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战后初期,艾德礼政府在缅甸政策上并没有大的创新,仍然沿用了战时内阁的政策。缅甸总督史密斯由于在缅甸推行与昂山敌对的政策使得缅甸的局势恶化。艾德礼政府逐渐改变了缅甸政策并任命兰斯为新的总督。兰斯支持缅甸民族主义者的政治要求。在经过了一番迟疑后,英国政府最终同意了兰斯的建议。但是由于英国政府的迟疑不决,缅甸的局势恶化,缅甸民族主义者与英国的关系也更为疏远。这一政治局势与缅甸在英帝国战略上的次要性使得缅甸最终在英联邦外独立。  相似文献   

2.
美国独立是英帝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以此为界,英帝国历史可分为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本文详细论述了第一英帝国及其瓦解的原因,并探求了在崩溃之后的第一帝国基础上,第二英帝国建立的内在原因、采用的统治政策及其发展壮大。而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统治理论的调整是这一切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英国以和平方式给予缅甸独立,这决不是英国对其战前殖民统治反省后的明智之举,而是英国政府无法应对缅甸民族主义要求独立的强大攻势,被迫做出的丢卒保车的战略选择.缅甸的独立不是完全按英国战前早已制定好的非殖民化时间表有计划、有步骤进行的,而是缅甸民族主义者斗争的结果,但从缅甸独立的方式看,则充分体现了英国在解决殖民地问题上的灵活性和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4.
克伦民族问题在缅甸独立前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给日后的缅甸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英国和缅族这两个因素逐渐退居次要地位,克伦人本身的因素则上升为主要的矛盾方面,这是由于部分克伦人(特别是其上层)顽固坚持独立建国并拒绝各方为其所做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缅甸独立前几个重大事件的分析,可以看出偏激的克伦民族主义正是灾难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的英联邦,是英国和自治领在英帝国内以政治平等、帝国特惠为原则建立的新结构.它既不同于英帝国内英国与自治领之间的旧格局,也有异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联邦的新形式.探讨英联邦形成的原因,必须以英国和自治领之间的关系为主轴,根据其不同阶段向英联邦演变的轨迹,从英国和自治领、英帝国、世界格局等不同层次进行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面考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一、1867、1901、1907、1909年,在英帝国内先后出现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四个自治领.自治领和英国在政治上既独立又依附的关系,经济上以农业牧业和工  相似文献   

6.
战后英国大国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尽管如此,艾德礼政府坚持以保持英国大国地位为首要目标。为此,艾德礼政府因势利导从两方面着手进行维护,即英帝国+联邦策略和反苏联策略。在英帝国+联邦策略中,艾德礼政府采取开发殖民地和加强英联邦建设等措施,继续殖民地对英国大国地位的支撑作用;在反苏联策略中,艾德礼政府以寻求英美联盟和加强英帝国防御等手段,防止苏联对英帝国的破坏。在艾德礼政府任期内,英国的大国地位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7.
I 在对于英帝国的認識上存在的問題在帝国主义势力之中,英帝国久已被認为领土最广大,年代最持久。現代的英帝国在我們的認識上还存在着嚴重的分歧和矛盾M步的作家,早已提示出它的衰落和瓦解,但是同时往往仍然把「不列顛联邦」当作統一的英帝国。这样我們就无从在地理上具体說明它瓦解的影响和衰落的程度。例如世界知识手册,一直还把不列颠联邦的所有地区都指明是「英帝国」的范围。就是在苏联的著作里面,如同维持威尔的「外国經济地理」①也还認为「不列顛帝国的面積計有三千三百平方公里,人口五億六千余万,……  相似文献   

8.
罗兴伽人1是缅甸若开邦一个古老的、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少数民族,目前是缅甸最大的穆斯林群体,缅甸独立初期曾认可了罗兴伽人的土著地位,但自1962年开始,缅甸政府又否认了这一事实,并于1982年颁布了新的《缅甸公民法》,从法律层面将罗兴伽人认定为非法移民,并拒绝赋予罗兴伽人公民资格,随之,罗兴伽人的来源和历史也开始变得富有争议。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和分析,追溯和还原缅甸罗兴伽人的真实来源、历史及现状,可以理清问题。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革命。英帝国由于在华利益的驱使,希望尽快绞杀辛亥革命。作为英国《泰晤士报》的首席驻华记者莫理循,通过袁世凯等密友的关系深深地介入到了中国的政局内部。所以。莫理循自然成为了英帝国在政治上干涉辛亥革命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浪潮与冷战对抗交织的国际局势下,缅甸自独立后积极寻求外界援助,英国对此率先应允,美国则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启动对缅援助计划。从1948年到1953年,英国对于美国援助缅甸的动向呈现复杂态度。一方面,鉴于自身沉重的海外领地负担及缅甸局势的失控风险,英国乐于寻求美国对缅甸事务的分担;另一方面,作为缅甸的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不能容忍美国向英国在缅甸事务上的主导性发起挑战。因此,针对美国援助缅甸的政策与行动,英国既提供了一定的合作与协助,亦在必要时实施了竞争乃至反制措施。尽管英国终究无法挽回其在亚洲影响力日渐衰微的整体趋势,但英国“帝国第一,冷战第二”的政策取向,对美国亚洲冷战政策的实施产生了既促进又限制的双重影响,并客观上为亚洲新生民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谋求国家利益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英缅战争过程的分析,探讨了英法殖民者征服中南半岛的策略及缅甸最终殖民化的原因,同时对中南半岛各国对缅甸溃败所作的反应进行评估,以期对殖民化问题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英帝国肇始阶段,涉海文学提出“人口过剩”及如何建立“海上帝国”等主张,从理论上探索英国向外扩张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帝国上升时期,涉海文学通过鲁滨孙等殖民者的海外垦殖实践,为英国民众勾画帝国构建的基本路径。英国攫取世界霸权以后,涉海文学则为帝国价值观念和统治秩序进行合法化辩护。英国涉海文学由此实现从文化叙事向政治功能的转变,从文本和意识形态层面参与了帝国构建。  相似文献   

13.
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国的海洋传统对英帝国发展海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英国历届政府意识到发展海军对英国的重要性,能坚持把发展海军作为重点。本文从地理大发现使欧洲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的角度出发,论述了英国安全战略的选择及地缘特征对英国海军创建的影响,并对英国海军的建立与发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 ,以英国为首的国家联盟击败了法国 ,建立起了大西洋贸易体系。英帝国的广大海外从属领地开始大量吸收本土过剩的人口 (失业者和穷人 ) ,也为流放的犯人提供遥远的监狱 ,以确保帝国战略利益的安全。 18世纪英国的海外移民 ,一方面为英国人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帝国内殖民地的经济发展 ,建立起了帝国范围内的经济和贸易体系。  相似文献   

15.
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转型,并最终确立其世界工业霸主地位,完成了海外拓殖的历程,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对英国近现代社会影响深远、为塑造近现代英国民族灵魂、稳定当时的社会局面立下不朽功勋,同时又造成人性与自由严重受压抑的"维多利亚主义"(Victori-anism)道德风尚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这是一个崇尚道德风尚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逃出被道德审查的命运"[1]。正因为道德在维多利亚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对维多利亚道德的研究理应成为维多利亚小说研究的重要焦点。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重新审视维多利亚时期道德观念的流变,从而对维多利亚道德进行重新阐释,可以更好地把握维多利亚小说中人物反映出来的道德风貌。  相似文献   

16.
从光荣革命到北美独立战争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期,第一帝国的特点是重商主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但通过工业革命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实力最强的国家,英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完全能够控制全世界的贸易,自由竞争更能使英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英国适时地改变了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更多地接受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了帝国秩序的重建,帝国的重心由美洲转向东方。虽然旧帝国和新帝国追求的都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利益,但采取的帝国政策迥然不同,第二帝国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7.
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协定"和条约重新勾画了中东地图,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奥斯曼政府"亲德派"的错误导向,"帮助"英法等国实现了瓜分和占领中东的愿望;阿拉伯人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最后却换来殖民主义者的"委任统治",延缓了独立的步伐。英国和法国获得了统治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机会,但委任统治的困境又成为殖民帝国崩溃的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东历史的转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18.
英国是在外族入侵不列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其"等级君主制"形成前的1700多年里大致经历了公元前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公元10世纪统一国家的形成;1066年位于欧洲大陆诺曼底的公爵威廉率军入侵;从威廉二世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的社会改革;1295年英国议会形成等历史阶段,从而使英国政体从"贵族民主制"演变为"等级君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