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伪满洲国朝鲜作家安寿吉的作品中存在着对于“民族”的思考与认识,其相关作品中的“他者”(即“满洲人”和“日本人”)叙事认识既是构成作家在“满洲”时期的现实认识的基础,也是朝鲜人在“满洲”探索生活方向的重要坐标。  相似文献   

2.
刘涛 《中州学刊》2006,4(1):236-240
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是和短篇小说文体理论的成熟同步进行的,本文探讨了现代作家、理论家对现代短篇小说文体的认识。在短篇小说的界定上,出现了“横截面”“单纯感效”“已成性格”几种理论。以此为基础,现代作家对短篇小说的文体特质、短篇小说与其他文体之关系、短篇小说文体的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试图对他们的探讨做一系统的整合、分析和总结,以期进一步加深对现代短篇小说文体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4.
“创作自由”意味着作家所具备的主观条件的日趋成熟。近几年来,我国作家的思想素质和艺术素质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文学的认识,概括和表现能力也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创作自由”的完全获得,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恩格斯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①作  相似文献   

5.
论后期;‘西昆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初“西昆派”分前、后两期 ,两期作家的主张与创作不完全相同。后期“西昆派”作家改造“富贵语”而善说“气象” ,突破“台阁体”而力求平淡 ,崇敬杜甫而追寻真诗 ,较之前期作家 ,对优秀文学传统的认识有了突破甚至飞跃 ,在表达艺术上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这些变化 ,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强力影响的结果 ,也是文学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但缺乏现实精神、以歌功颂德为能事 ,仍是他们的致命弱点 ,故“西昆体”的最终命运 ,只能是被欧、梅新诗体和欧、苏古文所取代  相似文献   

6.
凝固的批评观念和批评模式不能认识一个作家的真面目,尤其对于沈从文。“避免由社会阶级的方面而力图由文化方面评价历史,是沈从文区别于同时代作家,的自己的选择。”当我们冷静地观照、测量沈从文的“《边城》体系”的文化价值之后,我们说沈从文是中国新文化继鲁迅之后第二个在封闭民族传统文化之内成为现代意义上的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小说中存在着两种力量,一种是人物,另一种是一群不属于人物的东西。”后者就是小说人物之“象”外的“物象”,物象上的思想感情是一种隐喻式的思维。我们现在有必要来还原一下沈从文对于文化——这个难解的斯劳克斯之迷的思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文学价值的转型”、“语言意识的觉醒”、“‘形式’的独立”三个方面 ,考察了先锋作家的文学观念。认为其所持“反对非审美因素对文艺的干扰 ,以此还原文学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文学主张 ,有助于维护和伸张文学的特殊性和自主性 ,使文学文本的审美特征得到更加充分的显现 ,体现了作家个性与文学个性的双重觉醒 ;但先锋作家试图完全排除文学的社会性 ,只追求文学的纯粹审美本性的认识是极其片面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 ,西部边地散文的创作为研究者所关注 ,但这种关注常常局限在对西部地域风情 ,西部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审视上。本文试图换一个角度 ,从文化多元杂交时代 ,作家身份的选择和认同的角度 ,从文化视野 ,去观察西部散文写作者的创作姿态和心灵轨迹 ,从而揭示西部边地散文与作家文化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9.
考察中外作家的艺术构思和创作过程,可以发现,作家呕心沥血、惨淡经营而构思、刻划出来的人物性格往往会“背叛”、会违反作家的创作初衷而自然发展。怎样认识这类现象,可以由此而得到什么启示,这正是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无疑地将会丰富我们对于艺术作品人物塑造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与20世纪30年代作家的文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 2 0世纪 30年代政治文化氛围和特殊的文学语境的制约下 ,诸多作家主观上的政治意识的加强或为数不少的作家们为环境所迫而导致的对“政治”问题的关注 ,形成了 30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系列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作家创作动机、创作目的上历史使命感的加强。这带来了 30年代作家文学选择的一系列新的特点。与 2 0年代相比 ,文学创作题材的转换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文学趋向 ,这体现了 30年代作家在文学题材选择上的政治价值取向。而作家们对题材进行处理的独特角度和独特方式更标示出了作家们的政治眼光。  相似文献   

11.
历史作为已然逝去的事实,如何认识其真实面貌,每位作家都会作出自己的解答。小说《白鹿原》有别于“红色经典”小说惯常的革命叙述式的“正史”观察视角,而试图表达作家个性化的、独特的发现。这种独特视角主要体现为文化视角。从文化视角解读历史,作者发现了自己眼中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哲学界近年来对认识的本质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对认识的本质,有的认为是“反映”,有的认为是“选择”,有的认为是“建构”或“重构”,有的认为是“创造”,等等。我们认为仅用“反映”来概括认识的本质或完全否认“反映论”,以选择论重构论建构论等取之代之都是片面的。我们认为,“反映”仅仅是界定了认识的“初级本质”,而认识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则是“理解”。  相似文献   

13.
我们现在也许有理由认为,九十年代前后,确切地说是1989年至1996年这段时期,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莫过于先锋派作家与新写实作家不约而同地遁入“历史”。毋庸讳言,这种“历史”选择的直接文化语境,是“讲述话语的年代”。具有个人话语冲动的作家,面...  相似文献   

14.
《东岳论丛》2016,(12):129-135
在民初短篇小说创作与理论的热潮中,通俗作家做出丰富贡献。他们的创作量极其可观;除此之外,在小说理论译介方面,也有所作为。这一点,在现代文学史中,一直被忽略。藉由对西方理论的借鉴和引申,围绕“短篇小说”这一蓬勃发展的文学形式,通俗作家确立了新的文类意识;另外,以同时代“五四”作家的理论探讨为参照,通俗作家的选择体现出文学观念的分化。而他们在理论上的特定取向,最终可以反过来在他们的写作实践中得到呼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于文论史上作家“自我”概念地位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现代以来文学变革总的趋势是倡导人的自由和解放,同时,作家在创作中也加强了对于自我的张扬,作家自我意识的确立与文学的进步具有了同一性。但是,这种创作自我扩大的趋势不是直线式的、代表文学进化的唯一可能方式,由于读者意识的觉醒、由于文学生产的体制化和合作要求、以及由于话语表达问题的新的认识,这种对于文学的看法也就发生了变化。“自我”其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变革过程的一个特殊关注点,当时的倡导确实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然而今天站在纯粹学理的立场看,也应该有比较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艺术乃心灵之物,这意味着对艺术的任何科学研究都将是心理学的,它虽然也可能涉及到别的学科,但心理学总是必不可少的。”——M.J.弗里德兰德受自然科学的影响,欧洲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又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自觉地以“文学应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性”作为创作的最高理想,文学必须“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他们创作的基本原则。然而,文学是精神的产物,“只有通过心灵而且由心灵创造活动产生出来,艺术作品才成其为艺术作品。”因此,由于作家的个性、心理素质、精神品格的不同,批判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不同作家,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创作风格。按理,对于此类文学现象的认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亚里斯多德早就指出过:“由于诗人个  相似文献   

17.
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过程中,作家有选择题材的充分自由,这本来是件不容置疑的事。但“四人帮”为了把文艺创作纳入其篡党夺权的轨道,把作家写什么题材,笼统归结成为什么人的问题,立场、世界观的问题。这个似是而非的谬论,我们必须加以澄清。题材的选择与为什么人为什么人,为哪个阶级服务,是文艺的根本问题。作家选择什么题材,决不能脱离  相似文献   

18.
对于21世纪《金瓶梅》研究的预测是一种积极的期待:回归文本,从作家创造的艺术世界来认识作家;在研究中将考据与理论研究纳入到历史与方法的体系中并加以科学的审视;把文本看作是作家心灵独白的外化、作家的心灵史,看作是作家深刻的人生反思,看作是勘察历史文化的“文化现场”.在21世纪,对《金瓶梅》这部划时代的文学史名著或经典的解读,将具有更广大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19.
所谓船山学术身份的定性,就是把船山认定为一个什么样的学者,具体来说,是“理学家”还是“早期启蒙思想家”。在船山学研究的历史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即理学家(正)到早期启蒙思想家(反),再到两种观点趋同(合,否定之否定)。前两种认识分别经历了两百多年和近一百年,后一种认识,目前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0.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一八三三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是作家自称“最出色的画稿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巴尔扎克极其鲜明生动地塑造了葛朗台这样一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典型。剖析一下这个暴发户形象,有助于我们对新生的资产阶级、暴发户的认识,这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论,批判修正主义,批判资本主义,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