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利用统计年鉴中时间序列数据和省市的截面数据,对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经济效率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作了实证分析。研究得出:我国劳动力资源的经济效率是不断提高的,但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率呈驼峰形波动。研究结果有助于劳动力资源效率的增进。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劳动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力过剩。而且,在认识上总是受到“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样的概念的影响,在考虑未来城镇的经济发展时,往往忽略了劳动力供给量的制约因素。据我们对丹东市城镇劳动力供给状况的统计分析,用不了几年,城镇劳动力将会出现明显的供给不足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下是某个城市的个别现象,而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必须“未雨绸缪”,以保证城镇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拓展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构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对外贸易、FDI弱化本地劳动力迁出倾向,对外地劳动力产生拉力,相对而言,对外贸易比FDI的影响更显著;生态环境、工资水平、产业结构和社会网络也会影响劳动力的迁移选择。为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候鸟式迁徙劳动力的数量,政府应深化制度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内陆地区要扩大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搞好生态文明建设,以便继续保持对外贸易和FDI占全国比重不断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较大差距,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劳动力作为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分析其流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可计算一般均衡( CGE)模型的建模原理与参数估计方法,运用GAMS程序分析了劳动力流动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促进了京津冀经济增长,缩小了区域内人均消费水平的地区差距,但区域内人均GDP的差距并未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重庆区域经济呈现以下几个特征:区县差异悬殊、地带性差异显著、直辖以来,绝对差异扩大,但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与此同时,重庆劳动力呈现大规模转移,一方面是三峡百万移民;另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输出.总计规模达千万。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对重庆区域经济产生深远影响,第一,有利于减轻三峡库区生态承栽压力和居民就业压力,提高人均GDP水平;第二,有利于提高库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缩小重庆区域经济差异;第三,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缩小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依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平凉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发展趋势及其素质做一初步分析。(一)1982年7月1日,全区劳动适龄人口(男:15—59岁,女:15—54岁)972,062人,占总人口(1,735,143)的56.02%。男、女劳动适龄人口分别为516,420人和455,642人,依次占男、女人口的57.55%和54.39%;劳动适龄人口性比例为113.34,男多女少,能够利用的可能性较高。从劳动力资源构成情况看,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8.
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域匹配模式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人口承载力既应从资源、经济与人口的关系两个角度分解考察,又应把两者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据此,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P—E-R”(即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区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组织区域性的合作体系已成为世界性趋势。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北美经济圈、亚太经济圈等。在亚洲,各国学者提出了各种经济圈的构想,如东北亚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图们江经济圈(图们江三角洲)、华南经济圈、EAEG构想(东亚经济联盟)等等。实际上,这些构想都是从研究区域合作体系的立场出发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12.
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依赖型产业链、重工业偏向型产业结构和既定的体制环境,造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文章认为,既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导致了劳动力在搜寻匹配岗位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以致于在转岗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人力资本粘性和人力资本失灵。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下岗失业劳动力高质量地完成转岗再就业过程,应当重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重工业化改造,同时还应对人力资本生产制度、流动制度和激励制度进行有效调整。 相似文献
13.
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部注入资金的倾斜以及内部投资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以及劳动力跨地区的空前大流动,导致要素投入的倾斜,各地经济发展出现了较明显的不平衡,使得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东西部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决策部门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80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劳动力流动的分析,探讨人力资本在区域间转移以及对地区经济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相应政策措施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关系区域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问题的提出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下,一国一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客观上是有一定的合理限度或适度范围的。目前,国内关于人口承载量或承载力的研究正在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逐步引向深化。这方面最值得重视的是国家农业区划委员会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承担完成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该项研究认为,从现状近期和中期人口需求与当地资源及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看,全国可分为三类地区:即富余地区、临界地区和超载地区。然而,仅从资源角度研究人口承载力及其与人口的关系不免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资源承载力相对富余的地区其经济承载力未必富余,而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地区经济承载力却有可能是相对富余的。事实上,仅从经济或资源角度出发研究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综合考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是最重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结构、分布、配置和使用方式上,它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增长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我国在90年代劳动力资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今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经济社会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无疑具有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力市场分割源于劳动力市场上不同劳动力的不同属性,进而在市场上占有各自的市场份额,而难以进入其他种类的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会对经济的发展构成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上海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业已对上海经济形成了负面的影响;在上海今后的发展中,提供制度的供给,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将是劳动力市场改革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实践表明: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物质文化财富的主要源泉。到二○○○年,实现宏伟的战略目标的关键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会主义劳动力资源的含义 劳动力资源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市从业人口规模、投资规模和GDP的相关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变动状况和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边际产出弹性理论构建劳动力最优投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劳动力相对剩余量的影响。研究得出:我国还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配置接近最优,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将取代中部地区成为劳动力资源剩余量最大的地区。虽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但是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分布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我国各省市从业人口规模、投资规模和GDP的相关数据,分析劳动力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变动状况和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分布的影响。通过边际产出弹性理论构建劳动力最优投入模型,对我国各省市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区域内部各种因素对劳动力相对剩余量的影响。研究得出:我国还不存在劳动力资源短缺;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配置接近最优,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中西部地区仍存在较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将取代中部地区成为劳动力资源剩余量最大的地区。虽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所扩大,但是区域之间的产业结构和资本分布差距在缩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