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词“者”的一种常见用法,是用在疑问句、反问句或陈述句的句尾。这时“者”字属句尾语气词,它能与疑问代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还能用在陈述句的句尾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这些用法都来源于能构成“者”字词组的“者”字,是结构助词“者”字进一步虚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分析相关歧义结构入手 ,并结合确山方言 ,可把“了”分为三类 :了1 用在句中或句尾 ,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发生 ;了2 用于祈使句或条件从句句尾 ,表示希望或假设动作、变化发生 ;“了3”用于部分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尾 ,只表示肯定的语气 ,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一语法现象,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也”字.自《马氏文通》一直到现在的一些语法著作,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也’字助读,其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结上文,而助读则以起下文.其起下文也,所为顿宕取势也.盖读句相续以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则辞气为舒展矣……‘也’字助实字,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  相似文献   

4.
“于是”在古籍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用法也较为复杂。从“于是”在句中结构位置来看,有用在句首的,有用在句中的,有用在句尾的。用在句首、句中、句尾,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不同的词义。语言学界对于古汉语“于是”的词性和作用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文言“于是”略等于现代的连词“于是”,表示两个动作行为的承接关系;有人认为“于是”不是一个词,是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组成的介词结构。  相似文献   

5.
旧时正话是明朝传入广东电白的官话,其语法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官话特点,即用“把”字表示处置,用“将”字表示将来,用“的”字表示确定语气及“的”字结构,用“了”字表示完成。  相似文献   

6.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7.
语气词“啊,呢,吧”在句中的位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啊,呢,吧”这三个语气词,一般人认为它们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句末,表示某种语气;二是用于句中,表示说话时的停顿。本文打算讨论一下它们表示停顿时都是用在句中哪些位置上,有什么分工。  相似文献   

8.
“似乎”是一个在书面语中使用率较高的词语。“似乎”的语法意义有多种。它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出现在VP、AP前,也可出现在句首。与能愿动词、其他副词共现时,也处在前面。它是一个由中古的“似”演变来的表示揣测语气的副词。  相似文献   

9.
<正> 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句型.研究这些句型和这些句型的英语表达方式,对理解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和英语都很有帮助,对提高英语写作的能力就更不待言了.下面是一些古文惯用句型的译法.一、……者,也……这是一个典型的判断句型.主语后面的语气助词“者”表示停顿,起强调或舒缓语气的作用;“也”字置于谓语之后表示肯定的判断.这种句型有其他变体,如省去“者”的“……也”、省去“也”的“……者,……”、有两者皆省去的“……,……”,有“者”字起称代作用与“也”同用于句末的“……者也”,还有用“耳”代替“也”表示其他语气的句式.“者”、“也、“耳”在英语中没有特定的词语对译,整个句型英译时大多要增加联系动词.如:  相似文献   

10.
一、上古漢語沒有句尾疑問助詞,春秋以後始有“乎”“歟”“哉”等句尾疑問助詞。竊疑上古汉語本無句尾疑問助詞,全賴提高句末字音以見問意。(如俄語然)現代汉語口語中猶有可資證驗者。例如:“我說的湖南話,你聽得懂?”句尾疑問助詞“嗎”字,即不必說出。但“懂”字必重讀。句尾疑問助詞“乎”“哉”“耶”“歟”等字,蓋起於春秋之世。嘗考殷契甲骨文字,其疑問句,往往在动詞前,有“其”“隹”等字,或在句尾奠以“不”字,沒有用“乎”“哉”“耶”“歟”等字的。兩周金文亦然。(石鼓文為秦先世遺物,亦無句尾疑問助詞。)  相似文献   

11.
烟台地区方言中的被动句,比普通话要复杂一些,差异性也比较突出。现将调查所得择要说明如下。 一、在普通话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通常用“被”字,口语里更多的是用“叫”字、“让”字。这类句子中的“被”“叫”“让”都可以带宾语,也都可以不带宾语.在烟台地区方言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一般不用“被”字,也不用“让”字,而用“叫”字。且“叫”之后要带“施事”作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2.
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陈述语气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几种白话文献中的陈述语气词石锓,董伟语气(Mood)在西洋语言中,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表示的,而汉语的语气主要通过语气词来表示。①语气词在句中或句末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招呼、提顿、反诘、测度、假设、限止、论断、时体等不同语气。每个语气词...  相似文献   

13.
也句来语气词“也”字是否具有表疑问的功能?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两点:(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字本身表示疑问。例如《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能换用“也”字,一换“也”字就不是疑问句了。(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  相似文献   

14.
"夫"是古文中较常见的文言词,一般用作名词、助词和代词三种。用作名词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有关词语连用,表示与人有关的名称;用作助词时分为句首发语词、句中语助词、句尾语气词三类,没有语义,具有提示下文和舒缓或强调语气的作用;用作代词时作第三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多用来指代上下文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等。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历史著作。它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有较大成就。现在仅就其语言方面“其”作语气词的用法,归类分述。一、“其”表示反诘语气反诘语气也叫反问语气,一般通过反诘句形式表现。反诘句是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正好是否定,字面上是否  相似文献   

16.
《扬子法言》中句末连用语气词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是用来帮助表示各种语气的。当几个语气词连用时,语气的表达上往往存在主次之分,语气的重心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其作用是加强之前语气的表达效果。《扬子法言》一书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非常多。其中以两个语气词连用为多见,有"已乎""也哉"、"矣夫"、"也与"、"也者"、"矣乎"、"矣哉"、"也夫"、"乎哉"、"而已"等;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如"也已矣"、"而已矣"、"已矣哉"、"几矣哉"。不同语气词的选择使用可以让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7.
一为行文方便,我们把由“不是……吗”格式构成的反问句称为“不是+p”反问句,把“不是”“吗”以外的句子主干统称为P。“不是+P”反问句从语法结构方面看有三种类型: 甲组: (1)我不是已经跟你说了吗(黑体字表示相对轻读,以下同) 乙组: (2)为什么?他不是老师?(黑体字表示相对重读,以下同) 丙组: (3)他怎么也来了他不是干部、吗甲组反问句中的“不是”是一个表反问语气的副词,在句中要轻读;句中的“P”是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整个句子是由反问语气副句“不是”加上陈述句,再加上语气词“吗”构成的反问句。乙组反问句中的“不是”要重读,是由两个词构成的。其中的  相似文献   

18.
“还不是X”在具体的语境中可以表示陈述、询问和反问3种不同的语气。伴随语气的不同,它的语音特征也相应不同。在不同语境中由于肯定角度的不同,“还不是X”反问句其实有5种不同的句意类型。句意类型的不同还会对“还不是X”反问句的语法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谈句尾“为”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言文中用于句尾的“为”字,多解释为“语助”“语末助词”“疑问语助词”或“语气词”。但也有另作解释或持怀疑的。《马氏文通》就说:“‘为’字有解作语助,不为义者;有解作‘有’字者;至解作断词,则见询问代字节;今皆解作介字,亦  相似文献   

20.
"兮"是楚辞中一个特殊的拟声词,在上古楚歌中多作舒缓之声,造就了楚歌曲句回旋、语气舒缓的特点。在乐府中"兮"常作为和送之声,融入了楚调与西曲回环往复的曲句之中。在近古以后的俗曲中,"兮"化为婉转之声。从乐音变化的角度看,"兮"是抒情的象征,起自远古,流宕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