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语谓语之间有一个“之”字,是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现象,用例甚多,且出于不同之句型。自马建忠以来近一个世纪,学者们都相继论述过。《马氏文通》卷七“介字(之字之用)”曰: 凡读于起词坐动之间,间以“之”字,一若缓其辞气者然。又凡读为起词,为止词,皆可间以“之”字。读无起词而欲间以“之”字者,必有字以先其坐动,所以为“之”字可间之地也。读有“所”字先乎坐动者,如间“之”字,则不先坐动而先“所”  相似文献   

2.
书林盛事 学术大业──读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目录编》《版本编》札记张三夕一、文史奠基之学中国有一门传统的学问,名叫“校雠学”。这门亦即“治书之学”的学问,解放前曾是一些正规大学文史各系很重要的基础性课程,1949年以后,由于学习苏联模式,这门...  相似文献   

3.
<正>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在于:先"薄"而"厚",再"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华罗庚先生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观察,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离不开读,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终究取向不  相似文献   

4.
形而上学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而上学这门学问,在古代曾经荣耀一时,似乎它就是智慧的代名词。在近代,又一落千丈,不少人把它当成了反科学的代名词。直到现在,形而上学在不同的学者之间,仍然毁誉不一。甚至到底有没有这门学问,应不应该有这门学问,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已经争论了几百年,很可能还要争论几百年。这种情况是非常奇特的。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还没有发现第二门学科有过这种遭遇。达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可记取呢?  相似文献   

5.
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于一门具体科学来说,只要它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则熟悉这门科学的人,对于这门科学是什么,总可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看法或定义.可是作为人类一切学问中最古老的学问——哲学,却迄今没有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而且看来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还是哲学的本性就必然应该如此呢?作为至少已有二千几百年历史的一门学科,不能说还不成熟;说这样一门学科对自身未有公认的确切定义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相似文献   

6.
书籍是人类文化的结晶,人类文化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书籍。从古到今,世上的书籍越来越多,浩如烟海,即使穷毕生之精力,也不能窥其万一。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是说人生有限,学问无边。倘以有限的生命去获取无边的学问,任何人也做不到。但是,从茫茫的书海中去求得某一门或某几门比较系统的知识,则是可望而又可及的事情。前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相似文献   

7.
你还知道些什么?在第99次应聘失败之后,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个月。我发现自己在应聘方面的知识太贫乏,要知道时至今日,怎样在招聘中过关斩将已经成为了一门学问,而且这门学问比计算机、外语更热门。于是我买了十几本应聘方面的书闭门苦读,这一读才发现应聘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就是开一门博士课程也绰绰有余。一个春日的早晨我起得非常早,我花了半个钟头刷了10次  相似文献   

8.
学者与编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编辑学是一门学问 ,非编辑学领域的学者不能取代编辑学学者。因为编辑学是与其它科学并存的一门现代科学 ,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特殊学问 ,需要对较多领域的论文进行组织、发掘、审定、加工处理等。非编辑学领域的学者虽然对某领域有较高深的造诣 ,但他们对非本行的文稿也同样不能从学术上进行审定。所以 ,学术期刊需要的是编辑学学者 ,“编辑学者化”活动应该提倡编辑成为编辑学领域的学者 ,这样才能使我国期刊编辑事业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那么对于马克思的解读是所有研究这一学问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对马克思的误读与曲解,由于各个学者的立场不一样,学科领域的限制,往往存在着某些天生的偏见.甚至于对马克思将向何处去这一关乎马克思命运的问题,不同学者给出的回答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回到本来的马克思,对于马克思的命运问题也应该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接受任何诱惑的同时,都要付出相对的代价,诱惑越大,付出的代价就越高。要想做学者么,那么先蹲在无人问的寒窗苦读十年再说。在人生最好的时段,放弃所有的声色犬马之娱,当你在学问的火浴中锻炼成一双凤凰的时候,你大约已经变成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欲无能”的老怪。 如果受不了寂寞,喝了半瓶墨水就跑出来,想做个人世的学者,那么外界的诱惑可多着呢:兼课、演讲、评审、编书、开会、应酬、写些报刊邀请的短小轻薄文章,日后也结集出书,可以著作等身、上电台、电视接受访问,同时还捞过界,当起演员或综艺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生著、唐长孺教授主编的《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汇集了武大历史系学者近6年来对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许多优秀成果。《初探二编》共计论文17篇,30余万字,图版20余幅。诚如此编《前言》所说,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对文书本身的整理研究,一是运用文书资料研究有关的史事,此编主要是做后一类的工作。如按历史事件分类而言,编中包括了户籍、田制、赋役、军事、驿站、交通、工匠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兹先就本编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就有关户籍的论文来说,朱雷同志的《唐代‘点籍样’制度初探》,既对“点籍样”做了明确的释义,又指明  相似文献   

12.
《可乐》2006,(10)
在第98次应聘失败后,我认真地反思了一个月,发现自己在应聘方面的知识太贫乏。时至今日,怎样在应聘中过关斩将已经成为一门学问,而且这门学问比计算机、外语更热门。于是我买了十几本应聘方面的书闭门苦读。一读,才发现应聘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就是开一门博士课程也绰绰有余。那是个春日的早晨,我比楼下的公鸡起得更早。虽然花了半个钟  相似文献   

13.
一对于一门具体科学来说,只要它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则熟悉这门科学的人,对于这门科学是什么,总可以有一个大家公认的看法或定义。可是作为人类一切学问中最古老的学问——哲学,却迄今没有一个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人们仍在争论不休,而且看来还会不断地争论下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出于偶然的原因还是哲学的本性就必然应该如此呢?作为至少已有二千几百年历史的一门学科,不能说还不成熟;说这样一门学科对自身未有公认的确切定义只是由于某种偶然的原因也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应该说这情况乃出于哲学的本性,是事理之必然。  相似文献   

14.
译者与学者     
学者有学问,有理想,有道德,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手,也是鉴别时代的试金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经翻译,一开始就贯穿着学者求真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做学问成学者是对译者的要求,翻译实践始终由学者诉诸理论,译文效果也由学者评估,学者的学问保证了翻译的质量。提倡学者的精神,坚持学者的要求对中国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钧 《东方论坛》2009,(3):127-128
因为正在主持一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资助项目,要针对“文科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问题”展开调研,所以必须先梳理一批学术大家的治学方法作为参照,以便建构一种较有创新性的培养模型和教改方案。在我备选的学者名单中既有王国维、严复、胡适、陈寅恪等20世纪上半叶的学术大师,也包括杨义、黄修己、朱德发、温儒敏、陈平原、罗志田、秦晖等当代名家学者,以期将“有学问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问”相结合的学术路径进行梳理整合。  相似文献   

16.
武汉大学历史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室著、唐长孺教授主编的《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汇集了武大历史系学者近6年来对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的许多优秀成果。《初探二编》共计论文17篇,30余万字,图版20余幅。诚如此编《前言》所说,敦煌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大致可分两大类,一是对文书本身的整理研究,一是运用文书资料研究有关的史事,此编主要是做后一类的工作。如按历史事件分类而言,编中包括了户籍、田制、赋役、军事、驿站、交通、工匠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兹先就本编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就有关户籍的论文来说,朱雷同志的《唐代‘点籍样’制度初探》,既对“点籍样”做了明确的释义,又指明这是在逃户问题日趋严重下从而出现的一种带有临时性的检括户口的措施,以保证封建国家掌握纳税服役的  相似文献   

17.
谈读书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100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  相似文献   

18.
学术的创新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特别对我们人文学科来说,尤其不容易.人文学科研究的前提是积累,没有相当的积累,根本不能进入研究阶段,即使进入了研究阶段,也仍然要不断积累.我们的前辈学者有童子功,中西学术的功夫非常厚实,他们之中才有"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清末、民国时期,此类学者一般是通过庭训、私塾、乡塾打下了"小学"(古文字学)与四书五经的基础,又到教会学校打下了西文的基础,或受到彼时的大学教育,或留学西方,经受过严格的训练,功夫较深,有学问根底,又潜心教书,通过教书加深理解,发现问题,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于是才有所创见.汤用彤先生能同时开三门课,一门魏晋玄学与佛学,一门印度哲学,一门西方唯理论与经验论,在此基础上的二三种著作乃传世之作,当然他很谨慎,在世时尚不肯把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讲稿公开出版.汤先生之学问修养,今人无法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术史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当代学术史"包括"学术史"和"当代"两个要素."学术史"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历程."当代"则是一个大致的时间概念,具体指1949年至今.当代学术史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的学术史研究、学科史研究、学者个案研究、学术批评等方面.陈平原是新时期较早提出、积极开展学术史研究且取得杰出研究成果者;在"学术史"前特别冠以"当代"一词作限定、提出"当代学术史"这一命题的,则<云梦学刊>做得较早.目前,当代学术史研究应该强调研究方法的多样化,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注意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其次要重视学者个案研究,再次要重视当代学者的口述实录(口述史).对中国当代学术史研究的未来发展,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当代学术史研究将继续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当代学术史"将会逐渐被建设成为一门确切意义上的、比较成熟的学科.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在他的《“题未定”草》等文章中,曾经指出:“认真读书的人,一不可倚仗选本,二不可凭信标点”,“还有一样最能使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这是做为一个博古通今的伟大学者的鲁迅,根据他一生严谨治学的经验,所提出的十分宝贵的意见。我们不妨称之为“治学三忌”。 一忌倚仗选本。选本,做为一般的学习、参考,不是不可以读的。但是,如果要认真地研究学问,即“所谓‘知人论世’,那么,足以应用的选本,就很难得。”因为“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所以,“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如此,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 ‘就范’了。”这样,当然就很难探得原作的全意或本意,容易进入迷途。当然,鲁迅并不一概反对选本,他也曾主张把读好的选本做为研究学问的入门,但一入了门,便不可完全倚仗选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