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洵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颇为特殊 ,不但功名最薄 ,官阶最低 ,传世文章最少 ,而且杂糅纵横之学 ,取法纵横之术 ,挥洒纵横之文 ,带有鲜明的“纵横”烙印。苏洵文章之所以独树一帜 ,就因为特色鲜明 ,自成一格 ,而最突出的特色便是具有纵横之风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字母之学的兴起与发展的情况,重点评述了唐宋时期字母之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和讨论了它们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字母之学的兴起与发展的情况,重点评述了唐宋时期字母之学的研究成果,分析和讨论了它们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地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夏承焘早年从事词的考据之学,中年以后转入词的批评之学.他的考据成果如<唐宋词人年谱>、<姜白石词编年笺校>、<唐宋词论丛>等著作,代表了20 世纪人谱牒之学、白石词乐之学与声韵之学的最高成就.他的批评成果如<月轮山词论丛>和<词学论札>所收录的相关文章,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考据之学到批评之学,体现了夏承焘在研究方法上由"词内看词"到"词外看词"的重要转变.他的"词内看词,,表现为对词的字、句、声、韵、调、体式、版本等的校勘和考订;他的"词外看词"则表现为诗词之比较、词文之对读、词作与词论之互参,以及由作者的时代、环境、遭遇、个性、政治倾向、生活态度、文学观念,考察作品的思想、情感、表现形式与风格等等."词内看词"与"词外看词"各有优点和局限,夏承焘的过人之处是能把两者较好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词学的古典与现代--词学学科体系与学术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追溯了“词学”从唐宋时期的考试制度科目、词章之美到演变为一门专门之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以词学学术史的发展为基础,考察并分析了以江顺诒、宗山为代表的古典形态词学与以龙榆生、詹安泰为代表的现代形态词学的学科体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对词学与诗学的关系做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时至南宋,科举、道学、古文已然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知识话语体系,隐约呈现出一种自成壁垒的态势,却又相互渗透、交织。在此格局中,大量古文选本的出现,明显是受到了科场风气的左右和广泛流行的时文选本的影响。这突出体现在对于“论”体文的重视和采用圈点标抹、附加评语的编辑形式,古文作为专门之学开始成形。迄于宋朝晚期,随着道学运动的渐次展开,道学话语开始在南宋知识体系中占据主流地位,古文话语有明显向道学话语靠拢并与之结合的趋势。而陈耆卿、车若水两代古文家转向道学的例证,则很好地诠释了晚宋道学的巨大冲击力。  相似文献   

7.
朱清 《南都学坛》2005,25(6):62-66
南朝刘勰的不朽之作《文心雕龙》是深受汉代象数易学影响的。刘勰对汉易象数之学中一些重要解易体例的吸取主要是通过承袭马融、郑玄两家《易》注中本于京氏易的解易体例而实现的;但又以古文经学的治学理念为尺标,对今文经学的象数易学加以取舍,从而扬弃了象数易学中繁琐的解易套路,也抛弃了今天经学中论阴阳灾异的神秘主义内容。《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是:就易学史而言,《文心雕龙》的易学基础是汉代象数之学,而不依取魏晋王弼派易学;就经学史而言,属古文经学系统。总之,《文心雕龙》归属于儒家经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方苞与万斯同是清代著名学者,两人交往时间不长,但学术史意义深远。方苞所记万斯同史法,为了解浙东史学与《明史》修纂提供独家文献。同时,万斯同传经史之法于方苞,使方氏由古文之学而转向经史之学,并在经史研究中对所传之法有所继承革新。而对于万斯同所传文法,方苞亦发扬光大成为桐城派一脉相承的古文义法。可以说,方苞之学是对万斯同及浙东学派的一个拓展。  相似文献   

9.
传统哲学以追求绝对的终极知识和最高本体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哲学家希望从无限的世界中为有限的世界寻找到一种根据,似乎只有寻找到这一根据才能为人的生存找到一个确定性的根基。哲学家因此也被赋予了众学之王的角色,哲学变成了一种知识之学,哲学学习及哲学素养的提高被视为哲学知识不断积累和增长的过程。这种错误的理解方式和做法,使哲学研究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向度。只有恢复哲学“爱智之学”的本性,将哲学由一种知识之学转变为实践智慧之学,才能有助于解决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家自身角色的定位等诸多问题,进而有助于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走出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0.
一部开创性的学术专著──读郑子瑜《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王捷千百年来,赞誉之声不绝如缕的唐宋八大家古文,素被人们奉为文章圭臬。如今竟有人对它们的某些修辞现象提出异议,此人就是享誉国际学术界的修辞学家郑子瑜教授。郑著《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  相似文献   

11.
清代浙东学派经史文三位一体,不仅有理论上的阐述,而且有文学上的实践,章学诚即为其中之集大成者。以《文史通义》为考察对象,相比于浙东先贤,章学诚在对经典的引用与表述中,更加注意六经之间的互通,对六经的表述趋于细化。相比于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对史的重视则更多在于理论的提升方面,“六经皆史”极大提高了史学的地位。章学诚的文学思想在关注文学性的同时,将经史引入文学,体现出杂文学的特质。章学诚的文学创作亦体现出经史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由经史子集四部组成,经史子三部并不缺乏礼制礼学文献。《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总序》指明,集部含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五等。我们通过研究可知,礼学文献在这五等类之中并不罕见,然其篇幅未必如其他三部之大。  相似文献   

13.
以阐释学为视角进行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古史辨派对《诗经》确实作出了新解释。他们颠覆"成见"丛生的传统释诗系统,融合边缘而且异端的释诗思想,用文学阐释逆转经学阐释,以去经典化反拨经典化。此举对《诗经》学作了深度刷新,成为现代《诗经》研究的经典案例。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把诗歌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使之成为抒发人的性情的文学 ,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具有时代特征。它给近于窒息的汉代文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给“质木无文”的文人五言诗输入新的血液 ,为建安文学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5.
文艺起源于审美、爱美、求美、创造美的艺术冲动.古代文学即广义的美学.文、王、巫、儒一脉相承,分别草创了言笑、诰命、卜祝、经典四大文艺.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因受“五四”反传统思潮的影响 ,错误地全盘否定儒家经典、古代文学、科举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载体———中国古代文人 ,并在西方学术界、文学界产生不良影响 ,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7.
近八十年来,“侯外庐学派”的经学研究经历了批判总结、积极探索与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并在长期的耕耘中产生了《中国经学思想史》《中国经学史》等在当代经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品力作。“侯外庐学派”经学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第一,思想史研究与社会史研究相结合、“横通”与“纵通”并重;第二,讲求“实事求是”、重视考证辨伪;第三,追求“独立自得”、注重阐微决疑。  相似文献   

18.
儒家经学在魏晋时期发生演变,而其传统地位在黄河流域仍得以继续.汉魏之际,汉学衰而郑学盛;魏晋之际,王学出而郑学衰.魏石经的刊刻,是魏晋经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随着西晋王朝的覆亡,王学亦为后人所弃,但儒学传统仍在中原地区继续传承.  相似文献   

19.
汉代今古文之争 ,是经学内部之争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可以分疏 ,但更应统观 ;作为一种与时变化的学术 ,经学与儒家思想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它们对文学的影响既有相同的一面 ,也有不同的一面 ,因此在通观中更应有分疏 ;汉代经学虽然强调文学的政教功能 ,但汉代文学并没有沦为经学的附庸。  相似文献   

20.
两汉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齐学、鲁学之争 ,今古文之争 ,还有谶纬之学与经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文章从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认为学术虽有自己的内在理路 ,但总的来说 ,是学随术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