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图通过对贝娄的《洪堡的礼物》,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和《店员》,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四部小说的典型人物的分析,将美国犹太文学纳入犹太移民与宏观的移民世界及微观的美国社会的文化接触这一特定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分析犹太身份着眼于阐述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伙计》因其精深的思想主题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被推崇为马拉默德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 ,马拉默德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犹太幽默。通过分析小说中犹太幽默在人物塑造、主题揭示方面的作用 ,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马拉默德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戏剧是优秀的古代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它以精湛的艺术形式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具体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生  相似文献   

4.
莉莉丝和夏娃是犹太史书和《圣经》中的犹太女性形象,两者的形象和故事在不同的典籍里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了对她们形象和关系的理解对美国犹太女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美国犹太文学延续了犹太教的宗教文化精神,因而犹太性是其文学创作的思考核心。然而,作为一个没有家园的民族,美国犹太作家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尤其是受文学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将其文学创作的主旨在宗教、社会和政治层面上逐渐由展示犹太民族的犹太性向反映整个人类的普世性转化,进而形成了美国犹太文学创作中的多维思考。基于上述原因,美国犹太文学中出现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为美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只争朝夕》是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以犹太文学传统的"父与子"母题为主题而创作的作品。本文主要从父辈因素与子辈因素的对立关系分析在美国文化背景下的犹太人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艾凡赫》是19初英国著名小说家沃尔特.司各特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犹太商人艾萨克及其女儿蕊贝卡一系列遭遇的描述,无情地揭露了盛行于欧洲社会近千年的反犹主义(anti-Semitism)的罪恶,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不同民族和信仰的社会成员之间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8.
《受害者》中的利文撒尔与阿尔比两人既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受难者。他们痛苦与荒谬的处境构成了一种双重悖谬。而他们的受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反犹主义倾向造成的,阿尔比将反犹主义思想同化于自己的内心,并施加在利文撒尔身上。他们之间是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尽管利文撒尔认为自己对阿尔比的生活与人生无需承担任何责任,也不必要有负疚感。可是他仍然承担起了责任,这其中"爱邻如己"的犹太伦理思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小说展现了苦难对于受害者的积极意义,它能促使人更加努力地奋斗并最终摆脱苦难。  相似文献   

9.
自美国犹太文学产生以来,一直备受世人关注,其不仅是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犹太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产物。在经历了"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犹太作家作品的平寂、发展与颠峰时期,"第三代"美国犹太作家更加注重犹太性的特征描写与宣扬犹太的伦理道德观念,进入了犹太性的回归阶段,思考犹太人身份建构的历程,无不体现了新生代美国犹太作家对于犹太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0.
犹太教是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宗教,作为犹太人的卡夫卡不管是其自身还是其文学作品中都充满了犹太性。  相似文献   

11.
陈才训 《东方论坛》2005,(2):64-67,76
结果期待意识作为一种极富民族特色的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戏剧的结构特征、表演程式及内容等都产生了明显影响.戏剧的题目、副末开场、楔子、冲场、小收煞、角色行当的符号化等都体现了这一审美心理."补恨传奇"的出现;大团圆结尾的长盛不衰,李渔等戏剧理论家"减头绪"、"贵减裁"等艺术主张,也是结果期待意识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莱辛和李渔虽然在艺术实践的文化层面上有着显著的区别,但是,作为德国和中国的戏剧美学思想家,他们对于各自的戏剧美学传统做了深入剖析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莱辛和李渔创立了各自的戏剧美学体系,对于古典戏剧美学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分析和探讨两位.艺术家的美学思想、艺术特质,对于丰富和发展戏剧美学的艺术传承和实践诸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模式大量地出现在宋以后的戏剧之中.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观众的好恶势必影响甚至决定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由于中国传统的观众的精神需求和审美价值取向是大团圆,因此,戏剧作家就会更多地关注大众品位,其作品就会更乐于描写大团圆.只有这样,戏剧才能更好地体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这种艺术结构也是文学样式多样化原则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犹太智慧文学以诗性的审美而非抽象的说理呈现出来,在宗教话语中蕴含了美学思辨,又通过训诲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展示出与众不同的诗化色彩,同时运用哲理和诗意的纹花建构起具有独特内涵的审美意蕴。犹太智慧文学为《圣经》的宗教美学范畴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实际生活和文化传承中获得了良好的效应。  相似文献   

15.
华夏古典戏曲艺术既具有西方悲剧的一般特点,又富含中华民族的生命个性而在悲剧文化艺苑中别具风姿。盖因中国社会的封建正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炎黄子民的世俗生活、精神风范和审美意蕴,即世间万事均喜好尊崇"中庸之道"、"温柔敦厚",且讲究"仁"、"义"、"礼"、"智"、"信"的言行举止,注重达求"天人合一"的超脱佳境,故而始终张扬着戏曲"圆形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编剧技巧、艺术表现力、人物形象、角度看,样板戏作为红色经典确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注重感性消费的今天,人们消费与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依然很高,只不过已从过去的敬畏转为现在的调侃而已。尽管如此,文学经典与感性化的消费观之间仍存在着隔膜。实用主义的阅读与消费观或许是消除隔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戏曲文学研究中存在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应对戏曲生存现状具有清醒而准确把握,起码应看到戏曲还活着,并未死去;应进而健全我国话语的戏曲理论体系,该体系由一根天梁与十余根立柱组成;戏剧比较研究的关键在对抓住本质特点,中外戏剧的根本区别在于动作流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文学的传播与人类的传播历程相同,依次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媒介依次叠加的过程。当今.四种传播形式并存,古典文学的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比较虽属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但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中国古代的泛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的传统以及文学和艺术的密切关联,为跨学科比较提供了宽广的用武之地,故自2 0世纪80年代以来得以迅速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现象。倘能结合古代文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对该方法加以变通灵活应用,相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古代文学的整体特性和对具体文学现象作更深入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