的层面解放了对私立大学的束缚,私立大学从而迎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本文试从临时教育会议及其对日本私立大学发展的影响入手,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的形成,以期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西方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公共精神概念,可以成为解释中外私立大学成功与否的一把钥匙.20世纪上半叶中国部分私立大学和当代一些民办高校的教训,说明在中国两千年君主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传统的负面因素影响之下,部分办学者欠缺公共精神,是妨碍私立大学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美国私立大学和昔日私立南开大学的成功经验,证明办学者拥有公共精神,是成就一流私立大学的因素之一.办学者只有具备公共精神,才能有利于成就一流私立大学,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推进人的现代化,并由此而推进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河南理工大学的前身焦作路矿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矿业大学 ,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本文着重论述和分析了我国著名工程教育家和冶金学家张清涟教授历任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秘书和院长期间 ,为把私立焦作工学院创建成全国名校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和政策 ;同时 ,也概述了他任职学校前后 ,在北京大学和赴美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在东北工学院严谨治教、勤奋著述的学术生活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7,(2)
现代大学在中国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当初的大学,主要有国立、教会、私立三种形式。办大学需要大量资金,而学校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因此私立大学要比国立大学、教会大学难办得多。在这方面,张伯苓创办的私立南开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司徒雷登曾给张伯苓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创办私立大学,张伯苓是一个拓荒者。”  相似文献   

7.
近期资讯     
《21世纪》2004,(8):56-57
日名牌大学逐步向留学生开放自去年秋季开始,随着日本留学政策的变化,日本大规模从中国招收留学生的日子已经结束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近两年中国赴日留学的人数整体下降的情况下,日本大学招收中国学生的数量却在增加,如早稻田大学、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等。同时申请进入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的签证率达到了90%以上,即使在2003年日本调整签证政策后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可以说,日本高等教育的大门正在逐渐对中国学生打开。虽然现在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的还只是私立大学,但对中国的优秀学生来说,日本的名牌大学正在成为一个不错的留学选择。苏格…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际私立大学分类管理的经验和国内民办高校分类管理试点经验,对湖南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内容包括民办高校分类标准、分类的相关政策,引导民办高校合理分流的政策等提出了若干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现代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私立大学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大学 ,另一类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私立大学 ,两者的发展历史不尽相同 ,又有各自的管理和办学特色 ,都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日本私立大学协会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败的日本处于混乱局面.为复兴日本经济,在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倡议下,于昭和21年(1946年12月16日)成立了日本私立大学协会. 该协会创建40多年以来,在加盟大学的一致努力下,制订了振兴私立大学的各项必要政策和措施,进行调查研究改进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协会的宗旨:在建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宗旨的指导下,私立大学已经培养了大批包括商界、政界,法官和律师业,新闻出版界.文化和娱乐业,体育、教育、医学界的大有作为的人才.为日本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相似文献   

11.
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意义上的民族私立高等教育发轫于清末,在民国时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国历届政府一直对私立高等学校在宏观上给予鼓励、支持的同时,对其办学质量和规模进行监控.它所提供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对于当前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战后国际范围内围绕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误读 :私立高等教育在教育质量上高于公立高等教育 ,且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 ;私立高等学校毕业生在劳动就业市场中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有较高的市场接纳度 ;私立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经济负担 ;私立高等学校为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适切的高等教育类型 ;私立高等学校大多基于慈善动机而设立 ;私立高等学校提供的是一种精英式 (高收费 ,高质量 )的高等教育 ;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是非政治性的 ,免受党派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些误读进一步导致了对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真相的不正确认识。对比之下 ,温和的私立化则不失为私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大致经历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后期的持续发展等三个时期。主要呈现出政府的鼓励性政策与创办者的广泛性、董事会管理机制的近代民主性、办学规模的递增性、分布地区的不平衡性、办学经费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为争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对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走出对私营经济认识和政策上的误区,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排除思想认识上的各种困扰.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和完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中国的民办高校数量增长很快。这些民营性质的高校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矛盾。较突出的反映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本文从民办高校的现状出发,对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诸如人才流失的原因展开分析,结合双方利益,提出相应管理对策,力求调和用工矛盾,创建和谐劳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浅谈民办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的分析,提出师资队伍结构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及今后如何加强和改进这种不合理结构,从而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提出几点思考,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税收政策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间接增加教育经费的一种手段。纵观发达国家税收政策,主要特点有:税收优惠政策受惠主体重点明确;科研减免税收政策宽松;高校"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民办高校税收优惠政策涉及面广;后勤税收优惠政策合理。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从税收受惠主体、高校及高校科技人员、高校捐赠、民办高校、高校后勤等方面考虑,完善高等教育税收政策。  相似文献   

18.
私立南开大学是我国民办高校历史上的典范,研究其特色的办学经验、剖析其成功的发展历程,能给我国困窘的民办高校发展现状带来些许启示。"循序渐进、夯实基础,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与时俱进的办学方向,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有效的资产运营,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师资队伍建设"都是实践证明了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大学的“近亲繁衍”现象与大学的创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校中的“近亲繁衍”现象由来已久并有其存在的历史与文化基础, 但这种现象与当今大学所肩负的知识创新与人才创新的任务是矛盾的。中国高校如果不从根本上控制或杜绝这种现象, 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国高校中“近亲繁衍”现象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论证了它的危害性, 提出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史经验和本国国情制定了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即利用与限制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和平改造的巨大成就,并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这一时期党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依据,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建国初党对私人资本主义政策的依据,力求通过这种探讨对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